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是仝艷鋒創作的傳播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0年10月。

該書從文化遺產、文獻學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進行切入,探索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顯性化傳承保護的方式,探求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顯性化傳播公開途徑,嘗試從傳承人員的培養扶持、文獻語言文字的普及傳播等方面建立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活態、原生性傳承保護機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
  • 作者:仝艷鋒
  • 類別:傳播學著作
  • 字數:217千字
  • 首版時間:2020年10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民族文獻遺產中的隱性信息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隱性信息的表現特徵,在對其保存現狀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探討制約其保存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從隱性信息提取方式、語言文字傳承人的培養、內容存儲再現形式、活態原生性傳承保護的社會環境保障、顯性化傳播途徑的創新等方面進行綜合探索。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概況
第二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表現特徵
第三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存困境
第四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傳承困境
第五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制約因素
第六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顯性形式
第七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策略
第八章 結論

創作背景

少數民族文獻遺產作為一種歷史記錄,是藉助於一定的記錄符號將少數民族成員各種活動的真實場景和過程記錄於一定的載體之上,因而外在的記錄符號載體符合民族文化表現的基本條件,而蘊含於文獻遺產中的原始知識體系所包含的思想文化信息和各式各樣的隱性信息資源,必須通過使用者熟練解釋並口傳面授,才得以世代相繼而積累傳承下來。民族文獻遺產使用的記載符號有文字、圖畫、圖案、刻畫符號等形式,通過文獻載體直接記錄能夠被普通民眾容易解讀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信息為顯性信息資源,而隱性信息資源是指如少數民族成員中的個人經驗、特殊人才的技能或蘊含在少數人或普通民眾的記憶中並不為文獻內容所直接記載的信息資源。民族文化方面的學者、民族文獻的傳承人作為熟練掌握隱性信息的人員,是隱性信息能夠長久傳承的主要人員保證,但是在隱性信息的保護研究方面仍然存在諸多空白,僅僅依靠這些人員難以對隱性信息實施有效的保護措施。尤其是現代化、全球化、信息化迅速發展的社會中,傳統的傳承手段遭遇到了諸多難題,有必要從全社會的角度引起對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基於此,《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提出,建立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資源的保護機制,需要在轉換、提取、揭示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基礎上,利用傳統手段和現代信息技術對民族文獻中的隱性信息進行概念關聯,形成共享的信息數據倉庫。構建民族文獻隱性信息的保護機制需要普通信息資源轉換的基本條件,如組織機構、軟體工具和系統平台、標準和關鍵技術等,還要滿足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信息資源轉換的特殊條件,如傳承人員、民族文化生態等。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具體的組織措施包括建立隱性信息研究基地、建設長久保存隱性信息的數據倉庫、健全隱性信息的收集共享機制、改善隱性信息傳承人員的文化生態環境等。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在保護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原真性、整體性、創新性和可讀性的原則。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保護需要由組織機構組織實施,通過聯繫各個收藏民族文獻遺產的典藏單位和民間收藏者,依託收藏豐富、研究力量強的單位,聘請有關的研究人員和專家學者來建立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資源研究基地,為保護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提供研究專家方面的學術、智力保障。
該書提出,要建立有效的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資源保存體系,必須建立少數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資源數據知識倉庫。長久保存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資源的數據倉庫建立的目的是通過信息資源的數據加工,形成民族文獻遺產的信息資源總庫,只有一定量的信息資源資料庫的基礎上,才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進行隱性信息的關聯和知識挖掘。各民族文獻遺產收藏單位、研究基地要根據自己所處地理地域、民族文化、生態環境的隱性信息資源的內外特徵來構建自身民族文獻資源收集共享的機制,通過多層面、多渠道、多手段、多角度的收集、存儲、整理、傳播、輸送民族文獻遺產信息的研究成果,從更寬的範圍、更廣的角度構建起內容上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寬泛性、分散性,載體上具有獨特性、多樣性的民族文獻遺產信息資源體系。
該書提出,要打破限制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資源的各種桎梏,實現其多方收集、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的目的,必須建立適合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收集共享機制。民族文獻遺產蘊含的豐富民族文化信息來源於民族民眾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中,體現出民族所具有的鮮明文化特徵。改善傳承人員的文化生態環境可以通過從各方面扶持培養傳承人員、多途徑完善開發傳承途徑、強化拓寬民族文獻的母語環境、發掘隱性信息中的文化內涵、綜合整體保護隱性信息的生態環境等措施來實現。應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彌補傳統的隱性信息顯性化途徑和手段的不足,以能夠最大限度地來傳播信息、擴大信息覆蓋範圍、拓展信息傳播距離,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慧、“學習型歷史文獻法”和自媒體技術來創新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顯性化傳播途徑。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
2020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7076-9

作者簡介

仝艷鋒,男,1979年7月生,山東金鄉人。2002年7月至2012年1月在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2014年7月山東大學中國史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現為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山東省文化遺產科技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