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竿黃竹

毛竿黃竹

毛竿黃竹(學名: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為禾本目牡竹屬植物黃竹的變形。竿的節間被黃褐色貼生小刺毛。產於雲南西雙版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毛竿黃竹
  • 拉丁學名: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 pilosus
  • 二名法: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 禾本目Graminales
  • 禾本科Gramineae
  • 亞科:竹亞科 Bambusoideae
  • :簕竹超族 BAMBUSATAE牡竹族 DENDROCALAMEAE
  • :牡竹屬Dendrocalamus
  • 亞屬:牡竹亞屬 Subgen. Dendrocalamus
  • :黃竹 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
  • 分布區域:雲南西雙版納
  • 命名者及時間:Li,1988
  • :牡竹組 Sect. Dendrocalamus
形態特徵,產地分布,栽培技術,造林技術,幼竹期的管理,成林期的管理,病蟲害防治,主要價值,同種變種,

形態特徵

黃竹(原變形)
竿高8-15米(原記載為20-23米),直徑7-10厘米,梢端略彎曲,基部第一至第三節環列氣根;節間長34-42厘米,幼時被白粉;竿環平;籜環強隆起;節內長8毫米;主枝3枝,其餘枝條較細,在竿上部者可下垂。籜鞘早落性,厚紙質至革質,通常較其所在的節間為長(變型花竿黃竹和流蘇黃竹的可較短於節間),背面有白粉及易落的黑褐色小刺毛;籜耳長5毫米,寬1毫米其上生有長為0.5-1厘米的繸毛數條;籜舌高0.8-1厘米,腹面多毛茸,邊緣具粗鋸齒;籜片外翻,窄長形,長30-40厘米,寬約2.5厘米,占鞘口之1/2-1/3兩面均被棕色小硬毛,尤以腹面的基部處為多。末級小枝具3-6葉;葉鞘具縱肋;葉耳鐮形,其上具紫色縫毛數條;葉舌不明顯,高僅1毫米,腹面具毛,先端波狀淺裂;葉片披針形,質薄,長12.5-25厘米,寬1.2-2厘米,基部寬楔形至圓形,先端漸窄,最後扭轉並具粗糙的長尖頭,兩面均具柔毛,葉緣具向下的小鋸齒而粗糙,次脈4-7對,再次脈7-9條。花枝有大型呈圓錐花序狀的分枝,節間長2.5-5厘米,無毛,或上部常具白粉,節上密集叢生多枚假小穗,形成球形的簇團,其直徑為2.5-5厘米(原記載則是1.7-2.5厘米);小穗微扁,近於無毛而有光澤,長1-1.3厘米,寬2.5-3毫米,初為黃綠色,乾燥後為枯草色,質地較軟,含成熟小花2-5朵;穎2片,卵形,先端鈍圓或尖銳;外稃與穎相類似而較大,長8-9毫米,寬5-8毫米,質地薄;近於膜質,無毛,惟常在邊緣生纖毛,先端具1短芒刺狀小尖頭,其長約1毫米;內稃亦為膜質,長7-8毫米,寬1.4毫米,下部小花者背部具2脊,脊上生纖毛,脊間3脈,先端鈍或為凹頭,最上部的小花內稃圓卷而無2脊,或亦具2脊,則脊上無毛;雄蕊成熟後伸出花外,花絲細而長;花葯黃色至紫色,長4毫米,先端具短的小尖頭;子房卵形,較細長,上部生毛而下部無毛;花柱長5-6毫米,全體被微毛,柱頭1,紫色,羽毛狀。果實廣卵形,基部圓,長5-7.5毫米,一側具溝槽或微扁,先端具長喙,胚明顯。(我國標本尚未見有果實,此處所記述系譯自原記載)。
變型黃竹原變型的區別在於竿的節間被黃褐色貼生小刺毛

