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藝術傳承的調查與研究

民俗藝術傳承的調查與研究

《民俗藝術傳承的調查與研究》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陶思炎

基本介紹

  • ISBN:9787539984117
  • 作者:陶思炎
  •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
  • 定價:40.00元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民俗藝術傳承實錄》這本書是東南大學教授陶思炎主編的。匯集了眾多的 中青年學者專家多年的研究成果與心得。是國內目前唯一一部詳細的考察採訪了民俗藝術的傳承人的學術著作,民俗藝術傳承的對象與領域包括作品、題材、主題、風格、技藝、語言、色調、工具、方法、場域、審美、信仰等諸多方面,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相承相接、相沿相習。人作為主體和傳承的第一要素,不僅是文化的創造者和享用者,也是延續文化藝術傳統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民俗藝術的傳承體現為主體、客體和中介三者間的相互運動,其中,主體是人,客體為民俗藝術作品,中介是風俗習慣、審美情趣、信仰觀念、藝術市場和其他的動態過程。主體決定著客體的存廢與發展,也決定著中介的有效與無用。民俗藝術的傳承主體是長期生活在一定民俗氛圍中的民眾,其中的從藝者和從業者,以及研究者和愛好者構成了傳承人的浩蕩隊伍,不斷推動著民俗藝術的持續傳承...(展開全部) 《民俗藝術傳承實錄》這本書是東南大學教授陶思炎主編的。匯集了眾多的 中青年學者專家多年的研究成果與心得。是國內目前唯一一部詳細的考察採訪了民俗藝術的傳承人的學術著作,民俗藝術傳承的對象與領域包括作品、題材、主題、風格、技藝、語言、色調、工具、方法、場域、審美、信仰等諸多方面,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相承相接、相沿相習。人作為主體和傳承的第一要素,不僅是文化的創造者和享用者,也是延續文化藝術傳統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民俗藝術的傳承體現為主體、客體和中介三者間的相互運動,其中,主體是人,客體為民俗藝術作品,中介是風俗習慣、審美情趣、信仰觀念、藝術市場和其他的動態過程。主體決定著客體的存廢與發展,也決定著中介的有效與無用。民俗藝術的傳承主體是長期生活在一定民俗氛圍中的民眾,其中的從藝者和從業者,以及研究者和愛好者構成了傳承人的浩蕩隊伍,不斷推動著民俗藝術的持續傳承。就傳承人的身份性質來說,他們有直接傳承人和間接傳承人的區別,但共同匯成了傳承大軍,展現著藝術傳承中的主體陣容。這部書稿總共30多萬字,配有大量的圖片.目前書稿已經排版校對,預計6月份可以成書。 主編為陶思炎教授:1947年3月出生於南京。先後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建築系(1977年7月)、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1982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87年12月),1989年12月在北京師範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系中國第一位民俗文化學博士。 自1982年起先後在江蘇教育學院、東南大學任教,現任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為博士後導師),東南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專業涉及民俗學、民俗藝術學、民間信仰、文化遺產保護等。1997—1998年獲日本學術振興會長期項目,作為“外國人研究者”在進行了為期10個月的合作研究,並多次赴日、韓、台、港等地與會或講學。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獲中國民協和江蘇省文聯德藝雙馨稱號,2001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先進工...(展開全部) 主編為陶思炎教授:1947年3月出生於南京。先後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建築系(1977年7月)、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1982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87年12月),1989年12月在北京師範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系中國第一位民俗文化學博士。 自1982年起先後在江蘇教育學院、東南大學任教,現任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為博士後導師),東南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專業涉及民俗學、民俗藝術學、民間信仰、文化遺產保護等。1997—1998年獲日本學術振興會長期項目,作為“外國人研究者”在進行了為期10個月的合作研究,並多次赴日、韓、台、港等地與會或講學。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獲中國民協和江蘇省文聯德藝雙馨稱號,2001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先進工作者稱號。2011年2月,被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