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葉對囊蕨
- 拉丁學名:Deparia petersenii (Kunze) M. Kato
- 別名:毛軸假蹄蓋蕨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綱:蕨綱
- 目:真蕨目
- 科:蹄蓋蕨科
- 屬:對囊蕨屬
- 種:毛葉對囊蕨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產地生境,
形態特徵
常綠植物。根狀莖細長橫走,深褐色,直徑2-5毫米,先端密被紅褐色闊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至近生。能育葉形態多種多樣,最小的長僅6厘米,寬1厘米,大形的長可達1米以上,寬達25厘米;葉柄禾稈色,長2-40 (-50)厘米,基部常呈淺深褐色至深褐色,直徑1-3毫米,疏被淺褐色至紅褐色(少見亮栗色)、闊披針形至狹披針形的鱗片及捲曲的節狀短毛;葉片多形,通常卵狀闊披針形或矩圓闊披針形,有時卵形或狹三角形至三角形,長可達50厘米,寬可達25厘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側生分離羽片可達10 (-12)對,小形的常呈披針形或矩圓披針形,有時呈三角形,極小的長僅5厘米,寬1厘米,僅基部有時有1-2對側生分離羽片;羽片平展或略向上斜展,基部的有時向下反折,有短柄或無柄,披針形或矩圓披針形,長15厘米,寬達3.5(-4)厘米,通常略向上彎,有時通直,兩側等寬或下側略寬,羽狀半裂至深裂,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平截,上側常稍闊,有時略呈耳狀,基部1對不縮短或略縮短,通常較闊,小形植株的羽片多呈卵菱形、斜卵形或長斜卵形,先端鈍圓或急尖,邊緣全緣、波狀或淺羽裂,極小的長僅5毫米,寬僅4毫米;側生分離羽片的裂片可達15對,近平展,長方形、舌狀橢圓形或鐮形,先端通常呈上傾截形或急尖,較少圓鈍形,邊緣全緣、淺波狀或有淺鈍鋸齒;裂片上羽狀脈的小脈7對以下,斜向上,單一二叉,兩面可見。葉草質,乾後綠色或灰綠色至淺黃綠色,上面色較深,通常下面沿葉軸、羽片中肋及葉脈通常有甚多紅褐色或黃褐色至淺灰褐色的長節毛,脈間無毛或有灰白色細短節毛,有時葉軸上殘留少數褐色、披針形的薄鱗片,上面沿葉軸、羽片中肋及葉脈有較短小的細尖節毛。孢子囊群短線形或線狀矩圓形,罕呈彎鉤形,在側生分離羽片的裂片上6對以下,自小脈基部或近基部向上達小脈長度的2/3-4/5,有時中生,在基部上出一脈常為雙生,其餘多單生於小脈上側,偶有雙生,成熟時常幾布滿裂片下面;囊群蓋膜質,背面無毛或有短節毛,囊群成熟前灰白色,撕裂狀的邊緣平展,不內彎,其後變褐色或黃褐色。孢子赤道面觀半圓形,極面觀橢圓形,周壁明顯而透明,表面具較長的棒狀及刺狀紋飾。
分布範圍
分布於河南(伏牛山區西峽、漸川、內鄉等縣、大別山和桐柏山區)、陝西(略陽、寧強)、甘肅(康縣、文縣)、江蘇(連雲港、江浦、句容、宜興、蘇州)、安徽(寧國、青陽九華山、太平、績溪、歙縣、休寧齊雲山、屯溪)、浙江(杭州、臨安天目山、鎮海、普陀、開化、樂清北雁盪山、龍泉、平陽、慶元、泰順)、江西(廬山、修水、井岡山)、福建(武夷山、建陽、泰寧、連城、福州、三明、德華、上杭、南靖、廈門、平和)、台灣(台北)、河南(羅山)、湖北(宜昌)、湖南(長沙嶽麓山、衡山、東南、道縣)、廣東(翁源、英德、廣州、惠陽、高要、信宜)、海南(白沙南高嶺、瓊中五指山)、香港、廣西(龍勝、三江、桂林、羅城、金繡大瑤山、武鳴大明山、南寧)、四川(瀘定、雅安、大相嶺、石棉、灌縣青城山、峨眉山、樂山、馬邊、宜賓、古藺)、重慶(縉雲山、南溫泉、南川金佛山)、貴州(赤水、桐梓、遵義、赫樟、貴陽、麻江、普定、都勻)、雲南(昆明、宜良、易門、峨山、新平、祿豐、雙柏、大理、漾濞、羅平、廣南、西疇、馬關、河口、屏邊、金平、元陽、綠春、彌勒、江城、景東、鎮沅、孟連、西盟、瀾滄、勐海、雲縣、永德、瑞麗、盈江、瀘水、福貢、貢山、大關、綏江)、西藏(察隅)。也分布於韓國、日本南部、東南亞、南亞、大洋洲。
產地生境
七娘山(張壽洲等011069)、南澳(邢福武等11879,IBSC)、梧桐山、梅林(張壽洲等5400)。生於山地林下,海拔100-7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