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跗杵

毛跗杵(Tripteroides tarsalis Delfinado et Hodges,1968)是蚊科杵蚊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跗杵
  • 拉丁學名:Tripteroides tarsalis Delfinado et Hodges,1968
  • :蚊科
  • :杵蚊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雌蚊與竹生柞蚊近似而後足脛節末端和跗節1基段1/5有半突生剛毛。雄蚊中跗節3基部有一叢毛狀長細鱗。幼蟲與竹生杵蚊不易明確區分。
形態描述
雌蚊中型蚊蟲。頭:頭頂平覆寬鱗,前部的翠藍,後部的黑色;後頭有一列深褐豎鱗;頭側平覆銀白寬鱗。觸角梗節淡棕到褐色,鞭分節1有灰白鱗。唇基褐色,光裸。喙和觸鬚深褐色,喙接近前股的1.3倍長,比腹部略長;觸鬚約為喙的1/10長。胸:前胸前背片具深褐寬鱗;後背片具較稀疏的深褐細鱗,雜有少數寬鱗。中胸背板體壁除側背片外黃棕色;盾片覆蓋深褐細鱗;小盾片平覆深褐寬鱗。中胸側板深褐色,大部平覆銀白寬鱗。氣門後區無鱗;亞氣門區有銀白鱗簇。翅:翅鱗深褐色。平衡棒結節具深褐鱗。足:一般色澤深褐;各足股節前面都有2銀白斑,一近末端,一近中部;前股前面基段有淡色縱線;中股前面基段1/3有銀白縱條;各足股節腹面大部或全部淡色。後足脛節末端和跗節1基段1/5有半突生剛毛,有的作羽狀。前跗和中跗爪等大,簡單;後跗爪不等大。腹:背板深褐色;節Ⅱ-Ⅶ有銀白側斑,節Ⅱ-Ⅲ的位於亞端部,節Ⅳ-Ⅵ的位於末端,節Ⅶ的幾乎占整個側部;節Ⅰ和Ⅷ深褐色。腹板淡金黃色。
雄蚊一般色澤和外表和雌蚊類似。觸角輪毛不很長,也與雌蚊的類似。觸鬚約為喙的1/12-1/11長。前跗和中跗高度特化;前跗節2有半突生鱗;節3有突生和半突生鱗;節4約為節5的2/5長,也有半突生鱗;節5有幾個瘤突,上生剛毛,基部有一對短刺,末端並有一覆蓋剛毛的棒狀構造;中跗節2有半突生鱗;節3除半突生鱗外,並有刺狀突鱗,基部有一叢非常顯著的長細鱗;節4比節5長,基段有明顯的突生鱗;節5無突瘤,但中部略細。前跗爪接近等大,較小的一個有毛,較大的一個中部膨大為一多毛中葉;中跗爪一大一小,大的有毛,小的簡單;後跗爪很小,等大,簡單。尾器:腹節Ⅸ背板側葉發達,末端有5根扁剛毛;節Ⅸ腹板狹帶狀。抱肢基節寬,背基內葉頂端有4-5根長剛毛。抱肢端節和基節約略等長,中部略細,末端有一扁刺狀指爪。肛側片末端具5-6齒突;陽莖中部有明顯肩突,前段有幾列小齒,腹突無鋸齒。
幼蟲與竹生柞蚊非常近似。頭:觸角不到頭的1鄺長;2-A位於1-A的同一水平上,都是細短枝。頭毛1-C粗彎;4-C中部略為膨大,末端尖細,5, 6-C單枝;7-C分5枝,6, 7-C有細側芒。胸:胸毛6-M棘毛狀,單枝;7-T骨刺狀,分2枝。腹:櫛齒18-19個,細尖,近腹側的幾個寬而末端具繸。呼吸管指數2.8,長約為基寬的 2.7倍,為尾鞍長的3.4倍;每側有梳齒2-3個;1-S分4枝,la-S12株,2分枝,2a-S8株,分2-3枝,都有細側枝。尾鞍末緣有3-4長刺和2-3短刺;腹毛
512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八卷
1-X長,單枝;2-X分5枝;3-X單枝;4-X分3-4枝,都有細側芒。肛鰓很長,接近1-X長度。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地理分布 雲南(2 ♂♂ , 1♀,1L)。
國外分布:
國外:馬來西亞、泰國(Knight and Stone ,1977)。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