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藝術經典的生髮:以《劉三姐》與《阿詩瑪》為例

民族藝術經典的生髮:以《劉三姐》與《阿詩瑪》為例

《民族藝術經典的生髮:以〈劉三姐〉與〈阿詩瑪〉為例》是龔麗娟創作的民族藝術經典文本研究類專著,首次出版於2013年12月。

《民族藝術經典的生髮:以〈劉三姐〉與〈阿詩瑪〉為例》以整生論生態美學的理論與方法為指導,並綜合了民族學、藝術人類學等學科的方法,以《劉三姐》與《阿詩瑪》為例,以民族藝術經典為切入點,探尋民族藝術、人類藝術的本質與普遍規律。具有開闊的生態整生化的研究視野,貫徹了超循環發展的研究方法,是一部點與面結合、詩性與哲性統一的佳作,開闢了民族藝術研究的別樣路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民族藝術經典的生髮:以《劉三姐》與《阿詩瑪》為例
  • 作者:龔麗娟
  • 首版時間:2013年12月
  • 類別:民族藝術研究
  • 字數:339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通過對《劉三姐》與《阿詩瑪》的生態關照及比較研究,探索了民族藝術經典文本的研究生態、傳播生態,及其在不同生境與環境中,經由多種發展形態的系統生髮路徑,界定了其自由理想、和諧精神及自然境界的本質規定,揭示了其多重價值的耦合整生規律,即複合式超循環整生規律,並升華出一般藝術經典的形成規律。

作品目錄

-
緒論 民族藝術經典的生態探索
-
第一部分 民族藝術經典的生髮路徑
第一章 文本與研究對生經典
第一節 從靜態蒐集與闡釋走向生態研究與探索
第二節 依生――競生――共生
第三節 對生――原生――共生
第四節 文本促進研究,研究催生文本
第二章 超循環整生的經典
第一節 自然化與生命化的藝術
第二節 生命形態遞進發展,審美內涵螺旋提升
第三節 民間生髮經典,詩性升華永恆
第四節 文本質態生髮之比較
第三章 “境”中文本
第一節 由此境到彼境
第二節 文本與生境耦合併進
第三節 文本在“境”中系統整生、立體環進
第四章 傳播聚生經典,經典與傳播共生
第一節 傳播中生成的經典
第二節 傳播對經典的聚形與分形
第三節 傳播與經典的對生與共生
第四節 文本傳播生態之比較
第二部分 民族藝術經典的本質規定
第五章 經典內涵的系統生髮
第一節 口傳文本孕生以自由、和諧與自然為核心的民族藝術理想
第二節 舞台文本聚合以自由、和諧與自然為主體的
第三節 經典文本升華以自由、和諧與自然為本質的民族藝術精神
第四節 民族藝術經典內涵――自由、和諧與自然的超循環生態
第六章 優美地存在與崇高地超越
第一節 自由理想的三個生態境界與文本邏輯的生態發展相統一
第二節 在自主自足的自由中實現生存與生活的和諧
第三節 在自律自覺的自由追求中創造愛情的崇高之美
第四節 在對自在自然的自由追求中實現生命與愛情的超越
第五節 自由是人的高目標,是藝術的天化境界
第七章 從生態中和到與自然大和
第一節 和諧與生態和諧
第二節 趨向生態中和
第三節 臻於自然大和
第八章 從自然天生走向天然天成
第一節 自然是藝術內在的審美追求
第二節 民族藝術自然天生的審美本質
第三節 民族藝術走向天然天成的生態路徑
第三部分 民族藝術經典的價值規律
第九章 走向自由和諧的生態美育
第一節 民族藝術生態美育的客體基礎
第二節 民族藝術活動生態化與全面美生主體的生成
第三節 民族藝術美育目標的實現
第十章 民族藝術經典的整生規律
第一節 民族藝術經典的生成基礎
第二節 經典文本的“以萬生一、以一生萬”
第三節 文本生態與相關生態立體耦合環進
主要參考文獻
-
後記
-

創作背景

《民族藝術經典的生髮:以〈劉三姐〉與〈阿詩瑪〉為例》是在龔麗娟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完善的,該書是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青年基金項目成果、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三期建設項目成果。