產地分布

雲南西雙版納
雲南西雙版納

栽培技術

造林技術

黃竹的造林技術一般採用母竹種植法造林。以下簡述造林的主要技術 。
造林地選擇:黃竹性喜溫暖濕潤的南方氣候,主要分部在海拔 600 米以下的林地。對年降雨量 1000 毫米以上,年平均溫度在 15—25~C 的地區最適宜生長。作為黃竹造林地的選擇,應具備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濕潤且排水良好的沙質地土壤 ,尤以富含有機質的厚土層 的沙質紅壤佳。對土壤粘性重、乾旱、貧瘠、地表過於潮濕的地段不宜作為黃竹的造林地 。
整地:採取塊狀全面整地方式。根據造林密度確定種植點,先清除樹冠雜草,再煉山除雜,然後挖規格 50×50X 40 厘米的穴,挖穴時將心土和表土分別置於穴 的兩側 ,在施 1.5 千 克的複合肥 與表土混合於穴底,最後回填表土高於穴面成饅頭狀。整地時間應儘量在 1 月份完成 ,以利於 複合肥 的腐熟。
造林季節:根據廣東省的氣候條件,黃竹的移植時間最好在 2 月中旬至 4月上旬。一般在稈基筍目即將萌動至開始發芽前造林,栽植時間不宜過早或過遲。過早,氣溫低,竹蔸上芽眼長時間不能萌發出土而腐爛。過遲,芽眼竹根已開始萌發,竹葉也已長出,易損傷筍芽竹根和嫩葉 ,影響成活 。氣溫 高時,竹子蒸發作用強 ,易失水分 ,對成活也不利。最後選擇在陰天或雨後進行栽植。
造林密度:黃竹屬於中大型竹種,造林密度一般為每公頃 825 株,株行距以 3×4 米 為宜 。
母竹的選擇與挖掘:選擇竹齡為、1-2 年生,長勢健壯、分枝低、枝葉濃密、竹節正常 、無病 蟲害的竹株 作為母竹 。以竹蔸上有 3-5 個行大充實飽滿芽眼為佳。對竹桿過粗或過細的竹株,和竹齡過大竹葉稀少的竹株,都不宜作為母竹。挖取母竹時,在距母竹約20cm處挖開土壤,找到竹蔸,去除周 圍土壤 ,再用利刀把母竹與其他竹蔸切斷 。注意在挖蔸和切斷時 ,要避免損失竹蔸和 筍芽。挖起母竹後 ,立即切去基桿 1 米左右以上部分 ,以減少水分蒸發 。切口成馬耳形 ,切口斜 向與竹蔸彎曲方向一致。並注意最上一節留長一些,以利母竹在栽植後能截留降雨,保持水分平衡 。母竹應隨挖隨栽 ,避免長距離運輸和長 時間放置,放置時間越短存活率越高 。挖取的母竹若不 能及時栽植,應放在陰涼處或假栽植 ,並澆水保持竹蔸濕潤 。若運輸 的時間和距離過長,還套用濕草和泥包紮竹頭,防止芽眼和根系乾燥。
母竹栽植:先在挖好的穴中重新挖開,深約 25cm,小心將母竹放入穴中 ,主桿與地面成 45-60 度角,馬耳形切口向上,以便接存雨水。然後分層填滿表土,並從外向內壓緊土壤,使竹蔸根系與土壤緊密接觸,最後再蓋上一層鬆土。若植後連續晴天過久,應在母竹頂端截節中注滿清水 ,以提 高成活率 。

幼竹期的管理

除草鬆土:黃竹在鬱閉前,於每年的6 月和 10 月各除草一次。6月林地上的雜草幼嫩,除後容易腐爛。10月則是雜草生長旺季,若不及時除草 ,將消耗林地大量的水分和養分 ,對黃竹的筍竹生長不利 。
施肥:在黃竹幼林期 ,每年應施肥2次以上 。第一次在夏季 ,在進行除草鬆土後,每公頃施速效性的尿素 600 千克,以保證黃竹出筍時的快速 生長;第二次在冬季 ,每公頃施家欄肥30噸左右,或施複合肥每公頃 1500 千克。此時施肥既能增加土壤肥力,又能保持土溫對黃竹提高抗霜凍的能力。
施肥方法:速效肥可均勻撒在林地上,而冬季肥可採用溝施 ,溝深 25cm左右 ,施後蓋土 。
保護:新造竹林要嚴禁放牧,以防止對筍、竹的破壞,要加強病蟲害管理 ,及時 防治 。

成林期的管理

施肥:施肥是黃竹提高產量 的關鍵,以量少次多適時為原則 。成林黃竹每年應施肥 3 次以上。第一次在 4 月下旬,稱筍前肥,每公頃開溝埋施腐熟肥 6 噸與泥土混合;第二次在 6、7一月份,稱筍期肥,每公頃撒施尿素 600 千克,以促進筍竹生長;第三次施肥在 l2 月或來年 1月份 ,結合冬季砍竹後 ,及 時清理林地 ,再每公頃開溝施複合肥 3 噸,冬季施肥可起到養竹 、增加土溫和土壤有機質 ,催發筍芽 的作用。
合理採伐:採伐黃竹套用齡級擇伐的方式,即只採伐達到年齡的竹子。1-3齡竹為壯年竹。生長旺盛,萌生竹筍多,正處在生長發育期,應避免採伐,故以採伐 4 年以上的竹子。採伐季節應選擇在冬季的11、12 月份,以避免損傷 當年生的幼竹 。採伐方法要正確 ,採伐時應齊、地面砍伐,以降低伐樁,提高竹材利用率。方便竹林的經營管理。

病蟲害防治

黃竹在其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從出筍、成竹到成林都會受到病蟲害的危害 。最常見 的病蟲害有竹叢枝病 、竹斑病、竹蛾 、朱螟 、竹蝗和竹蚜蟲等 。對這些病蟲害應採取“預防為主 ,積極消滅”的方針,實行綜合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病蟲害防治成本。

主要價值

黃竹俗稱篁竹是青皮竹的一個變種。它具有竹蔑堅韌、拉力強、伸縮小和成林快、產量高、效益好的特點,可用於編纜、打索,搭棚 、圍篙、造紙和編織工藝品及 日常用品等,是集用材、觀賞、防風、固堤於一身的首選竹種。

同種變種

1.花竿黃竹(變型)
本變型與黃竹原變型的區別在於竿節間具黃色縱條紋,又籜鞘有時短於其節間,籜舌先端呈流蘇狀。產雲南西雙版納。
2.流蘇黃竹(變型)
本變型與黃竹原變型的區別在於籜鞘短於其節間,籜舌先端深裂作流蘇狀,其上的繸毛長5-10毫米。產雲南西雙版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