學科定義
水利事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事業。截至1980年底,中國各項水利設施的固定資產已達1000多億元,並有120多萬人的固定從業隊伍。每年國家和地方的水利投資達幾十億元。此外,農民每年還投入數量巨大的水利事業義務和半義務勞動。
研究水利經濟學,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它可為水利事業的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可促進水利事業與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可提高水利建設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運行各個環節的經濟效益,減少或避免浪費。總之,它能使一定的水利投入取得最大的產出。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興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成就顯著,作用巨大。但是,在
計畫經濟體制下,水利多注重投入,不講究產出。水利經濟效益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大部分效益不能夠通過貨幣形式直觀表現出來,因而往往不被社會所認可,各級統計部門也沒有列入統計,水利經濟效益甚至遭到非議或否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逐步推行有計畫的商品經濟體制,全黨和全國人民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這時有些專家、教授建議要開展水利經濟研究。正在這個時候,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主持的
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倡導開展水利經濟方面的技術經濟研究,並希望成立水利經濟研究會,以推動研究活動。在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的促進與幫助下,經過多方醞釀,
中國水利經濟研究會於1980年11月在湖北丹江口市宣告成立。
歷史沿革
中國古代水利經濟
中國古代人民很早就有樸素的水利經濟概念。例如,《史記》中記述,公元前246年韓國派遣水工鄭國,勸說其西鄰秦國耗用大量國力去興修大型灌渠,以免東征韓國。在興修過程中,秦國發現其陰謀,但經分析利害,仍決定繼續修建。結果在渠成之後,“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見鄭白渠)。說明當時人們已認識到,修建大型灌渠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但可從中取得更為可觀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效益。
中國歷代的許多中央統治者和地方官吏,也多把防治水害、興修水利作為治國安邦、富民強兵的大政,並組織大量人力物力興修堤防、灌渠和運河,如著名的黃河和長江堤防、都江堰和河套灌區、靈渠和京杭運河等,各地人民也修建了無數的小型水利工程。
近代水利經濟學起源
近代的、定量的水利經濟學則肇始於美國。1915年,J.C.菲什首次提出資金的時間價值的概念;1930年,E.L.格蘭特著《工程經濟學原理》一書,提出工程方案經濟比較方法。1936年,美國國會通過《防洪法案》,規定政府興修的防洪和河道整治工程,應保證所取得的效益大於所付出的費用。以後,又於1950、 1962、 1973、1979等年先後由聯邦政府、參議院及總統頒布有關水利工程經濟評價的政策、標準和方法的檔案。其要點為:
①水利工程的建設,要達到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幫助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環境、提高社會福利四方面目標;
②要進行多方案的比較,從上述四個方面綜合選定最優方案;
③對各方案除了從整個國民經濟的立場進行經濟分析外,還要從水利工程管理企業的角度進行財務分析;
④強調資金的時間價值,按選定的資金折現率以複利方式將不同年份的資金換算為同一年份的資金,進行比較;
⑤對各種效益的估算,規定有比較統一的方法和步驟;
⑥採用效益費用比、內部回收率等幾種指標,進行經濟分析和財務分析;
⑦對綜合利用水利工程進行投資分攤。20世紀60年代以來,又廣泛採用系統工程原理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對水利工程及流域開發進行最佳化規劃。
世界銀行的專家們在協助開發中國家開發時,為消除歪曲的價格體系對經濟評價成果的不良影響,提出了能夠反映當地物資、勞力和貨幣的真實價值和稀缺程度以及供求關係的名為影子價格、影子工資和影子匯率的概念。
前蘇聯的水利經濟學
蘇聯於20世紀20年代接受資金利率的概念,並規定工程的每年淨收益大於投資的某一百分比時是經濟上可行的但30年代中期對此法放棄不用,改按國家的需要確定工程的興建與否,只是對滿足這些需要的不同方案進行相對的比較當較大投資方案所需增加的投資額,能被所增加的每年淨收益在規定的抵償年限內償還時,就被認為是可行的。60年代蘇聯實行第一次經濟改革後,又改變做法,並於1969、1980年由國家規定了新辦法。其主要變動是:①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②對工程方案本身進行經濟分析,當投資總額能被每年的淨收益在規定的回收年限內償還時,才認為是可行的;③採用其他輔助經濟措施,如對贏利水平(表示產品的利潤與其成本的比值)、基金效率(表示年產值與投資的比值)等進行評價。
現代中國的水利經濟學
中國在20世紀40年代,引進美國的效益費用比方法用於水電建設方案的經濟比較;50年代以後,又採用蘇聯的抵償年限法進行水利工程方案的經濟比較。自1979年實行經濟改革後,開始吸收世界各國合理有益的理論和方法,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探索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水利經濟學體系。1985年 1月水利電力部頒發了《水利經濟計算規範》,1987年 9月國家計畫委員會頒布了《關於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工作的暫行規定》、《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和《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參數》等檔案,對水利建設項目的經濟評價工作都具有指導作用。
