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藤本,嫩枝纖細,圓柱形或略具4稜角,被硬毛。葉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8-12厘米,寬5-7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鈍,上面稍粗糙,被稀疏硬毛,下面被稀疏或稠密糙伏毛。
側脈7-10對,下面具糙伏毛,脈腋窩陷有粘腋毛;葉柄長3-10毫米,有毛;托葉闊卵形,深2裂至少達2/3,外面被疏散長毛,內面無毛,基部有粘液毛,裂片卵形,有時具長漸尖的頂部。
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20-25毫米,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苞片長10毫米,或成單聚傘狀排列,總
花梗腋生,長2.5-5厘米;小苞片線形至匙形;花近無梗,花萼管長2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萼裂片線狀長圓形,密被毛;花冠淡黃或淡紅色,花冠管長7-10毫米,外面有短柔毛,
花冠裂片長圓形,外面有密毛;花柱伸出冠喉外;
柱頭長圓狀棒形。果序直徑45-50毫米;小蒴果紡錘形,長10-13毫米,有短柔毛。花、果期1-12月。
產地生境
中國特有,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貴州、福建及台灣。生長在山谷林下溪畔成灌叢中。
繁殖方法
採用漂浮育苗方式育苗。適宜的基質配方為
泥炭土75%,珍珠岩12.5%,蛭石12.5%。播種時間為2月中旬左右。對棚室、育苗池、育苗穴盤等設施消毒滅菌後,按照種子:浮沙:燒磚灰=1:5:10的比例混合播種。穴播的播種量每穴控制在4-8粒。播種前2-3天注入池水,池水深5厘米左右,然後關閉棚室進行增溫,溫度控制在25-28℃,最高溫度不超過32℃,播種到出苗期間濕度保持85%左右。池水要使用潔淨的地下水或飲用水,pH值以6.5-6.8為宜,並用硫酸銅進行殺菌。
當苗有3對葉以後,每周對池水消毒1次,每2個月更換1次池水。施肥用複合肥(氮:磷:鉀=15:15:15)加水配成800倍液均勻注入水池中;同時用
磷酸二氫鉀1000倍液在早上或傍晚進行葉面追肥。複合肥每月追施1次,葉面肥每月追施2次。經煉苗後,幼苗長至高10-15厘米、莖粗2-5毫米時即可移栽。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大葉鉤藤種植地坡度需小於45度,光照充足。可以選擇荒山、荒坡、荒土、林邊空地等區域作為大葉鉤藤種植區,也可以選擇疏林地、殘次林地、果園邊緣地和人工造林後的幼林地間種大葉鉤藤,在種植前應割除地塊上的雜草、灌叢。種植地海拔300-2000米,應遠離城區、工礦區、交通主幹線、工業污染源、生活垃圾場等場地。
前10-20天對種植地挖穴,行距2.5-3米、株距1.5-2米,穴徑40-50厘米、穴深30-40厘米,打穴時表土、心土分開。每穴分層施入腐熟農家肥5千克+45%複合肥0.25千克。回填時先表土,後心土,並使土肥混合。
種苗移栽
種苗選擇:健康、優質、根系發達的幼苗,每年3-5月或9-12月進行移栽。穴栽法,每穴栽1株,根據根幅大小挖穴,然後把苗直立放入穴中,扶正苗木,理伸根系,蓋上細土。當填土至穴深1/2時,將苗木往上輕提,使苗木根系舒展,填至根頸部後用腳采緊、踏實,覆土稍高於原地面,澆透定根水。種植密度為167-200株/畝。
田間管理
補植移栽:定植後15-20天進行田間巡查,發現死苗、缺苗時,應在陰天或雨後補植同齡種苗,澆足定根水。
水肥管理:種植後若遇乾旱,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可視乾旱情況適量澆水。定植當年返青成活後,施
尿素30克/株。第2年起,6-7月份結合中耕除草,在離主幹20-30厘米處,挖深度5-10厘米深的環形溝,於溝內施入有機肥(總養分≥8.0%、有機質≥70%)0.5-0.8千克,然後填施肥溝並培土;11-12月份在離主幹20-30厘米處,挖深度5-10厘米深的環形溝,並於溝內施入過硫酸鈣(有效
五氧化二磷≥12.0%)0.3-0.5千克,然後填施肥溝並培土。
除草:
視田間雜草危害情況人工除草3-6次,去除的雜草可填埋在大葉鉤藤植株根部,或帶出種植地塊統一堆放。
修剪與摘花序:
移栽當年。植株長至高50厘米左右時,應及時摘心,以促進分枝和縮短節間距,防止徒長。
移栽後第2年。4-5月份在抽生的萌櫱中,選3-4個生長良好的作莖枝培養,其餘的疏除。11-12月份結合採收,將植株莖枝截成50厘米左右的短截。
移栽3年後。當莖枝長到2米左右及時摘心。結合採收,留4-8個莖枝,並對莖枝留50厘米左右短截,保持植株呈叢狀。除採種地外,及時摘除花序。
主要價值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毛鉤藤的帶鉤枝條。
【性味】甘苦;微寒。
【歸經】肝;心經。
【主要成分】主要含鈞藤鹼,異鉤藤鹼成分。
【功效】清熱平肝;熄風止痙。
【主治】小兒驚風;夜啼;熱盛動風;子癇;肝陽眩暈;肝火頭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