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大學校刊彙編

民國時期大學校刊彙編

2021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民國時期大學校刊彙編(全一〇〇冊)
  • 作者:李強輯
  •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1日
  • 定價:8000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01373260
內容簡介,前言,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大學校刊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有公文、布告、會議錄、文牘摘要、校聞(學校新聞)、論著、文藝等欄目,記錄了高校建設、遷移和發展的過程,以及教學、科研、學術交流活動,是中國近代教育史、學術史研究的重要資料,也是大學校史編纂的重要檔案。本書系統收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朝陽大學、華北大學、中國大學、中法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中山大學、廣州大學、嶺南大學、北洋大學、東北大學、四川大學、華西協合大學、重慶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華大學、山東大學、齊魯大學、廈門大學、西北大學、山西大學、安徽大學、河南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等六十餘所高校的校刊近百種,為首次對民國時期大學校刊進行集中整理。

前言

什麼是校刊
民國時期的大學校刊,有廣義狹義之分。所謂廣義,即大學所辦的刊物都為校刊,既包括校方所辦公報型刊物,也包括學術刊物、校友通訊,以及各院系、社團所創辦的院系刊物、同人雜誌、文藝期刊等。所謂狹義,即專指由校方主辦,主要登載校聞、布告等各類校務檔案的刊物,一般為日刊、周刊或旬刊。
關於民國時期的校刊,蔡元培先生《華北大學校刊發刊詞》(《華大校刊》第一期)曾有過總結:
現今我國中等以上之學校殆無不有校刊,其為研究學術發表思想者,大抵為年刊,或季刊,或月刊,以學理奧賾,非歷時稍久,不能有新著作也。其為揭載本校布告、記錄本校事實者,大抵用日刊,以其亟於公布也。在人數較少、事務較簡之校,則往往合上述之兩作用而為周刊、旬刊或不定期刊。我華北大學建設以來,已歷半年,內之圖教職員間、學生間交換意見,外之圖學生家屬、其他學校及其他社會,能了解本校真相,有一種機關報之必要,先取其簡而易行者試之,乃有旬刊。他日同志益增,材料益富,則將擇其關乎學術思想之作而匯為月刊;校聞漸繁則亦將別其記錄之一部而擴為日刊,隨吾校之發展而校刊亦以進步,以茲刊為嚆矢焉。
蔡元培先生在《發刊詞》中秉承的是廣義的校刊概念,並將其按照出版的周期、內容進行了分類:年刊、季刊、月刊主要發表的是學術文章,日刊主要登載學校布告、記載學校事實,周刊、旬刊或不定期刊則兼而有之。
校刊的出版周期和內容
蔡元培先生的論述,實為概而言之,大學校刊的出版周期和出版內容之間並無必然的關聯。就出版周期而言,即便作為狹義校刊代表的日刊,內容也並不完全僅是布告和記錄,還往往有演講、論著等欄目。著名的《北京大學日刊》,初期曾聲明不登載政治、宗教類稿件,但此後逐漸由公報型向學術類拓展,增設了“文藝”“雜錄”等專欄,在五四運動時發揮了宣傳新思想的重要作用。
而有相當一部分周刊或旬刊都是公報型,如著名的《燕京大學校刊》即為周刊,類似的還有《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周刊》《北洋周報》《國立同濟大學旬刊》《國立上海商學院院務半月刊》等,登載學術文章都較少。
民國時期的大學校刊(因為廣義的校刊數量太大,本文主要指狹義校刊),主要登載法令、公文、布告、通訊等校務訊息,但在內容和欄目設定上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燕京大學校刊簡章》即規定“本刊專紀事實,內容分法令、公文、布告、要聞、通訊、講演錄六欄,不著論說批評,不載個人私事”,與其他公報型校刊較為類似,然而該刊“演講錄”欄目登載演講內容較多,特點比較鮮明。而《西安臨大校刊》在第一期《發刊辭》中則明確將“學術言論思想”作為校刊發布的重要內容。《國民大學校刊》也登載有一定數量的論著,該刊第二期刊載了《社會改造基本問題的商榷:下》,並幫助“本文上篇曾在本校《民風半月刊》第三期刊出,現該刊暫停出版,特將下篇移載於此”。《同濟旬刊》則一直希望多登載學術文章,該刊第九十四期《本刊啟事》即明確表示:
在本刊最初出版的時候,我們就不僅希望本刊只登載公報式的一類枯澀訊息,誠如校長所云:冀充實其內容,成為學術論著及思想研討的中心,為吾國學術界放一異彩。……飭將本刊範圍擴大,增設“校友”“論著”“文藝”等欄。