作品鑑賞

一、生態整生化的研究視野
傳統的民族藝術研究視野往往比較單一,有的僅是對藝水文本的研究,而且大多以文本的體裁為類別進行研究,如對民族文學的研究往往是分為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歌謠、長詩、曲藝、戲曲、諺語等體裁進行類別分析。龔麗娟博士的《民族藝術經典的生髮:以〈劉三姐〉與〈阿詩瑪〉為例》雖然以民族藝術經典為切入點,但並不是孤立地來研究經典文本本身,而是以生態美學的整生思想,把民族藝術的經典文本看成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這樣,經典藝術文本就與其生境、環境、藝境構成生態關係,組成生態系統。生境是文本發生的民族審美文化民族自然生態條件;環境則指中國的生態審美文化、生態環境乃至世界審美文化及其生態環境。這就把文本與民族的自然、社會、文化條件甚至世界的自然、社會、文化條件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置於研究視野之中。作者認為:“生境長養文本,環境影響文本,藝境提升文本,三位一體,立體旋進,促進‘境’中文本朝著天質、天態、天境發展‘境’中文本,耦合對生出了生態審美內涵與藝術生態活力兼具的經典文本形態。”這種把文本置於生境、環境與藝境中進行生態整生化研究的路徑極大拓寬了研究的視野。
傳統的民族藝術研究對藝術文本的研究往往以文本的內容與形式分析為核心,突出民族藝術的藝術性與思想性,把民族藝術活動與民族的活動割裂開來,使得民族藝術脫離了其生態根性,脫離了其生長於其中的土壤,也就遮蔽了民族藝術的生態性、生活性、生存性特徵。龔麗娟博士的《民族藝術經典的生髮:以〈劉三姐〉與〈阿詩瑪〉為例》以生態整生性的原則來觀照民族藝術經典及產生民族藝術經典的藝術活動,既探析了民族藝術經典文本的內涵,分析了民族藝術經典文本的藝術思想,生態內涵及審美理想,論證了民族藝術經典文本中自由理想,和諧生態與自然之美的生成與演繹,揭示出民族藝術經典文本以自由、和諧與自然為本質的民族藝術精神;同時又突破把民族藝術文本置於純粹藝術活動中的局限,突破民族藝術文本的單一價值模式,揭示了民族藝術活動與民族的生態生存活動、日常生活活動、勞動實踐活動及文化活動的耦合併進,整生髮展的規律,發現了民族藝術活動與生態存在活動的統一性、民族藝術活動與日常社會活動的結合性,民族藝術活動與勞動實踐活動的結合性及民族藝術活動與文化活動的結合性。作者認為:“在民族藝術的生髮中,藝術審美活動和生態審美活動達到高度統一,是民族藝術的創造者、欣賞者、評論者和研究者四位一體,實現了藝術主體全方位的生態審美。民族藝術活動和生態審美活動在民族藝術的生髮過程中走向統一,民族藝術活動成為生態化的審美活動,在生態活動中展開藝術化的審美實踐,時時刻刻滲透在他們全程全域的生存生活之中,超越了一般藝術活動最明顯的時空局限,這就突破了民族藝術單一的美之價值的探尋,而是開始追求民族藝術中真之價值、善之價值、益之價值、宜之價值與美之價值的生態中,和最終實現民族藝術的生態整生性價值。這是對民族藝術價值領域的拓展。
作品還打破了對民族藝術文本單一形態進行分析研究的局限。壯族藝術經典文本《劉三姐》最初誕生時是民間傳說,彝族撒尼支系撒尼藝術經典文本《阿詩瑪》最初產生時是民間長詩,在後來的發展中出現了京劇、舞劇、音樂劇、歌舞劇、各種地方劇、電影、電視劇等等類型。作者在民族藝術經典的多樣類型中看到了民族藝術經典的解構與重構、創新與延續,在對各種形態的生態演化的軌跡探尋中發現了民族藝術經典的永恆魅力。這是在生態整生性的寬視域中的深刻論證。
作者以文本生態位本體,但是在生態整生性原則的指導下,並不是孤立地研究文本生態系統,而是探索了文本生與研究生態、傳播生態的生態聯繫與三者共同構成的更大的生態系統。作者認為,文本的生長發展及生命力的保持有賴於研究的相生互發、耦合併進、整生髮展。對《劉三姐》的文本研究經歷了從依生到競生再到共生的生態發展路徑,對《阿詩瑪》的文本研究經歷了從對生到原生再到共生的生態發展路徑,雖是不同的研究生態路徑卻都殊途同歸地實現了民族藝術經典文本的生成。所以,“文本是研究的基礎,也是研究的對象。對文本的研究不僅昭示了文本的發展,也有其獨立的生態發展過程。二者不只是研究與被研究的關係,也存在相互生髮、相互促進的生態關係。文本與其研究生態,前者在後者的不斷成熟、不斷拓展中走向新的發展境界,後者在文本新的發展形態下走向更加開闊的領域與更加開放的視野。”雖然文本傳播的疆域與方式有著差異,《劉三姐》的民間口傳文本孕育了經典,其舞台傳播聚形了經典,找多媒體影像傳播造就了經典;而《阿詩瑪》經歷了原生態文本的點狀聚合傳播、變異文本的輻射狀傳播,在傳播中聚生與發展。但是,”任何經典都是在不斷的流傳變異中經歷著多層次、多角度的發展,文本流傳的地域、時空、路徑等共同構成了文本的傳播生態。生態發展代表的是一種生命的節律,是生命體內在能量的釋放。傳播生態是文本生命的一個側面,但是經典文本在傳播中但聚生而成,是民族藝術經典產生的重要規律。傳播成就了文本的生髮,培育了大量的接受群體和創作者,催生了新的文本形態,使文本的經典潛質匯聚成經典。這就成就了文本生態、研究生態與傳播生態相生互發、耦合對生的生態整生性大視野。
