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蠟燭

毛蠟燭

沼澤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莖匍匐,有多數鬚根。葉扁平,線形,寬4~10mm,質稍厚而柔,下部鞘狀,穗狀花序圓柱形,長30~60cm,雌雄花序間有間隔1~15cm。

雄花序在上,長20~30cm,雄花有早落的佛焰狀苞片,花被鱗片狀或茸毛狀,雄蕊2~3。雌花序長10~30cm,雌花小苞片較柱頭短,匙形,花被茸毛狀與小苞片等長,柱頭線頭圓柱形,小堅果無溝。花期6~7月,果期7~8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毛蠟燭(東方香蒲
  • 拉丁學名:Typha orientalis Presl
  • 別稱:毛蠟燭(貴州)、香蒲(陝西)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 香蒲科Typhaceae
  • 香蒲屬Typha
  • 分布區域:亞洲,大洋洲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採制及用途,主治功能,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狀莖粗壯,有節;莖直立,高1~2米。葉線形,寬5~10毫米,基部鞘狀,抱莖,具白色膜質邊緣。果穗像蠟燭,穗狀花序圓錐狀,雄花序與雌花序彼此連線,雄花序在上,較細,長3~5厘米,雄花無花被,雄蕊2~4,花粉粒單生,雌花序在下,長6~15厘米,雌花無小苞片,有多數基生的白色長毛,毛與柱頭近相等,子房長圓形,有柄,柱頭匙形,不育雌蕊棒狀。小堅果有1縱溝。
花果期5—8月(江蘇)。
花期夏季5~6月,果期秋季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池沼、湖泊、河邊,水稻田及水濕地。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廣東、雲南、四川、台灣等省。
【國外分布】:菲律賓、日本、原蘇聯及大洋洲等地均有分布。

主要價值

採制及用途

夏季採收上部的黃色雄花序,曬乾後碾軋,篩取花粉。剪取雄花後,曬乾,成為帶有雄花的花粉,即為草蒲黃。秋季採收果穗。
花粉入藥,為消炎利尿和止血劑。
葉供編織用。
蒲絨可作枕絮及填充物。
幼嫩時為牛馬的好飼料。

主治功能

止血化瘀,通淋。用於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痛經、脘腹刺痛、跌打腫痛、血淋濕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