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澤穴

氣澤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腎臟,阻血破氣。〖取穴方法〗人體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主治疾病〗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遺尿,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髒氣虛憊,形體羸瘦,四肢乏力。婦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澤穴
  • 主治病症:虛勞贏瘦,中風脫證
  • 別名:脖胦穴,丹田穴
  • 穴義: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
主治病症,人體穴位配伍,別名,穴義,刺灸法,灸法,按摩方法,穴位解剖,名解,氣血特徵,運行規律,功能作用,治法,臨床套用,穴位相關視頻:,

主治病症

1.虛勞贏瘦,中風脫證,下腹疼痛,肌體羸瘦,四肢力弱。
2.大便不通,泄痢不止,癃淋,遺尿,陽痿,遺精,滑精
3.閉經,崩漏,帶下,陰挺。
4.脘腹脹滿,氣喘,心下痛,臟器虛憊,真氣不足,奔豚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

人體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穴治白濁、遺精;配關元穴治產後惡露不止;配灸關元穴、膏肓、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氣(元氣虛憊);配關元穴、命門穴(重灸)、神闕穴(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樞穴、上巨虛穴治胃腹脹痛、呃逆、嘔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氣虛弱);配足三里穴、合谷穴、百會穴治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

別名

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下言穴,氣澤穴,膊胦穴季胦穴

穴義

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宜灸。

灸法

1、氣海溫和灸:將艾條點燃後,在距氣海穴約3cm處施灸,如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即固定不動,可隨熱感而隨時調整距離。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2、氣海隔姜灸:取0.3~0.5cm厚的鮮姜一片,用針穿刺數個針孔,覆蓋在氣海穴上,然後置小艾炷或中艾炷於薑片上點燃施灸。每次3~5壯,以灸至局部溫熱舒適,灸處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灸10次。
3、氣海附子灸:取0.3cm左右厚的附子片,以水浸透後在中間用針刺數個針孔,放在氣海穴上,於附片上置黃豆大或棗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溫熱舒適感或稍有紅暈為度。每次3~5壯,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現代也常用溫灸器灸,可用灸盒置艾條或艾絨後放在氣海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鐘,每天1次,10天為一灸程。也可每周施灸1~2次,長期套用。

按摩方法

先以右掌心緊貼於氣海的位置,照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再以左掌心,用逆時針方向,如前法按摩 100—200次,按摩至有熱感,即有效果。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有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臍周靜脈網。深層主要有第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名解

(1)氣海。氣,氣態物也。海,大也。氣海名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本穴物質為石門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水氣吸熱脹散而化為充盛的天部之氣,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故名氣海。氣澤名意與氣海同,澤指穴內的天部之氣為混濁之狀。
(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循腹正中線而行。
(3)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視臍下腹部為丹田,故名。
(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脂類物質。下肓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隨水氣的脹散而輸向人體各部。
(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聲也。下言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性水氣。
(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氣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塵埃。
(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脈的強勁之氣由此亦會輸向氣血較少季肋部位。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充盛的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

