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津液辨證

氣血津液辨證為中醫辨證方法之一。是運用髒象學說中有關氣血津液的理論,分析各種臨床表現,從而判斷氣、血、津液方面病變的一種辨證方法。如血有營養和滋潤全身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若見面白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爪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早涼暮熱,手足心熱,皮膚乾澀,婦女月經不調,即可辨為血虛證。由於氣血津液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因而氣血津液病變與臟腑病變密切相關,氣血津液辨證與臟腑辨證常需結合運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血津液辨證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氣血津液辨證是中醫臨床辨證方法之一。即以中醫氣血津液理論為綱領對疾病證候進行分析的辨證方法。主要針對人體在疾病狀態下氣、血、津液發生異常變化時的具體證候逐一進行辨認。
氣血津液辨證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氣血辨證,一部分為津液辨證。氣血辨證,是根據患者所表現的症狀、體徵等,分析、判斷疾病當前病理本質是否存在氣血虧損或運行障礙的證候;津液辨證,是根據患者所表現的症狀、體徵等,分析、辨別疾病當前病理本質是否存在津液虧虛或運化障礙的證候。

中醫套用

一、氣血辨證
氣血病常見證型,有虛實之分。虛證有氣虛證、氣陷證、氣不固證、氣脫證;血虛證、血脫證等。實證有氣滯證、氣逆證、氣閉證;血瘀證、血熱證、血寒證等。
氣與血密切相關,病理上兩者常互相影響,或同時發病,或互為因果。臨床常見的氣血同病證型有氣血兩虛證、氣滯血瘀證、氣不攝血證、氣隨血脫證、氣虛血瘀證等。
(一)氣虛類證
氣虛類證包括氣虛證以及氣陷證、氣不固證、氣脫證。
1、氣虛證
指元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以氣短、神疲、脈虛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氣短懶言,神疲乏力,或頭暈目眩,自汗,舌質淡嫩,脈虛。動則諸症加重。
證候分析:多因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久病、重病、勞累過度、年老等,導致元氣不足,推動、固攝、防禦、氣化不力。元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故氣短懶言,神疲乏力;氣虛推動乏力,營血不能上榮,則頭暈目眩,舌淡嫩;衛氣虛弱,不能固攝津液,則自汗;氣虛鼓動無力,故脈虛;“勞則氣耗”,故活動勞累後諸症加重。
臨床常見的氣虛證有心氣虛證、肺氣虛證、脾氣虛證、腎氣虛證、胃氣虛證、肝膽氣虛證等,也可多髒氣虛證候並存。
氣虛可導致血虛、陽虛、痰濕、水停、氣滯、血瘀以及易感外邪等多種病理變化,也可與血虛、陰虛、陽虛、津虧等相兼為病。
辨證要點:氣短懶言,神疲乏力,脈虛等共見。
2、氣陷證
指氣虛無力升舉,而反下陷,以氣墜,內臟下垂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氣陷一般是指中焦脾虛氣陷,故又稱中氣下陷證或脾虛氣陷證。
臨床表現:頭暈眼花,耳鳴,神疲氣短,氣墜或內臟下垂,或脫肛、陰挺等,舌質淡嫩,脈弱。
