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卡舞(毛利戰舞)

哈卡舞

毛利戰舞一般指本詞條

哈咔舞(Haka)在紐西蘭泛指毛利人的傳統舞蹈形式。於各太平洋地區中,諸如東加、大溪地島、薩摩亞等國都有略異的哈卡舞。源於夏威夷玻里尼西亞。哈咔舞是動作、拍打配以叫嚷和哼聲的團體舞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卡舞
  • 目的:消遣、對來賓的熱情歡迎
  • 代表全黑隊
  • 地點:紐西蘭
紐西蘭毛利人舞蹈--哈咔舞,簡介,種類,同源術語,毛利人,紐西蘭橄欖球隊表演的舞蹈--哈咔舞,新聞事件,

紐西蘭毛利人舞蹈--哈咔舞

簡介

哈咔舞表演的目的,包括消遣、對來賓的熱情歡迎、對特殊成就或場合的承認、部落之間相聚的儀式;現時最廣為人知的,是紐西蘭橄欖球隊全黑隊(All Blacks)在比賽前表演的哈咔舞“Ka Mate!”。還有更神的是在二戰一個登入作戰的戰役時,一支紐西蘭的部隊因為第一輪攻擊過於倉促,沒有跳舞,在第二輪攻擊的時候重新跳了起來,結果一舉攻下了山地,之後一路順風順水,直接開到了羅馬。哈咔舞的詞和動作隨著時代不斷的創新,如今現代的創作反映的是當代和政治問題。
哈卡舞
社會上最常見的哈咔舞由男人表演,或在男人後面加上女人助音。傳統而言,女性因精於反白眼(毛利人稱pukana)之技,在哈咔舞主團旁邊被賦予主要位置。多數手持武器,保護側翼;她們的存在也是提升其他表演者的氣勢。也有小部份哈咔舞是主要由女性表演的,如著名哈咔舞“Ka Panapana”;更有簡單的哈卡是為小孩而設。源起
太平洋地區的祖先從夏威夷玻里尼西亞帶到各個地區。

種類

按照毛利人的分類,哈咔舞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Whakatu waewae Tutu ngarahu Ngeri-不用武器,用作心理上激發戰士 Peruperu-戰爭式哈咔,在開戰之前所演示,祈求戰爭之神庇護,顯示己方之力量和無畏,恫嚇敵方;兩方相遇,還可以對哈卡。Haka taparahi-儀式性哈咔,不用武器,現時最流行的哈咔形式 Manawa wera haka-一般與葬禮或有關死亡的場合有關,不用武器,沒有默認動作

同源術語

毛利語裡的哈咔,在許多中太平洋地區語言中有同源的術語:
東加語haka-“歌唱中做手部動作” 薩摩亞語saʻa;托克勞語haka;那勞東加語ʻaka;夏威夷語haʻa;馬克薩斯語haka-“舞蹈” 孟加利瓦語ʻaka-“以傳統方式舞蹈;舞蹈配以唱頌,一般帶類似作戰性質” 在一些語言中,其意思有分歧,比如提可比亞語中saka指“在傳統儀規系統中進行儀式”。以原代語解譯原始玻里尼西亞語系是*saka,最早衍生自原始大洋語系*saŋka(g)。書籍
哈咔-一個現存的傳統(Haka – A Living Tradition),維那.加典那(Wira Gardiner)著

毛利人

在毛利傳說中,太陽神Ra有兩位妻子,分別是夏季Hine-raumati和冬季Hine-takurua。舞蹈的始源,歸功於夏季為太陽神生下的兒子旦那羅(Tanerore)。旦那羅為母親表演,從而產生了今天的哈咔舞。
哈卡舞
毛利人哈咔舞的形態之一,以抖動的手表示夏季熱天所見的抖動的閃光;另外在舞蹈完結之時,舞者為把舌頭伸長,意思是扮演敵人被殺後,頭顱被掛在長竿上的模樣。
哈咔舞是紐西蘭毛利人標誌性的文化項目