循任脈上傳陰交穴。

功能作用

生髮陽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臨床套用

【按摩氣海穴養生】
氣就是人體呼吸出入的氣息,也就是元氣與其它各種氣,如宗氣衛氣營氣等等。海就是海洋,意喻廣大深遠、無邊無際。氣海,簡單理解就是氣息的海洋。
氣在中醫里有很重要的概念,身體中有好幾處是納氣的地方,如膻中穴,別名就是上氣海。我們講的氣海是指下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1.5寸。兩處氣海一個在胸腔,一個在腹腔,循環相應,周流不息,就好像海水升騰為雲,又降為雨露這樣一個天地之氣的循環過程。如果該循環出現問題,身體就會感到不舒服。
氣海與兩腎相連,腎屬水,水在身為陰,“孤陰不長,獨陽不生”,必須得陰陽相濟才能保證身體健康。人們吃飯、呼吸、睡眠,一切動靜,都是在調人體的水火陰陽。所以,古代養生家認為,必須讓心火下降腎臟,就好像天上的太陽照耀江海。這樣,陰水得到陽火的照射,就能夠化生雲氣,上達心肺,滋潤身體,形成水升火降,通體安泰的局面。當身體處於一種和諧循環的狀態時,邪氣自然不得近身,人也就不會得病。
古語說:“冬不爐,夏不扇。”強調冬天不要過分依賴爐火,那樣會傷害人體閉藏的陽氣;而夏天不要過度使用子,適當讓身體出些汗,這也是不讓體內陰氣收斂太過的方法。一句話,養生最重要的就是讓人體陰陽相協,水火相濟。氣海穴位於兩腎之間,必須得保證它有足夠的動力與水相制衡,所以艾灸氣海穴是很好的保健方法。
氣海和關元穴在人體下腹部,就像一對好姐妹共同保護著生殖系統。下腹部是女性的子宮、男性的精囊藏身之處,都是極其重要的部位。古人說“氣海一穴暖全身”,是強調該穴的保健養生作用。實際上,現代實驗室的實驗也證實了,艾灸氣海對於免疫球蛋白有明顯的增加。可見,從微觀和巨觀來說,氣海穴都是一個極其有作用的穴位。
刺激該穴時,要求我們和呼吸結合起來,先排空大小便,換上寬鬆的衣服,放鬆腹部。然後用手抵住氣海,徐徐用力下壓,同時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6秒鐘之後,再恢復自然呼吸,如此不斷地重複,可以很好地填精補腎,讓人每天都有飽滿的精力。
性命之祖——氣海穴
《黃帝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乾,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到邪,其中濕邪常在疾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體內有了濕邪,就會阻滯氣機,病症就會因此產生。而氣海穴作為人體中陽氣蒸發陰液的關鍵之處,對於濕邪為患、氣機不暢所導致的各種疾病——如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大便不通、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惡露不止、形體羸瘦、腰痛、食欲不振、兒童發育不良等,具有較好保健效果。經常按摩氣海穴,能使全身皆溫、臟腑皆潤,促進腸胃蠕動、氣血順暢,強化肝臟及消化道功能。
心身安康背後的默默奉獻者——氣海穴
氣海穴(肚臍直下約一寸半)。氣者,氣態物也;海者,大也。氣海的原意是指任脈的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氣為血之帥”,氣能推動精血水谷運行滋養周身,這樣,五臟六腑才有足夠的精力去各司其職。
若小腹脹滿,就意味著腹中的精谷無法送達全身,心腦無法得到滋養,所以,人就會感覺全身乏力、無精打采。
腹部脹滿、消化不良、大便不通,多按氣海穴
氣海穴在肚臍直下大約一寸半,中醫認為此處是人體之中央,是生氣之源,人體的真氣由此而生,所以對於陽氣不足、生氣乏源所導致的虛寒性疾病,按摩、針灸氣海穴往往具有溫陽益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之功效。事實上,氣海穴就是下丹田的別稱。丹田道家修煉精氣神的一種術語,道家對這個部位非常推崇,尤其是下丹田,他們認為這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確實,氣海穴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因此,如果出現腹部脹滿、消化不良、大便不通等症狀時,就可以多按摩氣海穴。
“氣海一穴暖全身”,就是說氣海具有溫養、強壯全身的作用。對先天不足、後天失養,體質虛弱韻人來說,經常按摩氣海穴就能起到良好的療效。如果加上艾灸或拔罐,效果會更明顯。
其實,氣海穴搭配著別的穴位治療範圍更大。比如說,它配上三陰交可以治療遺精、夜尿,配上足三里可以治療氣短,配上合谷穴可以治療胃下垂等。
【陰黃】
主穴膽俞 脾俞 陰陵泉 中脘 足三里 至陽
配穴腹脹便秘、便溏者,配天樞、大腸俞;瘀血內阻者,配血海、膈俞;神疲畏寒者,配命門、氣海。
方義膽俞通利膽腑,利濕除黃;脾俞與脾經合穴陰陵泉相配,化濕健脾;中脘為腑會,與足三里配合,健脾和胃化濕去濁;至陽是退黃的經驗效穴。
【痢疾】
主穴合谷 天樞 上巨虛 三陰交
配穴濕熱痢者,配曲池、內庭;寒濕痢者,配中脘、氣海;疫毒痢者,配大椎十宣放血;噤口痢者,配內關、中脘;休息痢者,配脾俞、神闕、足三里;納呆者,配中脘;嘔惡重者,配內關;久痢脫肛者,配氣海、百會。
方義病位在大腸腑,故取大腸經原穴合谷,大腸募穴天樞,大腸下合穴上巨虛,三穴同用能通調大腸腑氣,調理腸絡氣血,氣調則濕化滯行,後重自除,血調則膿血自愈,三陰交理脾、助運、除濕。
【消渴】
主穴胃脘下俞肺俞 脾俞 腎俞 太溪 三陰交 足三里
配穴上消者,配太淵、少府;中消者,配內庭、中脘;下消者,配照海、太沖;陰陽兩虛者,配命門、氣海、關元;煩渴、口燥者,配廉泉、承漿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飢者,配合谷、豐隆、中脘;便秘者,配天樞、大腸俞、支溝、照海;多尿、盜汗者,配復溜、關元;視物模糊者,配風池、攢竹、光明、太沖;上肢疼痛或麻木者,配肩髃、曲池、合谷、八邪;下肢疼痛或麻木者,配風市、陽陵泉、解溪、八風;皮膚瘙癢者,配風市、血海、三陰交
方義胃脘下俞又名胰俞,為奇穴,是治療消渴的經驗效穴;肺俞清熱潤肺,生津止渴;脾俞調節脾胃功能;腎經原穴太溪與腎之俞穴腎俞相配,滋補腎陰,清熱潤燥;三陰交滋補肝脾腎三髒;足三里清胃瀉火,和中養陰。

穴位相關視頻:


【標準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通俗定位】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氣海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