研究內容
狹義的水利經濟學著重研究水利建設方案的經濟評價方法。廣義的水利經濟學則除此以外,還研究水利建設在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水利建設內部的經營管理等問題。根據需要,它主要研究下列問題:
①水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②水利事業在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③水利建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及各項不利影響的估計方法;
④水利建設方案的經濟評價和財務評價方法;
⑤綜合利用水利工程費用分攤的原則和方法;
⑥水利工程的施工和水利工程經營管理的經濟問題;
⑦水庫移民、土地淹沒賠償的經濟問題;
⑧流域、地區水利開發及綜合利用水利工程的最佳化規劃問題;
⑨水利工程收費的原則和方法;
⑩水利工程基建投資籌集方式;水利事業和水利建設的管理體制問題。由於水利經濟學是一門正在發展中的學科,因此各國學者對其研究內容的看法尚不完全一致。
原則
由於社會制度的不同,各國水利經濟學所遵循的原則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中國的水利經濟學,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吸收各國經驗的合理部分,結合中國的情況不斷加以發展。
①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原則為指導,包括:多種所有制並存,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實行在計畫指導下的商品經濟;尊重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引進競爭機制,鼓勵橫向聯合;按勞分配,責權利結合;提高經濟效益等。
②對水利建設實行加強經營管理,講究經濟效益的方針,並全面考慮社會、環境和政治效果。
③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加快資金的流通周轉,減少資金積壓。在進行水利建設項目的經濟分析和財務分析時,要將不同的資金按複利公式折算為同一時間的數值,進行比較。資金的折現率,按資金供求情況及建設項目的性質,由國家合理確定。
④正確估算水利工程費用和水利工程效益。對完工以前的建設投資和完工以後的每年運行維修費,以及可能取得的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應進行正確的估算,以避免重複、遺漏、誇大、縮小等現象。
⑤水利建設項目要經過經濟分析和財務分析以評價其可行性。對於非贏利的水利工程以經濟分析的結論作為方案取捨的主要依據。水利工程經濟分析是從國家整體的角度,考察工程項目需要國家付出的代價和對國家的效益,以評價其經濟可行性。由國家給予的補貼和向國家交納的稅金等,都被視作內部的轉帳支付,不計入效益或費用。但在計算費用和效益時要用影子價格、影子工資和影子匯率以反映其真實的價值。水利工程財務分析是從工程投資者的局部角度,按實際收支的賬目考察盈虧狀況和投資償還能力,以評價其財務可行性。
⑥採取效益費用比、資金內部回收率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以投資回收年限、投資利潤率等作為輔助指標。
⑦對經濟分析和財務分析成果,要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機率分析),以了解由於工期、價格等因素的估計誤所產生的影響。
⑧對綜合利用水利工程,應採取合理方法進行投資分攤,並通過協商確定各目標的分攤比例。
⑨對流域或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及綜合利用水利工程的規劃,採取最佳化技術,以尋求最優的組合方式、最優的修建次序以及最優規模和最優運行方式等。
⑩對各項水利工程所提供的產品(如供水供電)和服務(如改善航運和除澇),應在核算成本的基礎上,考慮支付能力及公平原則,向收益明確的對象收取費用。對於大範圍受益不明確的對象(如防洪保護或水質改善),則作為公益事業,由國家負擔其費用。
方法
一,採取多渠道、多方式籌集水利建設資金,包括國家或地方財政撥款、國內外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和股票,以及受益企業或個人提供資金、材料、勞力等辦法。
二,對地區之間、各部門之間和各部分民眾之間的水利利害關係問題,應本著互利互助、公平合理、尊重歷史、照顧困難的原則,按經濟規律妥善協商解決。
三,在水利事業內部,在水利建設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等各個環節,廣泛實行各種形式的責任制,使責權利結合、鼓勵各方面的積極性,以提高經濟效益。
未來展望
水利經濟學應在理論、方法和數據三方面進一步發展。中國的水利經濟學應當著重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水利建設的發展目標和地位,水利事業的性質及建設資金的籌集和使用,社會折現率和影子價格等問題,還研究諸如水庫淹沒移民,蓄滯分洪區的管理利用,各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定量計算等方法。充分和可靠的數據是合理計算各項效益的重要基礎,今後需要通過深入的調查、加強基層統計工作以及進行必要的對比觀測試驗等手段,以取得和積累這些數據。發展水利經濟學科要擬定一個近期和長期規劃,並努力加以實現。
隨著實踐的需要和研究的深入,水利經濟學已經衍生出水利規劃經濟學和灌溉經濟學等分支學科。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將衍生出水利施工經濟學、水利經營管理經濟學以及分部門的防洪經濟學、水力發電經濟學和水庫移民經濟學等分支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