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目植物花瓣蜜腺的結構、發育及其演化

毛茛目植物花瓣蜜腺的結構、發育及其演化

《毛茛目植物花瓣蜜腺的結構、發育及其演化》是依託陝西師範大學,由張小卉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茛目植物花瓣蜜腺的結構、發育及其演化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小卉
  • 依託單位:陝西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花瓣蜜腺的分化和花瓣的演化密切相關,花瓣蜜腺的系統研究對於揭示花瓣的起源有重要的價值。毛茛目 (Ranunculales) 是真雙子葉植物最基部的分支之一,其花瓣蜜腺具有豐富的多樣性,但目前尚缺乏系統而全面的研究。本項目擬以毛茛目23種植物為研究對象,採用形態解剖、發育、生物化學、系統發育、性狀重建等研究方法,進行(1)蜜腺在花瓣上的位置、大小、形狀及結構等特徵研究;(2)花瓣蜜腺形態發育特徵研究;(3)超微結構研究(如蜜腺發育過程中,蜜腺薄壁細胞、伴胞、篩管分子、表皮、分泌腺毛等細胞的動態變化,蜜腺維管組織結構與蜜汁濃度關係等);(4)性狀祖先狀態重建:基於分子系統學的最新研究結果、運用進化分析軟體,分析和探討花瓣蜜腺在毛茛目不同類群間的演化方式。通過闡明毛茛目花瓣蜜腺的發育解剖學特徵,揭示該目植物花瓣的演化規律,對進一步研究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的花瓣演化奠定基礎。

結題摘要

對毛茛目23種植物的花瓣蜜腺進行了形態、結構和發育研究,其中(1)蜜腺在花瓣上的位置及其形態觀察結果顯示,花瓣分化為四類:無蜜腺組織,蜜腺組織凸出,蜜腺組織位於穴狀結構內,蜜腺組織隱藏於特化的花瓣囊、距或鱗片內;蜜腺結構主要由分泌表皮、泌蜜組織和維管組織組成,部分類群僅具有分泌表皮;(2)花瓣上蜜腺結構發生較晚,即花瓣原基增大為卵形或倒卵形,或延遲發育後即將成熟時; (3)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花瓣表皮微形態顯示,花瓣不同區域的表皮細胞其大小形態均不相同,花瓣上表皮細胞類型的多少與花瓣的複雜程度相關(3-10種),花瓣上蜜腺的分泌表皮可以分為兩大類,細胞壁外凸(乳突狀)或細胞壁內陷(淺凹狀),與擴大表面積的功能相一致;(4)花瓣上蜜腺的超微結構顯示泌蜜組織的細胞較小,具有大的細胞核,細胞質濃厚,含有豐富的線粒體、內質網以及少量的質體,相鄰細胞間的胞間連絲髮達;分泌表皮的細胞外向壁上有明顯的微管道;(5)在系統樹上,各類群的花瓣蜜腺演化方式不同:i. 基部的罌粟科花瓣大、顏色鮮艷、但無蜜腺組織的分化, ii.木通科花瓣短小、綠色、倒匙形,花瓣上部(除短柄外)的表皮乳突狀、分化為具泌蜜功能的分泌表皮,部分花瓣上有氣孔;iii.小檗科中,花瓣形態分化多樣,花瓣大無分泌功能(如八角蓮和基部的南天竹),花瓣短小的紅毛七具分泌表皮(其花瓣上部細胞為乳突狀),或花瓣鮮艷同時基部分化出一對顯著的蜜腺突起(由分泌表皮、泌蜜組織及維管組織組成),或花瓣特化為短的距、分泌組織位於距的基部內側(由分泌表皮、泌蜜組織和維管束組成,如淫羊藿);iv.毛茛科的花瓣分化最為多樣,花瓣無分泌結構(蜀側金盞花),花瓣上部分表皮特化形成分泌表皮(如黃連),花瓣基部特化形成一淺穴狀結構、蜜腺位於淺穴內(如太白美花草、紫花升麻),花瓣特化形成短的高腳杯狀、蜜腺位於杯底內側(如縱肋人字果),花瓣小基部特化為短距(如天葵)或花瓣大顏色鮮艷特化為長距(秦嶺耬斗菜、飛燕草)、蜜腺位於花瓣距基部內側,花瓣基部蜜腺被一鱗片狀結構所覆蓋(茴茴蒜)。整理相關實驗數據,已發表論文3篇(SCI源期刊),正在整理論文2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