證候分析:為氣虛的特殊表現形式,因氣虛無力升舉而下陷。清陽不升,頭目耳失養,故見頭暈眼花,耳鳴;元氣不足,臟腑功能衰退故見神疲氣短;氣虛無力升舉,內臟位置不能維固而下墜故見氣墜,或內臟下垂,或有脫肛、陰挺。舌質淡嫩,脈弱為氣虛之象。
辨證要點:氣墜,或臟器下垂等與氣虛症狀共見。
3、氣不固證
指氣虛而失其固攝功能,以自汗、出血、二便失禁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有氣虛證的證候表現,並有自汗,易感外邪;或各種出血;或二便失禁,遺精、滑胎。
證候分析:為氣虛的特殊表現形式,因氣虛而不能固攝。肺氣虧虛,肌腠不密,衛氣不固,故常有自汗,易感外邪;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血溢脈外,故見各種出血;腎氣虧虛,下元固攝失職,則二便失禁,遺精,滑胎。
辨證要點:肺、脾、腎等髒氣失固攝的特徵性表現與氣虛症狀共見。
4、氣脫證
指元氣虧虛已極,氣息欲脫,以氣息微弱,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脈微欲絕等為主要表現的危重證候。
臨床表現:呼吸微弱而不規則,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肢厥身涼,面色蒼白,口開目合,手撒身軟,二便失禁,脈微欲絕,舌質淡白,苔白潤。
證候分析:多由氣虛進一步發展,元氣虧極而外脫。元氣欲脫,髒氣衰微,肺無力司呼吸,則呼吸微弱而不規則;津隨氣泄則汗出不止;氣脫下元失固,則二便失禁;神失所主故昏迷或昏仆;脾氣外泄,則口開目合,手撒身軟;心氣欲絕,無力鼓動血脈,則肢厥身涼,面色蒼白,脈微欲絕。
若因大失血所致者,稱為氣隨血脫證。氣脫與亡陽常同時出現,證候基本相同,故臨床又稱陽氣外脫證。
辨證要點:氣息微弱,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脈微欲絕等共見。
(二)血虛類證
血虛類證包括血虛證和血脫證。
1、血虛證
指血液虧少,不能濡養臟腑、經絡、組織,以面白、舌淡、脈細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萎黃,口唇、眼瞼、爪甲色淡,心悸多夢,手足發麻,頭暈眼花,婦女經血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閉經,舌淡脈細。
證候分析:多因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脾胃虛弱,生化乏源;或各種急慢性出血;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或瘀血阻絡,新血不生等所致。血液虧少,不能濡養頭目,上榮舌面,故面色淡白或萎黃,口唇、眼瞼色淡,頭暈眼花;血不養神,心神不寧故心悸多夢;血少不能濡養筋脈、肌膚,故手足麻木,爪甲色淡;血海空虛,沖任失充故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閉經;脈細無力為血虛而脈失充盈之象。
辨證要點:面白,舌淡,脈細等共見。
2、血脫證
指突然大量出血或長期反覆出血,以致血液亡脫,以面色蒼白,脈微欲絕或芤為主要表現的危重證候。又稱脫血證。
臨床表現:面色蒼白,眩暈,心悸,舌淡,脈微欲絕或芤。
證候分析:大量失血以致血液突然耗失,或血虛進一步發展,以致血液亡脫,血脈空虛。血液亡脫,脈絡空虛,不能上榮頭面故面色蒼白,舌色淡白;不能上榮頭目故眩暈;不能營養心脈故心悸,脈微欲絕或芤。
血脫常伴隨氣脫、亡陽。
辨證要點:面色蒼白,脈微欲絕或芤等共見。
(三)氣滯類證
氣滯類證包括氣滯證以及氣逆證、氣閉證。
1、氣滯證
指人體某一部分,或某一臟腑經絡的氣機阻滯,運行不暢,以脹悶,疼痛,脈弦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又稱氣鬱證、氣結證。
