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集團的形成與治理研究:基於產業集群背景(徐元國創作經濟學著作)

民營企業集團的形成與治理研究:基於產業集群背景(徐元國創作經濟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民營企業集團的形成與治理研究:基於產業集群背景》是徐元國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3年10月。

該書沿著從理論分析到實證研究的思路,借鑑委託代理論、制度經濟學、企業網路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等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的分析工具,結合產業集群這一特殊背景變數,分析民營企業集團的形成機理和具體治理機制,並通過實證研究檢驗不同要素在民營企業集團治理機制中的治理作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民營企業集團的形成與治理研究:基於產業集群背景
  • 作者:徐元國
  • 首版時間:2013年10月
  • 字數:158千字
  • 類別:經濟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從產業集群企業網路演化的角度解釋了民營企業集團的形成機理,嘗試性地構建了民營企業集團的集群利益相關者治理機制和母子公司關係治理機制的兩個分析框架,對民營企業集團在產業集群背景下的治理機制展開理論探討,並利用上市公司的數據對民營企業集團兩個治理機制的績效進行了實證檢驗。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六章 民營企業集團治理機制的命題假設與實證研究設計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七章 民營企業集團治理機制的績效考察與結果分析
第三章 民營企業集團在產業集群中的形成機理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
第四章 民營企業集團的集群利益相關者治理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章 民營企業集團的母子公司關係治理
後記

創作背景

企業集團由許多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組成,是介於市場和企業間的一種混合組織形式。中國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組建一批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以來,企業集團在中國國民經濟中一直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全球範圍內企業集團所具有的多元化、一體化和家族控制等特徵,與其在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主流管理學理論強調的“歸核化”戰略與“核心競爭力”理念提出了挑戰。這一主題引起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成為經濟學和管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按照中國企業集團最終控制人所有權的性質不同,可以大致將其分為國有企業集團和民營企業集團。現有關於中國企業集團的研究多聚焦於國有企業集團,相比之下,對民營企業集團的關注與研究稍顯不足。鑒於此,《民營企業集團的形成與治理研究:基於產業集群背景》結合改革開放與新興市場經濟中的產業集群等背景,對中國民營企業集團的發展與治理問題進行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通過系統的文獻梳理、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嚴謹的實證檢驗,圍繞中國民營企業集團的形成與治理這一主題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結論。
一、產業集群是影響中國民營企業集團形成與治理的重要因素。集群企業網路結構中,“競合”機制的“競爭”和“合作”兩種屬性隨著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組合格局。“競爭>合作”的網路格局是導致中國傳統集群升級乏力的組織約束因素。推進集群企業組成企業集團,構建“聯合式”網路格局是集群升級中網路結構演進的方向。“馬歇爾式”“輪軸式”“衛星平台式”和“混合式”的集群企業網路結構有著不同的結構特徵,由於存在著“路徑依賴”性,四種類型集群中民營企業集團形成的主導模式分別為“合作競爭聯合”“合作聯合”“競爭聯合”和“綜合式”。中國現有各種類型集群,無論馬歇爾式集群、輪軸式集群還是衛星平台式集群,大多位於其所在產業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在全球價值鏈的治理關係中處於“被治理”的角色,這也是導致集群企業網路從“弱競爭”關係轉向“強競爭”關係的重要誘因之一。從中國集群內部看,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集群企業規模小、實力弱,不足以與強大的跨國企業集團相抗衡,難以獲得國際分工利益的較大份額,不能為研發創新進行有效的資本積累。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集團是一個國家實現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特別是在中國仍處於市場經濟體制逐步成熟的階段,多數集群還沒有形成持續的創新能力,傳統集群企業多數沒有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仍處在以仿製和代工為主的發展階段,只能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來維持競爭優勢。進一步提升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需要加快培育發展起來一批具有較大規模與實力的企業集團。
二、中國民營企業集團的集群利益相關者治理機制具有多層次和多維度的特徵。利益相關者理論產生於實踐領域對“股東至上”主義企業單邊治理模式的質疑,是傳統的企業治理觀念不能對企業治理實踐做出有效指導的一種理論反應,它是員工、上下游企業、消費者、社區等對企業要求剩餘索取權的一種分析框架。對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既要超出“做出專用性投資”這一狹義的範圍,又不能等同於廣義上認為的“所有與企業發生聯繫”的均是利益相關者,而是要緊緊圍繞“利益實質相關”這一核心特徵,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做出具體的分析才能界定合理的範圍。民營企業集團的集群利益相關者可以從集團母公司、集團子公司和企業集團整體三個層面,與內部利益相關者和外部利益相關者兩個角度,分為六種類別。依據利益相關者治理機制有沒有通過中介變數的傳導機制發揮作用,可以分為直接治理機制和間接治理機制。民營企業集團單個集群利益相關者通過其與民營企業集團簽訂的各種顯性與隱性契約實現其對民營企業集團的治理功能,其治理績效可以根據契約規定的各種相對顯性經濟利益來測算。民營企業集團集群利益相關者中的間接治理機制是通過集群中各要素形成的集群關係網路來發揮綜合作用,通過集群所在產業的省域集中優勢指數和集群的地方市場化發展程度指數等指標來間接表征這種綜合治理變數,並進行相應的實證考察。
三、母子公司關係治理是產業集群背景下民營企業集團治理的一個重要特徵。從集群企業網路演化中形成的民營企業集團大多採取母子公司的組織形式,這決定了中國民營企業集團的運營除了受到集群利益相關者治理機制的約束,還受母子公司關係治理機制的約束。母子公司關係治理機制的優劣直接關係到企業集團能否統籌利用集團的綜合協同效應,實現集團整體的效益最大化。企業集團的母子公司關係治理集中體現為母公司與子公司間的控制權配置,具體體現為母公司對子公司的信息控制水平。從理論上看,母公司與子公司間權力配置的信息控制失衡存在著信息控制不足與信息控制過度兩個失效空間,集權與分權之間的這兩種信息控制低效狀態,是由子公司機會主義行為與母公司有限理性所導致的。要實現企業集團內部網路的協同效應,需要將母公司對子公司的信息控制掌握在收益與成本之差最大化的均衡水平上。在實踐中,這種集群和分權的均衡安排表現為民營企業集團母子公司關係治理中的股權結構安排和高管人事安排兩種具體機制。
四、中國製造業民營企業集團的一些主要集群利益相關者並沒有發揮應有的積極治理功能。該書的實證結論揭示了中國民營企業集團中員工對企業價值和贏利能力均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從整體上看,這一結果與中國民營企業集團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位置具有密切的關聯。即廉價的勞動力並沒有成為企業價值提升和贏利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來源,相反地,過渡依賴廉價勞動力優勢已經成為中國製造業民營企業集團的一個劣勢。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來降低對低成本勞動力的依賴,已經成為中國製造業民營企業集團的一個迫切選擇。同時,供應商對企業價值的負面影響和分銷商對企業價值影響的不顯著性,也提醒民營企業需要改善與相關企業的合作關係,發揮其對企業價值的積極作用,構建一個有利於企業集團永續經營的良好外部環境。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民營企業集團的形成與治理研究:基於產業集群背景》
2013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3164-0

作者簡介

徐元國,男,漢族,山東巨野人,1977年12月生,博士,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