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梗豨薟(毛豨薟)

腺梗豨薟

毛豨薟一般指本詞條

腺梗豨薟,為雙子葉植物綱、菊科、豨薟屬的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河北、陝西、貴州、西藏、四川、山西、吉林、浙江、河南、江西、湖北、江蘇、遼寧、雲南、甘肅等地,生長於海拔160米至3,4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槽潮濕地、山谷林緣、河谷、溪邊、灌叢林下的草坪中、山坡、曠野或耕地邊,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腺梗豨薟
  • 別稱:毛豨薟、棉蒼狼(江蘇)、珠草(福建)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菊目
  • :菊科
  • :豨薟屬
  • :腺梗豨薟
  • 分布區域:中國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甘肅、陝西、江蘇、浙江
  • 功效主治:制瘧、驅蟲、祛風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採集信息,主要價值,功能主治,附方,配伍套用,醫藥,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粗壯,高30-110厘米,上部多分枝,被開展的灰白色長柔毛和糙毛。
基部葉卵狀披針形,花期枯萎;中部葉卵圓形或卵形,開展,長3.5-12厘米,寬1.8-6厘米,基部寬楔形,下延成具翼而長1-3厘米的柄,先端漸尖,邊緣有尖頭狀規則或不規則的粗齒;上部葉漸小,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全部葉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基出三脈,側脈和網脈明顯,兩面被平伏短柔毛,沿脈有長柔毛。
頭狀花序徑約18-22毫米,多數生於枝端,排列成鬆散的圓錐花序;花梗較長,密生紫褐色頭狀具柄腺毛和長柔毛;總苞寬鐘狀;總苞片2層,葉質,背面密生紫褐色頭狀具柄腺毛,外層線狀匙形或寬線形,長7-14毫米,內層卵狀長圓形,長3.5毫米。舌狀花花冠管部長1-1.2毫米,舌片先端2-3齒裂,有時5齒裂;兩性管狀花長約2.5毫米,冠檐鐘狀,先端4-5裂。
瘦果倒卵圓形,4棱,頂端有灰褐色環狀突起。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山谷林緣、灌叢林下的草坪中,河谷、溪邊、河槽潮濕地、曠野、耕地邊等處也常見,海拔160-340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甘肅、陝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

採集信息

中文種名
腺梗豨薟
拉丁學名
Siegesbeckia pubescens
科名
採集時間
2009年10月20日
採集地點
四川省甘洛縣阿寨鎮
採集人
王凱、樊雲川
採集樣品類型
種子、
生活型
中等喬木、落葉、
生態環境
山腰、
果實顏色
褐色
葉子顏色
綠色
果期
10月
分布
普遍、
單位面積產量
0.1kg
油脂含量初檢
14.37
標本鑑定人
趙清盛

主要價值

功能主治

治風濕頑痹,頭風,帶下,燙傷。
①《滇南本草》:治婦人白帶。
②《廣西中藥志》:治外感傷風熱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者2~4兩。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風濕頑痹,腰膝酸楚:豨薟根二至三兩,同豬腳(七寸)一隻,黃酒四兩,酌加水煎,分二至三次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頭風劇痛:豨薟根二至四兩,合萱草蒲公英浙貝。水煎代茶頻服。(《泉州本草》)
③治火燒傷、燙傷:鮮豨薟根酌量,洗淨,搗細,調花生油麻油,敷患處。(《泉州本草》)
④治狂犬咬傷:豨薟根和水煎當茶服。並取鮮葉莖適量,和紅糖、冷飯,共搗爛敷患處。(《閩南民間草藥》)

配伍套用

風濕痹痛:配臭梧桐,制丸服。
高血壓:配小薊夏枯草決明子川芎
風濕性關節炎:配防風老鸛草獨活羌活、骨碎補等。

醫藥

《藥典》。【蒙藥】主治風濕痹痛,骨節疼痛,四肢麻木,腰膝無力,高血壓病,半身不遂,急性肝炎,瘧疾,癰瘡腫毒,風疹,濕瘡,外傷出血《蒙植藥志》。【苗藥】Reib pon nzhab(銳跑大),Vob bix hnaib(窩比哈),Uab fangb fol(蛙方虎),Traob ndraob(淌刀):全草治風濕性關節疼痛《苗醫藥》。Vob bix hnab(窩比乃):地上部分入藥主治風濕關節疼痛《苗藥集》。【土家藥】炮席(pao xir):全草治關節痛,勞傷,骨折《土家藥》。【景頗藥】芽芒喊Gvinva nvijvoq:風濕性關節炎,腰膝無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德宏藥錄》。【阿昌藥】肥豬苗: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德昂藥】芽芒喊: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彝藥】亦作“阿魯戳”藥用,功用同毛梗稀薟(S.glabrescens Makino)《彝植藥續》。
性味功效同毛梗豨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