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悅城龍母誕是在廣東省德慶縣悅城龍母祖廟定期舉行的祭祀海神的傳統民間信俗。悅城龍母祖廟始建於秦漢時期,宋熙寧年間詔贈龍母為永濟夫人。
龍母誕期“賀誕”活動古已有之,歷久不衰,至清代出現了官民並祭的歷史格局。以前,每至誕期“官舸商艑,往來梭織……經過廟下,或陳牲醴……竭成致敬,紛羅至禱,鹹克安流穩泛於水次。”(清代張學舉《重修龍母廟志序》)。“是時,建醮演戲,異常熱鬧,多有集會貯款,屆期偕往參神者,數日後始返”(《全國風俗志》下編)。發展至當代,龍母誕廟會活動具體可分為廟方(官方)主持的祭祀儀式和民間民眾的祭祀活動兩部分,包括萬民朝聖賀誕、龍母沐浴、龍母更衣、慈龍孝子祭母、濟物放生教化等內容。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龍母誕廟會活動還形成了舞龍、獅助興和演戲娛神、搶花炮等民俗活動,以及摸龍床、飲聖水、服香灰、吃金豬、蓋龍母金印、請“龍母運程香”、戴龍母符、捐香油款等聖跡信仰,吃粽子和龍船糕等飲食習俗和不食鯉、愛青龍等禁忌習慣。
主要活動
每年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八龍母生辰誕和農曆八月初一至初八龍母得道誕時當地各界民眾舉辦隆重廟會,求吉祈福,海內外信眾絡繹不絕。
龍母誕主要內容有萬民朝聖賀誕、龍母沐浴、龍母更衣、慈龍孝子祭母、濟物放生教化、聖跡瞻拜等。
龍母誕期間,前來參神“賀誕”的鄉民人數眾多,尤其是五月初八“正日”,更是盛況空前;從初一至初十,來自西江上游的百色、龍州等地的“賀誕團”先後集結到悅城河段前面排成長5里、寬240餘丈的船隊,和陸上連成一片,渡船上“八音班”奏鼓樂,數里可聞,往來穿梭於西江大河的客貨船,都供奉有龍母的神像,船行至距離龍母祖廟三四里的河面時,船工便鳴笛或擊鼓鳴金,燃炮竹、燒香點燭,向龍母祖廟致禱。龍母誕期間,人們不僅覲拜賀誕,還自發組織商貿“賀誕”,形成誕期臨時集市,形成了一個規模寵大的物資交易會,因而有當地諺曰:“一個誕期盈利,足夠一年開支。”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自秦始皇敕封開始,歷漢唐元明清各個朝代,悅城龍母均受到皇帝的敕封,被納入封建國家的祀典之中,從而確立了信仰的正統性。因有官方的倡導,民間對龍母信仰也自然熾盛,使廟會活動具有官民並祭的傳統格局,並成為其最重要的基本特徵。不僅如此,龍母信仰所體現的龍母精神和品格以及西江流域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的習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西江龍母文化的鮮活載體。
民間信俗(悅城龍母誕)對於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亦有宗教學、民俗學、歷史學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由於種種原因,傳統龍母誕廟會正逐漸失去原生態的豐富和純樸。加上主要傳承人年事已高,精通道教禮儀的唱經藝人更是廖廖無幾,年輕一代對此不感興趣,面臨後繼無人的境況,急需採取有效的保護和扶持措施。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德慶縣文化館獲得“悅城龍母誕”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民間信俗(悅城龍母誕)項目保護單位德慶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6月2日,初八凌晨零時,是正式上“頭柱香”的最佳時機,朝聖信眾凌晨爭敬“頭香”,“頭柱香”是一種古老的民間風俗,又叫“燒頭香”或“燒頭爐香”,即是第一爐香,誕辰當天的第一爐香功德最大,可以得到龍母最佳的保佑和祝福。
2018年6月份,德慶龍母廟舉辦以龍母信仰表現孝親、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主題的活動,內容有萬民朝聖賀誕、請龍母聖物、捐點龍母祈福燈、請龍母聖水、龍母沐浴、龍母更衣、慈龍孝子祭母、濟物放生教化等,以傳承“龍母文化”和“四海朝宗”的民族親和力。
旅遊影響
以“龍母誕”為核心的龍母文化已經成了華南和港澳地區著名的文化品牌,也是德慶縣發展文化旅遊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