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花獼猴桃果實采後維生素C積累的調控機制研究

毛花獼猴桃果實采後維生素C積累的調控機制研究

《毛花獼猴桃果實采後維生素C積累的調控機制研究》是依託浙江工商大學,由鄭小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花獼猴桃果實采後維生素C積累的調控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鄭小林
  • 依託單位:浙江工商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維生素C對於人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水果是人類攝取維生素C的重要食物來源,但果實在采後貯藏中維生素C容易被降解而流失,保持維生素C含量是采後果實質量控制的重要目標。毛花獼猴桃采後果實具有保持維生素C高含量的特性,是研究采後果實維生素C積累模式的理想材料。本項目通過研究毛花獼猴桃果實維生素C合成與再生途徑關鍵酶GalLDH、GalUR和DHAR編碼基因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學分析,毛花獼猴桃采後果實維生素C的合成與再生代謝、特別是GalLDH、GalUR和DHAR活性及其編碼基因表達對果實維生素C積累的調控作用,以及成熟度、貯藏溫度、草酸處理等內外因子對采後果實維生素C積累的作用效應,解析毛花獼猴桃采後果實維生素C積累的特異性機制,為有效保持采後果實的維生素C含量,特別是為通過基因工程技術調控果實的維生素C代謝、進而提高采後果實的維生素C含量等提供理論基礎,因而具有較重要的理論和套用價值。

結題摘要

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AsA),對於人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水果是人類攝取AsA的重要食物來源,但采後果實的AsA容易被降解而流失,保持AsA含量是采後果實品質控制的重要目標。本項目主要研究了毛花獼猴桃‘華特’(ActiniDia eriantha ‘White’)果實AsA合成與再生關鍵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學分析,采後果實AsA積累模式及其合成、分解與再生代謝的變化,采後果實不同部位(果肉及中軸)、不同採收成熟度果實AsA積累及其合成與再生代謝的差異,以及不同貯藏溫度、草酸處理對采後果實AsA積累及其合成與再生代謝的影響。主要結果如下: 1、毛花獼猴桃‘華特’采後果實富含AsA及其流失量低的特性,主要緣由采後果實具有高AsA合成與再生代謝活性。其中,L-半乳糖途徑是果實AsA合成的主要途徑,D-半乳糖醛酸途徑是輔助途徑;GalDH是L-半乳糖合成途徑的限速酶,DHAR是果實AsA再生的關鍵酶。同時,GMP、GPP、GGP和GalDH在轉錄水平上調控采後果實AsA的L-半乳糖合成途徑;GalUR在轉錄水平上調控采後果實AsA的D-半乳糖醛酸途徑;AO基因是調控AsA氧化的關鍵基因;DHAR基因是調控AsA再生的關鍵基因。 2、毛花獼猴桃果實果肉和中軸的AsA水平存在差異,但果肉和中軸具有相似的AsA代謝協同調控機制。 3、采前噴施草酸提高獼猴桃果實采後AsA再生相關酶活性(APX、DHAR、GR和MDHAR的活性),從而有效提高了獼猴桃果實AsA含量,並降低果實采後AsA損失量。 4、與常溫相比,毛花獼猴桃果實在低溫貯藏下果肉和中軸AsA含量和AsA/DHA比值下降較緩,與果肉和中軸保持GalLDH、APX、DHAR、MDHAR和GR較高活性相關;特別是在低溫貯藏下,果實的AsA再生活性比AsA合成活性更強。 5、不同採收成熟度毛花獼猴桃果實采後的AsA含量存在差異,主要緣由果實AsA合成和再生代謝的差異。 上述研究成果為調控獼猴桃等果實采後AsA的含量,降低果實采後AsA損失量,為提高采後果實的營養品質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為通過基因工程技術等改良選育果實采後具有高AsA合成、再生代謝活性的新品種,特別是獼猴桃新品種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參考指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