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新論

《氣血新論》由符仲華教授2018年10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提出,2021年10月正式由人民衛生出版社以《氣血新論:基於浮針醫學的中西匯通》的書名出版。

基本介紹

  • 作者:符仲華,甘秀倫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320955 
簡介
氣血新論提出:“氣”約等於肌肉的功能,“血”對應血液(血循環),氣和血的關係等同於肌肉和血液(血循環)的關係。
中醫學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人體臟腑組織生理功能的體現,中醫學上的氣既是一種物質,又表征了功能。
“氣”有三個鮮明特徵。
第一個特性是:物質的,肌肉組織是物質的,客觀存在的。
第二個特性是:運動的,人體中具有運動功能的只有肌肉組織。
第三個特性是:無形的,原因有二。①最大的可能是這些功能是多器官完成,是多種器官功能的集合。肌肉組織分布在很多器官上符合這一特徵因為分布在很多器官上,所以無形。②當人死了肌肉停止了運動,“氣”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功能沒了,機構也就找不到了,所以無形。因此只有肌肉器官或組織符合氣的特性,故氣≈肌肉的功能。
在中醫學中,“血”大多數情況下是指循行於脈中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脈的本意就是液體流動的河流,脈為血府。中醫的血不僅僅指血液還有血液循環,臨床所說的活血指的就是加速血液循環或局部或周身。
氣血新論將中西理論結合,貫通古今,提出氣血約等於“肌/血液”的觀點,把氣的表現形式直觀地、間接地理解為肌肉的功能把“血”理解血液和血循環。
氣血新論最重要的觀念:氣的表現形式是肌肉的功能或者簡單地說人體內的氣就是肌肉的及其功能。氣為血之帥指血液的循行要靠氣來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是來自心臟的收縮、動脈血管平滑肌的律動以及骨骼肌的收縮、舒張交替活動此處的氣可以理解為肌肉運動,即心肌、血管平滑肌和相關骨骼肌。
氣能生血指血的生化有賴於氣的化生氣的運動變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血液化生的主要場所是中交中焦脾胃,依賴為腸道消化吸收而胃腸道平滑肌,與周圍相關腹肌,都是消化系統正常工作的保障,此處的氣可以理解為消化吸收功能。
“血為氣之母”指血能生氣。肌肉功能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都依賴血液中的成分滋養,代謝廢物也是靠血運載出去,當局部缺血時肌肉常常表現為疼痛、無力、使用等表現。
“血能載氣”是指氣存於血中,依附於血而不至散失,賴血之運載而運行全身。從肌肉的視角看在血液順利送達的前提下,肌肉才能發揮功能。
氣血新論的建立將“氣”和“肌肉功能”聯通起來,將血與血循環/經絡經脈聯通了起來。氣血新論是對傳統氣血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通過對傳統氣血理論的回顧研究和對現代醫學肌肉病變的探索,將“肌肉”這一人體複雜調節系統控制開關與中醫氣血理論結合。
氣血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和血是人體的物質基礎和能量源泉。是中醫臨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分析氣和血的關係認為兩者約等同於肌肉與血液的關係。氣血的功能絕大部分通過肌肉和血液的功能實現。
“氣血新論”將“氣”和“肌肉功能”聯通起來,與《內經》的“陰陽應象”契合,“陰陽”是氣,“象”是萬物之象,“象”是“氣”的顯現,但古人理解的“象”並不是固定不變,更重要的是功能之“象”,所以通過“象”可以把外形不同,但功能相同或相通的各個臟腑聯繫成相互關聯的動態平衡系統。
氣血新論是對傳統氣血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從兩次理論行走悟中醫針灸之道》中從中外的“乾針之爭”談到真正讓中國針灸人痛楚的並不是乾針技術而是乾針背後的理論。
“氣血新論”通過對傳統氣血理論的回顧研究和對現代醫學肌肉病變的探索,將“肌肉”這一人體複雜調節系統的控制開關與中醫氣血理論結合,不僅發掘完善了氣血理論,豐富了科學內涵,同時通過中醫氣血理論有助於揭示“肌肉”這一開關的性質及控制規律。作者,符仲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