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大風子科山桐子屬喬木植物。高8-21米;樹皮灰白色或淡灰條赤褐色,較粗壯冬芽有芽鱗包被,平滑,不裂;小枝圓柱形,細而脆,黃棕色,有明顯的皮孔,冬日呈側枝長於頂枝狀態,枝條平展,芽鱗上有灰色柔毛;近輪生,樹冠卵圓形,當年生枝條紫綠色,有淡黃色的長毛;冬芽有淡褐色毛,有4-6片錐狀鱗片。
葉薄革質或厚紙質,葉寬卵形或卵狀心形,或為寬心形,長13-16厘米,稀達20厘米,寬12-15厘米,頂端漸尖或鈍尖,基部心形或圓形,邊緣有大淺鋸齒,齒尖有腺體,上面有黃褐色毛散生,沿脈較密,光滑無毛,下面密生白色短柔毛,是不同於原種之點;無白粉而為棕灰色;脈腋有叢毛,基部脈腋更多,通常5基出脈,第二對脈斜升到葉片的3/5處;葉柄長6-12厘米,或更長,圓柱狀,有短毛,下部有2-4個紫色、扁平腺體,基部稍膨大。
花單性,
雌雄異株或雜性,花尊黃綠色,有芳香,花瓣缺,排列成頂生下垂的圓錐花序,花序梗有疏柔毛,較雄雄花序長而散,房形,面有,基部有化雄蕊,鋪散於子房上端,頭球形;果圓球形,紅色或紅褐色,種子多數,黑色。雄花比雌花稍大,直徑約1.2厘米;萼片3-6片,通常6片,覆瓦狀排列,兩面有毛,卵狀長形,長約6毫米,寬約3毫米,有密毛;花絲絲狀,被軟毛,花葯橢圓形,基部著生,側裂,有退化子房;雌花比雄花稍小,花絲狀,白色,直徑約9毫米;萼片3-6片,通常6片,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2.5毫米,外面有細毛,內面有疏毛;中央有退化蕊,子房上位,圓球形,無毛,花柱5或6,向外平展,柱頭倒卵圓形,退化雄蕊多數,花絲短或缺。
漿果成熟期血紅色,果實長圓形至圓球狀,高過於寬,果梗細小,長0.6-2厘米;種子紅棕色,圓形。
花期6月,果熟熟期9-10月。
生長環境
毛葉山桐子是陽性速生樹種,對氣候條件要求不嚴,生長適應性強:耐旱、耐貧瘠、耐高溫低寒(-14°C~40°C)、喜溫暖氣候和肥沃土壤,適宜的土壤PH值為6.15~7.15,在弱酸性、中性和弱鹼性沙質土壤里均能正常生長,在地勢向陽、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長較快,年降雨量在800毫米~2000毫米,通常分布於海拔900-2000米,海拔900米以下難見到。
分布範圍
毛葉山桐子產於中國陝西、甘肅、河南三省的南部和中南區二省、華東六省、華南二省及西南區三省等省區
繁殖方法
毛葉山桐子多用種子育苗繁殖。
栽培技術
毛葉山桐子是雌雄異株植物,雌性植株在脫離雄性植株的條件下也能長出一些果實,但想要獲得果實和種子必須同時栽培雌株和雄株。毛葉山桐子在天然條件下繁殖能力極弱,人工栽培幼苗亦極其困難。自然環境下的野生毛葉山桐子樹分布稀少。人工繁殖毛葉山桐子的最大技術障礙是種子的發芽。經過農林專家們多年的研究,用人工催芽技術,可使毛葉山桐子的發芽率達98%或以上,總成苗率(苗高1.5米)達95%以上。
種子催芽
於12月上旬,將種子取出,用3%高錳酸鉀消毒0.5小時,再用清水沖洗乾淨,把沖洗乾淨的種子放在40-50℃溫水中浸泡1天,然後把種子撈出,將種子與高錳酸鉀消毒處理後的河沙按1:3的比例混合,裝入瓷盤,在冰櫃恆溫5℃狀態下進行催芽。
播育苗盤
由於毛葉山桐子種子極小,採用陸地條播出芽率不是很理想,而利用穴盤育苗的形式,在其剛露出胚根時,就點種在裝有草炭土、細爐渣、園土按5:4:1比例配置基質的穴盤內。該基質既疏鬆透氣,又保水保肥能力強,有利於種子的生根。
移入營養缽
待毛葉山桐子兩片葉子露出時即可上營養缽。所用基質將園土、爐渣、草炭土按6:3:1的比例混合而成,並適當加入腐熟的肥料。再用50-100倍甲醛液拌土覆蓋,在陽光下暴曬1周后即可使用。
移栽幼苗
當幼苗長至5-10厘米左右即可移至室外,5月中下旬棚外溫度相對穩定時為為佳移植時間。
苗期管理
在幼苗的整個生長期立枯病最為嚴重。子葉出土後,為防止幼苗發生立枯病等病害,在幼苗生長早期,每隔10天噴800倍的立枯淨進行消毒。5-7月份各追一次複合肥,每667平方米用量為5-10千克,每次追肥要注意澆水,及時鬆土除草。8月份以後一般不再追肥,適當控水,以防止苗木徒長,影響其木質化程度,降低苗木的抗寒力。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果實含油率20%-30%,種子含油率20%-26%。可做箱板及火柴盒,可制肥皂或做潤滑油,是優質食用油和高級護膚皂、保健品的上佳原料。
毛葉山桐子木材鬆軟,可供建築、家具、器具等的用材。花多芳香,有
蜜腺,為養蜂業的蜜源資源植物。
園林價值
為山地營造速生混交林和經濟林的優良樹種;樹形優美,果實長序,結果纍纍,果色朱紅,形似珍珠,風吹裊裊,為山地、園林的觀賞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