二、超循環發展的研究思路
論著形成對文本生態系統的把握。再對民族藝術的文本生態、研究生態與傳播生態的生態關係進行梳理,論著論證了民族藝術的生態整生性大系統,拓展了傳統民族藝術研究的多維度空間。
作者運用超循環發展的研究思路去探究民族藝術經典”以萬生一”與“以一生萬”“萬萬一生””一一旋生”的超循環發展軌跡,極大地貫通了民族藝術研究的時間維度。文本在不斷的由“萬”生“一”與由”一”生“萬”的交替循環中走向更高級的形態。如《劉三姐》與《阿詩瑪》聚合了諸多文本的藝術精髓與核心價值之“萬”,而生成了經典之“一”;經典文本之“一”又分形出更豐富的藝術內涵與生命價值之”萬”。
1.描繪了民族藝術經典文本形態的超循環發展路徑。
文本的多樣化生態形式會走過一條由原生態的元典到聚生、共生整生出高級形態的經典,最後在經典的凝聚之下向更生動的新典生命形態邁進,進而生成新的元典藝術與經典藝術,無限延續文本生命力的超循環發展之路徑。而且“文本的審美內質也隨著文本生態的變化而對應發展,從原生的質樸之美,經由多彩之美,發展為秀雅之美,到崇高與悲壯,再到清新之美,生成奇麗之美,最終旋升至自然之美,完成了新一輪的超循環整生。”如《阿詩瑪》漫長的演變歷史就體現出超循環發展的規律。“首先是純生態的民間口傳文本,在彝族撒尼生態審美文化為美根基的文本生境中綻放詩意之美;其次是群生態的文人整理文本與舞台戲劇文本,與文本生境的諸多層次發生關聯,呈現出一種多樣之美;複次,整生態的電影文本《阿詩瑪》,以立體畫面的方式展現的文本生境,與文本耦合對生,具整生之美;再次,隱生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文本與生境相競而生,在矛盾衝突中發展,凸顯悲劇之美;然後,再生態的新時期文本,調整了文本與生境的關係,清新自然,走向和諧;最後,次生態文本是以《阿詩瑪》為源泉的影視文本,文本與生態的關係外延在生態發展中不斷拓展,使文本顯參差之美。文本生態發展的路徑明晰生動,在原始文本向經典文本發展的過程中,既聚合經典又分形經典,使其經典質在不同的文本形態都得到繼承與發揚。”總之,文本形態由原生態口傳文本上升為整生態舞台文本,隨後又向原生的文本形態尋找靈感,文本的審美內涵也從最初的樸素自然之美走向絢爛華麗之美,然後再向自然之美螺旋復歸,文本就完成了一個超循環發展的過程。
2.探討了民族藝術的創作、傳播、研究與接受四位一體的立體超循環發展軌跡。
民族藝術的作者、傳播者、研究者與客群往往一體整生,使文本處於一個由創造到傳播再到接受又到再創造、再傳播、再接受的超循環發展的生態機制之中,從而使文本成為更加具有生命力的經典。如《劉三姐》與《阿詩瑪》都具有文本促進研究,研究催生文本,文本與研究對生髮展、耦合併進的超循環發展軌跡,也都具有傳播聚生經典,經典與傳播共生的超循環發展路徑,還有著創作生髮接受,接受推動創作的超循環發展模式。如作者所言:“文本生髮如流水下斷,雲在青天,化作夏雨落地,不斷超循環,終成經典。”這就是作者力求探尋的民族藝術的超循環發展的理路。
總之,龔麗娟博士的《民族藝術經典的生髮:以〈劉三姐〉與〈阿詩瑪〉為例》有高遠的研究目標,運用整生論生態美學的理論與方法並綜合民族學、藝術人類學的方法,既有田野調查的第一手材料,又占有詳實的文獻資料,有著開闊的研究視野與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所以能突破傳統民族藝術研究的局限,開闢出別樣的研究路徑。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ISBN
出版時間
《民族藝術經典的生髮:以〈劉三姐〉與〈阿詩瑪〉為例》
龔麗娟
人民出版社
978-7-01-012505-3
2013年12月

作者簡介

龔麗娟,女,中共黨員,湖北老河口人,副教授,博士。2005年6月畢業於湖北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國家文科基地班)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2008年6月畢業於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中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11年6月畢業於雲南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獲博士學位。2009年5月起任教於廣西民族大學,現為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文藝學教研室成員,目前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研究人員。承擔本科生及研究生《藝術概論》《美學》《生態美學》《生態批評》《文藝美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美學與民族文藝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