校刊的編輯和出版
民國時期大學校刊的出版,得到了學校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其中的日刊,更是大學歷史和實力的代表,時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的孫科即指出:“欲知一學校員生之精神活動為何若,蓋可於其所出刊物而覘之。一學校而有日刊發行,則其學校必有相當之歷史與進展,又顯而易見者矣。”(《交通大學日刊》創刊號《發刊詞》)
而校刊在培養校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我們有了日刊,每天把各種事情詳細登記,雖然不必說著校風,而校風卻在事實中間自然流露,到底我們是否走著一條對的道路,更容易觀察明白。日刊好比一面明鏡,教職員可以借鑑,同學可以借鑑,就是畢業同學也可以借鑑。”(程孝剛:《我們應該怎樣利用日刊》,《交通大學日刊》創刊號)
校刊的編輯者和出版者,一般是本校的教務部門和出版部門,體現的是校方意志,相較而言,由學生會編纂的校刊較為少見。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國立清華大學校刊》主辦者的變更窺見其中端倪。在《國立清華大學校刊》創刊前,清華學生會主辦的《清華周刊》已發行多年,一九二六年六月十八日“校評議會議決:擬出清華校刊,專刊登學校所公布及各機關之正式新聞,將《清華周刊》改為領受津貼之學生刊物”。即便如此,《國立清華大學校刊》創刊時仍由《清華周刊》編輯部編輯,然而同年十月七日在校評議會上,訓育委員會主席梅貽琦報告:“本年周刊(即《清華周刊》)所編輯之清華校刊,已出數期,言論多偏激失當,且與原定專載新聞不登言論之辦法不合。討論結果:校刊應由學校編輯主持,不應屬之學生,學生只能為訪事報告新聞(周刊可完全由學生編撰),以後當按此途進行,以求改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清華校方對校刊的定義是“專載新聞不登言論”,秉承的是狹義的校刊概念,且明確“由學校編輯主持,不應屬之學生”。
大學校刊的材料主要來自各教務機關、院系,也包括學生投稿,出版後以贈送本校教職員、學生及校友或相關機構為主。《國立清華大學校刊》“學生宿舍每屋按期分送一份”。《燕京大學校刊簡章》也規定“本刊為非賣品,凡本校各機關、本校教職員學生,本校國內外畢業生及其他有關係之個人或團體一律贈閱”。在贈送之外,校刊也可對外銷售,但是數量有限。《暨南校刊》第十七期《校刊銷數報告》,為我們提供了外銷的具體數據:
本校校刊,初在《中國晚報》,特辟專欄,作為附刊,至第七期,因本校已正式上課,校刊內容擴大,乃仍由本校自行出版,然每期僅印四百份,均以贈送本校及粵蘇分校教職員,並海內外各機關。後因同學紛紛要求定閱,為應同學之需求起見乃自第八期起,加印一百份,托由本校號房及南新社代售,茲將第八期至第十五期各期銷數,報告如下(五月廿日止):
期數 銷出冊數
八 九九
九 五八
十 六〇
十一 四六
十二 四四
十三 二七
十四 二五
十五 二九
總計三八八每份銅元五枚(九折計)
該刊第八至十五期,總計八期,共銷售三百八十八份,平均每期不足五十份,後三期不足三十份。可見當時的大部分校刊主要以贈閱為主,對外銷售極為有限。
校刊的價值
民國時期的大學校刊一般都有“布告”“會議錄”“通訊”等欄目,全面反映了大學的各種行政命令和動態信息,涵蓋了教學實施、課程設定、同學錄、畢業紀念、圖書館業務、校園體育、學生社團、薪資休假制度等全方面的信息,因此是研究大學校史的重要資料。
在《國立北平大學校刊》“招考新生專號”中,詳細記載了本年度招生簡章、考場規則、監試委員及監場員姓名單、初複試各科目試題、各院系科錄取新生名單、錄取新生占考生之百分比、錄取新生籍貫統計、錄取新生學歷及畢業年度、錄取新生家庭職業狀況、錄取新生考選狀況表等,為研究民國時期的考試制度及大學生的學歷、家庭狀況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和統計數據。
在部分校刊中,還有對本校歷史的直接描述,如在《朝大校刊》二十三年度第三十五期(歡送畢業同學特刊號)上,有王郁驄演講之《校史志略》,為研究朝陽大學這所私立法科大學的校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輔仁大學的現在和將來——劉教務長的談話》(《輔大校刊》第八號)、《創立華北大學之旨趣》(《華大大學旬刊》第一期,該校理事陳慶麒著),也是研究這兩所私立院校的重要史料。《暨南校刊》第十七期《本校收復記:學府精華,摧毀殆盡;日軍退出,國旗高揚;謹慎門禁,加緊整理》則記錄了暨南大學在一·二八抗戰後復校的特殊經歷。