臨床表現:脹悶,疼痛,脈弦。
證候分析:多因抑鬱悲傷,思慮過度,而致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或痰飲、瘀血、食積、蟲積、砂石等邪氣阻塞;或陰寒凝滯、濕邪阻礙等導致氣機郁滯;或因髒氣虛弱,運行乏力而氣機阻滯。氣機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脹悶,疼痛;氣機不利,脈氣不舒故見脈弦。因氣聚散無常,故疼痛多見脹痛、竄痛、攻痛,部位不定,按之無形,時輕時重;並且脹痛常在噯氣、腸鳴、矢氣、嘆息後減輕,或隨情緒的憂思惱怒與喜悅而加重或減輕。
辨證要點:脹悶,疼痛,脈弦等共見。
2、氣逆證
指氣機升降失常,氣上沖逆而不調,以咳喘、嘔惡、頭痛眩暈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咳嗽,喘息,呃逆,噯氣,噁心,嘔吐,頭痛,眩暈,昏厥,氣從少腹上沖胸咽。
證候分析:多因氣滯不順而上逆。肺氣失於肅降而上逆則咳嗽,喘息;胃氣失於和降而上逆則呃逆,噯氣,噁心,嘔吐;肝氣失調,升發太過而無制,氣血上沖頭目則頭痛,眩暈,昏厥,肝氣循經上沖則氣從少腹上逆胸咽。
辨證要點:肺、胃、肝等髒氣上沖逆的特徵性表現與氣滯症狀共見。
3、氣閉證
指邪氣阻閉臟器,以致氣機逆亂,閉塞不通,以神昏暈厥、絞痛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神昏,暈厥;或臟器絞痛,二便閉塞,呼吸氣粗、聲高,脈沉實有力等症。
證候分析:多因大怒、暴驚、憂思過極,或因瘀血、砂石、蛔蟲、痰濁等邪氣閉阻氣機。氣機閉塞,神失所主則神昏,暈厥;有形實邪閉阻氣機故臟器絞痛;氣機閉阻不通則二便閉塞;邪氣阻閉,肺氣不通故呼吸氣粗、聲高;實邪內阻故脈沉實有力。
辨證要點:神昏暈厥,或絞痛等共見。
(四)血瘀證
指瘀血內阻,以疼痛,腫塊,出血,舌紫,脈澀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凡離開經脈的血液,未能及時排出或消散,而停留於某一處;或血液運行受阻,壅積於經脈或器官之內,失卻生理功能者,均屬瘀血。
臨床表現:疼痛如針刺、固定、拒按、夜間加重。體表腫塊青紫,腹內腫塊堅硬而推之不移。出血紫暗或夾有血塊,大便色黑如柏油狀。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眼下紫斑,肌膚甲錯,腹部青筋顯露,皮膚出現絲狀紅縷。婦女經閉,或為崩漏。舌質紫暗、紫斑、紫點,舌下脈絡曲張,或舌邊有青紫色條狀線,脈澀,或結代,或無脈。
證候分析:多因外傷、跌仆,離經之血未及時排出或消散;或氣滯血行不暢,或因寒而血脈凝滯,或因熱而血液濃縮壅聚,或氣虛推動無力,血行緩慢等,導致瘀血內阻。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故刺痛、固定、拒按;夜間血行緩慢,瘀阻加重故夜間疼痛加重;瘀積不散而凝結體表,故腫塊青紫,腹內腫塊堅硬不移;瘀血阻塞脈絡,使血液不能循經運行,溢出脈外故出血紫暗,或夾有血塊;瘀血阻絡,血行障礙,全身得不到氣血的溫煦濡養,故面色黧黑,口唇、舌體、指甲青紫色暗;瘀久不消,營血不能濡養故肌膚甲錯;瘀血內阻,沖任不通故經閉;血脈不通,血不循經,則崩漏。瘀血內阻,血行受阻故絲狀紅縷,腹壁青筋顯露,脈細澀,或結、代,或無脈。
辨證要點:刺痛,腫塊,出血等特徵與舌紫脈澀共見。
(五)血熱證
指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以出血、瘡癤與實熱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又稱血分的熱證。
臨床表現: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色鮮紅,質地黏稠,女子月經先期量多,或局部瘡癤紅腫熱痛,心煩口渴,身熱,舌紅絳,脈滑數。
