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研究:詩意論與詩言意義論

比較研究:詩意論與詩言意義論

《比較研究:詩意論與詩言意義論》是對中國古代詩意論和西方現代文學意義論的比較研究。受惠於語言學轉向,西方現代的文學意義論成果極為豐厚,從結構主義、現象學、分析哲學的文學理論直到文化研究,核心都是文學的意義機制或文學語言的意義問題。我們的失語,在很大的意義上是因為對這種意義論的現代知識方式不理解。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轉向古代,卻可以欣喜地看到,雖然知識的進路和傳統各不相同,但羅蘭·巴特《S/Z》式的意義分析向來就是中國古代各類詩話、詞話的當然領地,甚至從《論語》開始,中國關於詩意的分析品鑑就已經拉開帷幕,斷斷續續地積聚蔓延了兩千多年。

基本介紹

  • 書名:比較研究:詩意論與詩言意義論
  • 作者:吳興明 等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1227947
  • 外文名:A Comparative Study Chinese Theory of Poetic Meaning and Western Theory of Literary Meaning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401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比較研究:詩意論與詩言意義論》具備較高的學術水準,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結項時被評定為優秀科研成果。通過對中西方文藝理論代表性著作進行文本細讀的方式,對中國傳統詩意論與當代西方詩言意義論展開系統翔實的比較研究,從一個特殊角度縱深顯示中西文化不同的意義建構方式,顯明中西文化在把握存在意義之方式的異同。

作者簡介

吳興明,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中外文論學會副秘書長。長期研究文學理論、消費社會和政治哲學,近年轉向設計與當代社會研究。出版專著《謀智、知智、聖智——謀略與中國觀念文化形態》(上海三聯書店1993)、《中國傳統文論的知識譜系》(巴蜀書社2001)等,在《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70餘篇。

圖書目錄

引言
上篇以詩意論為重心的比較研究
第一章中西比較為何要研究意義論
第一節中西比較的悖謬
第二節於連的突破:“迂迴”與“對視”
第三節“迂迴”作為對中國示意方式的探索
第二章以“意”論詩:中西意義論論域的草描與中國詩意論的開端
第一節以“意”論詩
第二節“意”與意義
第三節意義論諸維度
第四節詩意論的發生:中國傳統詩意論的語用轉換
第三章詩意的獨特性:從“不盡之意”到境象論
第一節詩意論的視角奠基
第二節“不盡之意”
第三節境象論
中篇以詩言意義論為重心的比較研究
第四章言路比較一: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與中國詩意論
第一節研究思路:以西方為重心的比較研究
第二節索緒爾的奠基和意義論的轉向
第三節形式主義的“形式”標籤、陌生化與文學的意義問題
第四節布拉格學派與文學語言的自指性
第五節橫縱合軸和隱喻、轉喻
第六節第二涵義系統和意義的多元性
第七節文學敘事學和意義結構
第八節視角差異:意義領受的視角與研究的視角
第九節意義論視角指向的恆定、漂移與知識演進
第五章言路比較二:新批評與中國詩意論
第一節文學作品:新批評文學意義論的邏輯起點
第二節新批評文學意義論的獨特內涵
第三節語義雜多:新批評文學意義論的理論核心
第四節語義層面的比較:“情感功能”、“語義結構”與“詩言情”、“意象”、“境界”等等
第五節文本意義論與作為寫作術的文本形式論
第六章言路比較三:現象學、接受美學與中國詩意論
第一節胡塞爾:意識現象學的意義論
第二節海德格爾存在現象學的意義論
第三節闡釋學和接受理論的文學意義論
第四節向內還原的兩條路向:晚期海德格爾與老莊的意義論
第五節現象學意義論與中國詩學的品鑑論傳統
第六節解釋學、接受理論與中國詩學理解論的差異
下篇詩意論比較的延伸研究
第七章“心”的分析:中西意義論的分類學背景與傳統詩意論的知識質態
第一節“心”的知識品質
第二節中國詩意論的意義質態
第八章“興”作為一種言語行為:“興”的意向結構及效力演變的語用學分析
第一節語用、語構:“興”作為一種活動
第二節原始的“興”:行為構成與含義意向的扭曲
第三節語用轉型:從“諷諫”到“興趣”
附錄海德格爾將我們引向何方?海德格爾熱與國內文藝
研究後現代轉向的思想進路
第一節歷史契機:從主體論到存在論的轉向
第二節再度發生的持續轉變:從生存價值論到現代性批判
第三節回返源始之域:海德格爾克服現代性危機的思想進路
第四節跟隨的錯位:對海德格爾中國運用的幾點反思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