有些創辦時間較短或後來被拆並的院校,其校史資料也有賴於校刊得到保存。如抗戰初期創辦的西安臨時大學,一九三七年九月由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現北京師範大學)、北平研究院和國立北洋工學院(原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等遷往西安的平津院校組成,次年又遷往漢中,改名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一九三八年七月,又改組為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和國立西北醫學院五所獨立的國立大學。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前後存在的時間不超過一年,輾轉多地堅持辦學,這一時期的《西安臨大校刊》《西北聯大校刊》為研究該校的校史保存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大學校刊還為我們研究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參考。《國立中山大學日報》第二四〇四號登載有《社會學系昨會商推行導師制——傅、朱、言三教授分任各組導師》,記載了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傅尚霖、朱亦松、言心哲三位教授與一年級同學舉行談話會,就導師制與學生們交換意見,並進行分組的具體情況,對研究導師制的推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國立清華大學校刊》則記載了羅家倫任清華大學校長時期進行校務改革的具體情況,包括“校長就職”時要求清華廉潔化、學術化,不當有派別之分,兼聘外國學者,努力實現平民化、紀律化;定期在《國立清華大學校刊》上公布每月收支對照表;每星期一至六上午接待學生等。其中第一期的《校長布告》,為催繳學費,用語直白懇切,體現出新的時代風尚:
現已決定舊生於十月八九兩日選課註冊,凡本學期學費務須於註冊以前全數繳納,不然不得註冊上課。大學學生應按照規定繳納學費,系當然義務,當此全國國小尚非義務教育之時,大學何從談到?況事關全國,本校斷難作為例外。至於貧困學生,本校長同情彌切,自有根本救經之方,將來大規模之獎學金額,即擬以學費款項出之,其所享將遠過於免費。故此時亦萬不能以籌措艱難藉口,致撓根本計畫。望諸生一體按期繳納,毋稍推延務,須掃除以前討價還錢之惡習,方足以樹立國立清華大學之新聲,實厚望焉。
校長羅家倫 十七年十月四日
大學校刊登載有大量的演講錄、論著,是我們研究民國學術史和學術活動的重要史料。《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周刊》發表有《京兆中等教育之現狀及改進意見》(張崢漪、陳璧如)等教育學論文,《北洋校刊》發表有陳藎民的《五四運動的回顧與前瞻》,都是較為重要的論文。《燕京大學校刊》中的“演講錄”欄目,有羅志熙的《我們對於中國現代史應有的認識》(第三期),將中國“現代史”(即一八四〇年後的近代史)分為對抗時期、屈伏時期、乞憐時期、革新時期。該刊登載的其他演講還包括《中美關係》(恪爾溫博士,第五期)、《中國農村經濟》(戴樂仁,第六期)、《中西美術之異同》(溫德,第七期)、《怎么研究中國近代史》(羅志熙,第九期)、《中國近代地學的工作》(翁詠霓,第十一期)、《國內的公共衛生》(黃子方,第十二期)、《中國歌謠之起源與發展》(朱佩弦,第十三期)、《中國速記術的發明》(劉學濬,第十四期)、《現代中國文藝界》(徐志摩,第十七期)、《西北調查歷險記》(徐旭生,第二十二期)、《國學研究之我見》(沈兼士,第二十五期)、《中國畫術雜談》(胡佩衡,第二卷第二十二期)等。《國立中央大學日刊》則登載有《唐人小說內容的分析及其整理方法——汪辟疆先生在中國文學系同學會講演》(第一六六三號)、《漢代南北兩派文學——朱遏先生在中國文學系同學會講演》(第一六七六號)等講演。這些講演有些曾有單文發表,有些則較少為後人所知,因此是梳理中國學術史的重要素材。
大學校刊還為名人著述的輯佚工作提供了線索。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四日魯迅先生到上海暨南大學進行了演講,此事載於《魯迅日記》,但講題、內容淹沒了半個世紀之久,後被研究者在《暨南校刊》中查到。《暨南校刊》第二十八至三十二期合刊(一九三〇年一月十八日)上發表有“周魯迅先生演講,郭博如策(筆)記”的《離騷與反離騷》,雖然該文記錄有錯漏之處,但仍保留了重要的信息,後被收入《魯迅佚文集》。
除此之外,大學校刊還保存有學術機構、文學社團活動的資料。《暨南校刊》登載有南洋研究委員會常委會議的會議記錄,是研究該團體的重要史料。《交大三日刊》則有《文藝》副刊,由該校白沙社主辦,發表有《我們的藝術主張》(紫茵)等,是研究民國時期校園文學的珍貴素材。