證候分析:多因外感溫熱之邪;或其他邪氣化熱;或情志過極,氣鬱化火;或過食辛辣燥熱之品等致火熱內熾,迫及血分。熱在血分,迫血妄行則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女子月經先期量多;邪熱煎熬,血液濃縮壅聚,故血色鮮紅質地黏稠;熱在血分,熱熾血壅肉腐,故局部瘡癤紅腫熱痛。心煩口渴,身熱,舌紅絳,脈滑數為邪熱傷陰耗液之實熱表現。
辨證要點:出血、瘡癤等與實熱症狀共見。
(六)血寒證
指寒邪客於血脈,凝滯氣機,血行不暢,以拘急冷痛,膚色紫暗與實寒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又稱血分的寒證。
臨床表現:手足冷痛、膚色紫暗發涼;或少腹拘急冷痛;或月經愆期、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舌淡紫、苔白,脈沉遲弦澀。
證候分析:多因寒邪侵犯血脈,或陰寒內盛,凝滯脈絡而致血行不暢。寒在血脈,脈道收引,血行不暢,故手足冷痛、膚色紫暗發涼,或少腹拘急冷痛;寒邪客於胞宮,經血受阻,故月經愆期、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舌淡紫、苔白,脈沉遲弦澀為陰寒內盛,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辨證要點:拘急冷痛,膚色紫暗等與實寒症狀共見。
(七)氣血同病類證
氣病或血病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往往影響到另一方的生理功能而發生病變,從而表現為氣血同病的證候。臨床常見的氣血同病證候有氣滯血瘀證、氣虛血瘀證、氣血兩虛證、氣不攝血證和氣隨血脫證等。各證的臨床表現,一般是兩個基本證候的相合存在。氣滯血瘀證、氣血兩虛證的病機,常常是氣滯血瘀、氣虛血虛互為因果;氣虛血瘀證、氣不攝血證,一般是氣虛在先、為因、為本,血瘀或血虛在後、為果、為標,但其證候表現不一定前者重、後者輕;氣隨血脫證則是因大失血而致血脫在先,元氣隨之消亡的危急證候。
二、津液辨證
津液病證主要包括津液虧虛證和水液停聚而形成的痰證、飲證、水停證及濕證。濕證即六淫證候中的濕淫證,本處不再贅述。
(一)痰證
指痰濁內阻或流竄,以咯痰,嘔惡,眩暈,體胖,苔膩,脈滑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咳嗽咯痰,痰質黏稠,胸悶;脘痞納呆,泛惡嘔吐痰涎;頭重眩暈,神昏而喉中痰鳴;局部有圓滑柔韌的包塊,如瘰癧、癭瘤、乳癖、痰核等;神志錯亂而為癲、狂、痴、癇等。形體肥胖,苔膩,脈滑。
證候分析:多由外感六淫、飲食不當、情志刺激、過逸少動等原因,導致肺、脾、腎功能失常,水液不能正常輸布而凝結成痰,停聚於局部或全身。痰濁停聚於肺,肺氣失宣則咳嗽咯痰,痰質黏稠,胸悶;痰濁中阻,胃失和降則脘痞納呆,泛惡嘔吐痰涎;痰蒙清竅則頭重眩暈,神昏而喉中痰鳴;痰停積於皮下、肌肉、咽喉,故出現圓滑柔韌的包塊,如瘰癧、癭瘤、乳癖、痰核等;痰濁蒙蔽心神,神志錯亂而為癲、狂、痴、癇等;形體肥胖,苔膩、脈滑為痰濁內盛之象。
根據痰的性狀及兼症的不同,可分為寒痰、熱痰、濕痰、燥痰以及風痰、瘀痰、膿痰等。臨床常見的痰證有痰蒙心神證、痰熱閉神證、痰火擾神證、痰阻心脈證、痰阻胸陽證、痰濁阻肺證、痰熱壅肺證、痰熱結胸證、痰熱腑實證、燥痰結肺證、痰阻胞宮(或精室)證、痰濕內盛證、痰阻經絡證、風痰阻絡證、痰氣鬱結證、膿痰蘊肺證、風痰閉竅證、瘀痰阻絡證,等等,其證候除有痰的表現外,必兼有其他病性及痰所停部位的症狀。
痰濁為病,頗為廣泛,見症多端,因而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說。辨證要點:咯痰、嘔惡、眩暈等特徵與體胖苔膩脈滑共見。
