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間信俗(千童信子節)
- 別名:千童信子節、鹽山千童信子節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北省鹽山縣
- 遺產類別:民俗
- 批准時間:2008年
- 遺產編號:Ⅹ-85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千童信子節是鹽山縣千童鎮所獨有的一種民間藝術活動,它起源於秦朝。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秦方士徐福在饒安(今千童鎮)招募千名童男童女、百工,東渡日本不歸,故鄉父老舉辦信子,取登高眺望盼遠出的親人歸來之意。後來,每逢甲子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舉辦一次,2000多年來,經久不衰。
1950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首次舉辦千童信子節。1992年、1996年先後舉辦信子節,上了《饒安徵募》、《出海東渡》、《扶桑授藝》、《望海盼歸》4架信子,吸引了國內外大批觀眾。1996年鹽山縣人大常委會做出決議,每5年舉辦一次千童信子節。
民俗內容
千童信子節祭祀活動從農曆三月二十八上午辰時開始,大約到午時結束。活動過程中,參加人員在主事者帶領下沿街游祭。做完祭祀法事,信子還要沿街回到開化寺,由主事人率領著再拜千童碑、千童殿。信子節所使用的信子造型先後有過築高台、綁木架、焊鐵架三種形式,在傳統的綁木架形式中,以木桿、鐵棍綁製成木架,豎桿頂端用鐵棍、木板搭起空中舞台,台上有童男童女表演各種藝術造型。支撐舞台的木桿下端固定在鐵、木製作的架子上,36名粗壯大漢抬起架子,踏著鑼鼓點穩步前進。架子前以三節棍和獅子舞表演開道,架子後緊跟著落子、高蹺、旱船、竹馬、花狸虎、秧歌等各種花會,邊走邊演。
1993年、1997年再次進行搶救性挖掘時,運用了現代新技術,在汽車底盤上焊接一個高達十幾米的鐵架,頂端再制一微型舞台,又配以聲光電技術,製成了新的信子造型。
千信童子節有虔誠的莊嚴的祭儀。當日千童鎮要清水潑街,黃土灑路,首先到開化寺千童碑、千童殿舉行開祭儀式。寺內僧人鳴鐘誦經後,身著仙童玉女服裝的童男童女持祭香和招魂幡,登高頂端,然後由壯漢們抬著游祭。一直走完古城四街,才出東門到城外。古時,東門外就是無棣溝,徐福帶的幾千人就是從這裡走向大海的。行進中,高桿頂端的童男童女有的舉香叩祭,有的搖帆呼喚:歸來吧,回家來吧……民眾跟著呼喊。
文化特徵
千童鎮東渡不歸,民眾為解思親之情,每逢千童被迫出海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千童周邊的民眾便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匯聚千童東門,登高遠望,呼喚子女的名字,召喚亡靈的歸來。千童信子節體現了古饒安(現千童鎮)一方民眾對東渡不歸的親人回歸的企盼與思念,是千童鎮人民為祈禱東去不歸的童男童女的亡靈、迎接其魂歸故里而舉行的一個登高望遠的祭祀活動。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1、歷史價值
千童信子節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最後演變成為每逢甲子年的農曆三月千童信子節是徐福千童東渡韓國、日本這一偉大事件在這一方民眾中的民俗遺留,從西漢未年開始,信子節漸趨規範,從未間斷過徐福千童船隊帶著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東渡日本,在日本傳農耕、教紡織、傳播中華文化,受到日本人民的尊重,日本人民把徐福當成紡織神、醫藥神來供奉,使日本由漂泊遷徙的繩紋文化階段,迅速跨入到以農耕、冶鐵為特徵的彌生文化階段,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史的發展作出的貢獻。
2、藝術價值
信子架的製作和控制、行進和表演具有高、奇、險、驚的特徵,其祭祀儀式,高台表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研究千童信子節對探討環渤海地區的古齊國、燕國的民風民俗、宗教信仰、鬼魂崇拜、長生不死的起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傳承狀況
信子節每逢甲子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徐福東渡日舉行,其他年份的農曆三月二十八隻是一般祭奠。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鹽山縣文化館獲得“千童信子節”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民間信俗(千童信子節)項目保護單位鹽山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鹽山縣千童信子節是古今民眾懷念徐福千童東渡盛舉的民俗遺存,對吸引當今日本徐福後裔認祖歸宗,促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豐富與活躍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傳承民族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