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打猴鼓舞

毛南族打猴鼓舞

"猴鼓舞"是貴州毛南族一種用於喪葬活動、由巫師表演的傳統舞蹈,流傳在平塘縣部分鄉村。"猴鼓舞"分為男子獨舞雙人舞兩種,內容分為"猴王出世"、"猴子敲椿"、"猴火引路"三段,表現了毛南族起源、團結勇敢。不忘祖先遺願等。現在,猴鼓舞已成為人們最喜愛的自娛性舞蹈

2008年6月,貴州平塘縣申報的打猴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毛南族打猴鼓舞
  • 批准時間:2008年06月0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型: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貴州省平塘縣
  • 遺產編號:Ⅲ-63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是我國不足10萬人口的少小民族——毛南族的民間舞蹈之一,發源於貴州省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甲壩村甲翁組,是毛南族民眾在喪事習俗中,由巫師表演的民間舞蹈。反映巫術禮儀、喪葬驅魔、避邪求吉、敬奉精靈的內容,傳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後來,毛南族為了紀念死去的親人,就用獸皮做成手鼓,把關於三兄弟的傳說演變成民族舞蹈的形式來紀念對親人的深厚感情,流傳到後來就成為毛南族的文化經典—“猴鼓舞”。毛南族對去世的老人出葬時除要用銅鼓來祭祀死去的親人外,還必須用“猴鼓舞”來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因其節奏歡快、動作滑稽,故而逐步演變到毛南族的一些歡慶節日中,成為毛南族的傳統舞蹈。

藝術特色

毛南族民間舞蹈主要流傳在卡浦毛南族鄉、者密鎮六硐、河中一帶。代表性節目有《打猴鼓》、《攔門歌舞》、《火把節》、《地牯牛》等。《打猴鼓》舞主要用在喪葬禮儀中搞鬧場的一種舞蹈,共分《猴王出世》、《猴子敲樁》、《猴子引路》三段,一人擊銅鼓,一人擊皮鼓,三人表演。表演時間根據表演者的情緒,可長可短。《攔門歌》則是迎親時,由男方家組織迎接老外婆進屋時的一種禮儀表演,用歌伴唱,用棕扇拍打老外婆周身以示除塵,用爛斗笠戴於頭上以示遮涼,動作即興發揮,詼諧活潑。“火把節”則是毛南族人民在除夕夜用火把照明,敲鑼打鼓、吹牛角大號、嗩吶,成群結隊上山“對罵”、“捉俘虜”。整個活動即興表演,有一人跳唱表演,也有二人或多有跳,非常熱鬧。

傳承意義

毛南族《打猴鼓舞》是中國毛南族獨特的民間舞蹈之一。發源於貴州省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甲壩村甲翁組,是毛南族人在喪事習俗中,由巫師表演的民間舞蹈。舞蹈將巫術祭祀動作與宗教法事動作融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特徵,具有傑出的民間傳統表現文化空間。
舞蹈動作粗獷豪邁、機靈樸素、古樸剛勁,體現了可貴的民族精神及毛南族人渴望美好生活的願望,反映了毛南族的民風民俗和圖騰意識,是研究毛南族民族文化、民族習俗的活化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