(二)飲證
指水飲停聚於腔隙或胃腸,以胸悶脘痞,泛吐清水,咯痰清稀,胸脅飽滿,苔滑脈弦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脘腹痞脹,水聲漉漉,泛吐稀涎或清水;或咳嗽氣喘,咯痰清稀色白,胸悶心悸,甚或喉間哮鳴有聲;或胸脅飽滿,支撐脹痛,隨呼吸、咳嗽、轉側而痛增。並可見眩暈,舌淡胖,苔白滑,脈弦。
證候分析:多因外邪侵襲,或中陽素虛,水液輸布障礙,停聚於局部所致。飲停於胃腸,故見脘腹痞脹滿悶,水聲漉漉,泛吐稀涎或清水;飲停於心肺,故見咳嗽氣喘,咯痰清稀色白,胸悶心悸,或喉間哮鳴有聲;飲停於胸脅,故見胸脅飽滿,支撐脹痛,隨呼吸、咳嗽、轉側而痛增;清陽不升,飲邪上泛,故見眩暈,舌淡胖,苔白滑;脈弦為飲邪內停之徵。
根據飲停部位的不同,臨床有飲停胃腸證、飲停心肺證、飲停胸脅證等,表現出各自的證候特點。
辨證要點:胸悶脘痞,泛吐清水,咯痰清稀,胸脅飽滿等與苔滑脈弦共見。
(三)水停證
指體內水液停聚,以水腫尿少,腹滿如鼓,舌淡胖,脈弦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水腫尿少,或腹滿如鼓,叩之聲濁,舌淡胖,苔滑,脈沉弦。
證候分析:多由風邪外襲,或濕邪內阻,或久病腎虛,使肺、脾、腎的功能失常而水液停聚;或因瘀血內阻,經脈不利,水液內停。水邪泛溢肌膚故水腫;水液停聚於腹腔,則腹滿如鼓,叩之聲濁;水液內停,氣化失司,則尿少;舌淡胖,苔滑,脈沉弦為水濕內停之徵。
辨證要點:水腫尿少,腹滿如鼓等與舌淡胖,脈沉弦共見。
痰、飲、水、濕之間的關係密切。四者均為體內水液停聚的病理性產物,其形成均與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水液氣化失常有關。痰稠濁而黏,多停於肺,也可隨氣流竄全身,見症複雜,一般有咯痰多的主症;飲較痰稀而較水濁,常停聚於某些腔隙及胃腸,以停聚處的症狀為主要表現;水清稀流動性大,以水腫尿少為主症;濕無明顯形質可見,以肢體悶重痠困為主要表現。由於痰、飲、水、濕本屬一類,難以截然劃分,且可相互轉化、兼併,故常互相通稱,有痰飲、痰濕、水飲、水濕、濕痰等。
(四)津液虧虛證
指體內津液虧少,臟腑、組織、官竅失卻滋潤、濡養、充盈,以口渴尿少,口鼻唇舌皮膚乾燥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口咽乾燥,唇焦而裂,鼻乾,眼窩深陷,皮膚乾燥,甚或枯癟,渴欲飲水,小便短少而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而數。
證候分析:多因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或長期進食減少,津液化生匱乏;或高熱、汗吐瀉太過,或燥熱傷津等導致。津液虧少,上不能滋潤五官咽喉,故口咽乾燥,唇焦而裂,渴欲飲水,鼻乾,眼窩深陷,舌體少津;下不能化生尿液、滋潤大腸,故小便短少而黃,大便乾結;外不能潤澤肌膚,故皮膚乾燥,甚或枯癟;內不能充盈脈道,故脈細;舌紅、脈數為陰液虧少不能遏制陽氣,或尚有火熱之邪為害。
一般津液損傷程度較輕,僅為水液虧少者,稱為傷津、津虧,以乾燥症狀為主要表現;繼發於汗、吐、瀉等之後,體液暴失,津液損傷程度較重者,稱為液耗、液脫,常有皮膚枯癟,眼窩深陷的臨床特徵。臨床上常將兩者通稱而不作嚴格區分。
外界燥邪耗傷津液所見證候,為燥淫證,屬於外燥;體內津液虧虛必見乾燥症狀,為津液虧虛證,屬於內燥。
常見證型有肺燥津傷證、胃燥津虧證、腸燥津虧證等,均有乾燥見症,並表現出各自臟器的證候特點。
津液虧虛屬於陰虛的範疇,氣虛、血虛與津液虧虛可互為因果或同病,而形成陰液虧虛、津氣虧虛、津枯血燥等證。
辨證要點:口渴尿少,口鼻唇舌皮膚乾燥等共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