紐西蘭橄欖球隊表演的舞蹈--哈咔舞

HAKA原本是古代毛利族在與敵作戰前表演的舞蹈,目的在於威懾對手,擾亂軍心,並為自己的團隊鼓舞士氣。現在已經被紐西蘭運動隊廣泛地運用到了運動場上。
紐西蘭橄欖球隊的表演的HAKA最為著名。由於他們每次比賽的時候都一襲黑衣亮相,所以又被稱為All Blacks。橄欖球隊員各個身材魁梧,表演起來很有氣勢,相當爺們。愛迪達也看中了這個形象,對紐西蘭隊進行了包裝。在下每次看錶演的時候都有一種盪氣迴腸,熱血沸騰的感覺。
2005年之前的HAKA版本名叫“Ka Mate”。2005年8月28日對HAKA愛好者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天。在傳統的橄欖球三國賽紐西蘭對南非的比賽中,紐西蘭隊表演了新版HAKA:“Kapa O Pango”。
新舊版本之間有兩處比較顯著的區別:在新版在台詞中提到了紐西蘭的國草銀蕨;而且在新版的最後部分,隊員們做了一個割喉的手勢。這個手勢引起了一些爭議。賽後,紐西蘭橄欖球協會開始商討這個動作的必要性。在2006年終於給出最終結論:這個動作在毛利族是“運動和能量”的意思,所以沒有任何問題。
翻譯一段新版HAKA的台詞:
Kapa o Pango kia whakawhenua au i ahau!-- All Blacks,讓我們與這片土地合而為一!
Hī aue, hī!
Ko Aotearoa e ngunguru nei!--這是我的家園!
Au, au, aue hā!--這是我的時刻!
Ko Kapa O Pango e ngunguru nei!--All Blacks,該挺身而出了!
Au, au, aue hā!--這是我的時刻!
I āhahā!
Ka tū te ihiihi--我們的實力
Ka tū te wanawana--勝利就在前方
Ki runga ki te rangi e tū iho nei, tū iho nei, hī!--我們將得到尊嚴!
Ponga rā!--銀蕨!
Kapa o Pango, aue hī! --All Blacks!
Ponga rā! --銀蕨!
Kapa o Pango, aue hī! --All Blacks!
領舞者是他們的隊長烏馬加(Umaga)。他是薩摩亞後裔,在國家隊比賽中屢立戰功。2003年對威爾斯的比賽中,他現場緊急救治了威爾斯隊被撞昏的隊長查維茲,幫其脫離生命危險,因而得到了多項大獎。這也是體育運動的魅力所在:更高更快更強之餘,還有友誼與關愛。

新聞事件

熟悉紐西蘭的人都知道,威武的毛利戰舞“哈咔舞”(HAKA)是紐西蘭球隊面對國際對手時的“保留曲目”。在2010年新加坡青奧會三對三籃球賽場上,這一傳統依舊在延續。跳舞的人數雖然不多,但是氣勢依舊“嚇人”。
哈咔舞最初是毛利部族戰爭開始前所跳,動作威猛,包含瞪眼,吐舌,拍打肢體等動作,目的是為了展示戰士的強健體魄。伴隨口中毛利戰詞,大聲呼喝,猛力表現自身威猛,哈咔舞多用在決戰前鼓舞士氣、威懾敵人,所以哈咔舞也成為紐西蘭體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哈卡舞哈卡舞
壯聲威的哈咔舞需要集體表演,人數越多,聲勢越大,對於對手的威懾力也就越大。在三對三籃球的賽場上,紐西蘭隊中算上替補一共只有四個人,不過他們的戰舞也著實把對手印度隊震了一把。四名隊員分工明確,一名球員在旁領“吼”口號,另外三人該瞪眼時瞪眼,該拍胸脯時拍胸脯,動作整齊劃一,口號鏗鏘有力。一通拍打吆喝下來,不但點燃了現場觀眾的情緒,也完全蓋住了對手的氣場。剛才還在和紐西蘭隊員一起投籃熱身的印度隊員好像突然蔫了一樣,一臉無辜地站在場邊看著對手享受滿場的掌聲和喝彩。
比賽開始之後,印度隊似乎真的受到哈咔舞的震懾,外圍投籃屢試不中,突破上籃也頻遭封蓋,完全沒能發揮出快速靈活的特點,被紐西蘭隊打了一個8:0的開局。
在依靠罰球取得兩分之後,印度隊逐漸從哈卡舞的震懾中恢復過來,多次成功搶斷對手,並不斷縮小分差。不過由於開場落後太多,始終難以翻身。
紐西蘭隊在他們毛利戰舞的幫助下,最終17:12擊敗對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