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戰》是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里記載的一篇兵法,旨在闡述部隊士氣在對敵作戰中的重要性及臨戰狀態下激發士氣所應注意掌握的問題。它認為,將領指揮對敵作戰靠的是部隊旺盛的士氣,而部隊旺盛的士氣靠的是鼓動工作。但是,臨戰狀態下的“鼓動”要適度,不可過分頻繁,過頻則士氣易衰;發揮士卒的衝擊力量,不可距離太遠,太遠則體力易竭。只有在衝擊距離適當和敵人氣衰力竭之時發動攻擊,才能贏得對敵作戰的勝利。本篇所引“氣實則斗,氣奪則走”一語,系出自《尉繚子》一書,意思是,在對敵作戰中,如果士氣飽滿旺盛就立即投入戰鬥,而一旦士氣低落不振就迅速避敵退走。戰爭的實踐經驗證明,部隊士氣的高低盛衰,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一般說,部隊鬥志高昂則可能多打勝仗,而其士氣低落則必然吃敗仗。因此,如何使自己部隊保持高昂鬥志,防止士氣低落,這歷來是有作為的軍事家所注意研究和解決的重大治軍問題。本篇正是基於對此問題的較好認識,且以《氣戰》為題,專門論述了臨戰鼓動與提高士氣的關係以及擊鼓激氣所應注意的事項,這是值得人們借鑑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戰
作品賞析,原文,注釋,
作品賞析
譯文
將領所以能夠指揮作戰,依靠的是士兵;士兵所以能夠奮勇戰鬥,依靠的是士氣;士氣所以能夠旺盛不衰,依靠的是鼓動。擂動戰鼓能夠振作部隊士氣,但不可鼓動太頻,太頻則士氣容易衰落;不可鼓動太遠,太遠則體力容易枯竭。因此,作戰中必須度量敵人進至距我六七十步以內,才可以擊鼓激氣,命令士卒奮勇進戰。在敵人士氣衰落,我軍士氣旺盛的情況下作戰,打敗敵人是必定無疑的。誠如兵法所說:
“士氣高昂就投入戰鬥,士氣低落就避敵退走。”
春秋時期,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武士曹劌請求隨同作戰,魯莊公便與他共乘一輛兵車,進至長勺對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擊鼓進戰,曹劌馬上說:“現在還不行。”齊軍三通鼓敲罷,曹劌這時說:“現在可以了。”於是,魯莊公擊鼓命令部隊進戰,結果大敗齊軍。魯莊公將要馳車追擊潰敗的齊軍,曹劌提醒說:“現在還不行。”待他下車察看了齊軍的車轍,然後登上車前橫木向遠眺望,確有把握地說:“現在可以了。”魯莊公於是驅車追擊齊軍。打了勝仗之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打仗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可以振作士氣,再次擊鼓士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枯竭了。敵人士氣枯竭而我軍士氣飽滿,所以能夠打敗敵人。齊是大國,其情況是難以捉摸的,所以不急於追擊它,恐怕他們設有埋伏引誘我們,待我下車察看知道其車轍已經混亂,遠望知道其旗幟已經倒下,所以才下決心馳車追擊他們。”
原文
夫將之所以戰者,兵也;兵之所以戰者,氣也;氣之所以盛①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氣,則不可太頻,太頻則氣易衰;不可太遠,太遠則力易竭。須度敵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內,乃可以鼓,令士卒進戰。彼衰我盛,敗之必矣。法曰:“氣實則斗,氣奪則走。”②
注釋
①盛:馬本及各本皆作“勝”,從文義和下文“彼衰我盛”來看,當為“盛”,故改。
②氣實則斗,氣奪則走:語出《尉繚子·戰威第四》。
③曹劌(guì):春秋時期魯國武士。齊魯長勺之戰中,他輔佐魯莊公打敗齊軍進攻。
④長勺:古地名。春秋魯地。因商遺民長勺氏居此而得名。故址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⑤軾(shì):設在車箱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面。
⑥靡:披靡,倒下。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傳·莊公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