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南約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水一村,位於龍崗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炳坑村、聯和村、水二村。始建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余姓先祖從龍崗黃竹瀝村(今黃竹村)遷移至此定居。因村旁有南約河流過,得村名水背龍;後分村為水一村、水二村。該村地處丘陵谷地,村內原有樹山、圍之嶺山;村口的南約河繞村北流過;附近有炳坑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一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南約社區
  • 地理位置:龍崗街道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南約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餘姓,清初從福建遷移至廣東梅州,後輾轉遷至東莞;清雍正六年從東莞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70人,其中男性83人,女性87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5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5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2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4人,分布在越南。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龍眼、荔枝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引進“三來一補”企業。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為喜粄、艾粄、糍粑、粄頭、壽桃、湯圓、煎堆、粽子、蘿蔔粄等。煎堆又叫麻團、珍袋、麻球,是傳統的自製年貨,取意“團圓、圓滿”,因油炸食品耐保存,成為當地村民鐘愛的小吃及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待客上品。寶荷路、植物園路、高科大道從村旁經過。20世紀90年代通自來水、通電、通電話、204年通網際網路,200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建有南約廣場、水一公園,村民活動中心,還有圖書室,藏書約3000冊。
村民口口相傳有先祖於清雍正六年制定的“余氏家規”,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已無存。現存余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清光緒年間擴建,1985年重建。現占地面積500平方米,正門上書“余氏宗祠”村民在春節祭祖,祭品有公雞、豬肉、餅乾、糖、酒、茶、蘋果等。祭祀前先舉行算麒小活動,燃放鞭炮。祭祀完,參與宗親聚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