近年來,利用校刊研究大學校史、民國高等教育史、學術史的論文日漸增多,而民國時期大學校刊的系統整理則尚未開展。有鑒於此,我們以國家圖書館的館藏為基礎,並從其他圖書館進行補配,系統收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朝陽大學、華北大學、中國大學、中法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中山大學、廣州大學、嶺南大學、北洋大學、東北大學、四川大學、華西協合大學、重慶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華大學、山東大學、齊魯大學、廈門大學、西北大學、山西大學、安徽大學、河南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等六十餘所高校的校刊近百種,希望能夠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項目從啟動到完成出版,共歷時數年,然而因叢書規模的限制,部分新蒐集到的校刊此次未能整理出版;因底本蒐集較為困難,部分校刊存在缺期問題。對於上述缺憾,我們將在《續編》中進行彌補,希望能夠將相關文獻合成完璧。本書的出版,得到國家圖書館的大力支持,並被列入“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畫”,在此鄭重表示感謝。
李強
二〇二一年十月

圖書目錄

目  錄
代碼
校刊名
學校名
1
國立清華大學校刊
國立清華大學
2
國立北京大學周刊
國立北京大學
3
燕京大學校刊/燕大雙周刊
燕京大學
4
輔大校刊
輔仁大學
5
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周刊
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
6
朝大校刊
朝陽大學
7
中法大學半月刊
中法大學
8
國立北平大學校刊
國立北平大學
9
華北大學旬刊
私立華北大學
10
華大校刊/華大周刊
北平華北大學
11
中大周刊
北平中國大學
12
北洋周報/北洋校刊
國立北洋工學院/國立北洋大學
13
南洋
南洋公學
14
交通大學日刊/交大三日刊
上海交通大學
15
國立同濟大學旬刊/同濟校刊
國立同濟大學
16
大夏校刊
大夏大學
17
暨南校刊/國立暨南大學校刊
國立暨南大學
18
國大周刊
上海國民大學
19
國立上海商學院院務半月刊
國立上海商學院
20
國立中央大學日刊/國立中央大學校刊
國立中央大學
21
金陵大學校刊
金陵大學
22
金陵女子大學校刊/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刊
金陵女子大學
23
國立政治大學校刊
國立政治大學
24
國立中山大學校報/國立第一中山大學校報/國立中山大學校刊/國立中山大學日報
國立中山大學
25
廣州大學校刊
廣州大學
26
民大校刊/國民大學校刊
廣東國民大學
27
珠海大學校刊
珠海大學
28
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南大季報
私立嶺南大學
29
勷大旬刊
廣東省立勷勤大學
30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校刊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31
華南學院校刊
私立華南學院
32
廈大校刊/廈門大學布告
廈門大學
33
協大校刊
福建協合大學
34
國立浙江大學校刊/國立浙江大學日刊
國立浙江大學
35
之江校刊/之大通訊
之江文理學院/之江大學
36
交大唐院周刊
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
37
唐院季刊
國立唐山工學院
38
東北大學校刊/東大校刊
東北大學
39
馮庸大學校刊
馮庸大學
40
東北交通大學校刊
東北交通大學
41
東北中正大學校刊
東北中正大學
42
齊魯大學校刊/齊大旬刊
齊魯大學
43
國立山東大學校刊
國立山東大學
44
山西大學校刊
山西大學
45
河南大學校刊
河南大學
46
國立武漢大學周刊
國立武漢大學
47
中華周刊
武昌中華大學
48
華中通訊
私立武昌華中大學
49
湖北省立農學院通訊
湖北省立農學院
50
國立湖北師範學院院刊
國立湖北師範學院
51
湖南大學周報
湖南大學
52
國立中正大學校刊/正大校刊
國立中正大學
53
安徽大學周刊/安徽大學校刊
安徽大學
54
四川省立重慶大學校刊/重大校刊/重慶大學校刊
四川省立重慶大學/國立重慶大學
55
國立四川大學校刊
國立四川大學
56
華大校刊/華大/華西協合大學校刊
華西協合大學
57
(國立)成都大學校報
國立成都大學
58
國立貴陽醫學院院刊
國立貴陽醫學院
59
國立廣西大學校刊/國立廣西大學校訊
國立廣西大學
60
西安臨大校刊/西北聯大校刊
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合大學
61
國立西北大學校刊
國立西北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