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萵苣(Lactuca serriola L.),是菊科萵苣屬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葉中下部莖葉倒披針或長橢圓形,倒向羽狀或羽狀淺裂、半裂或深裂;花冠毛白色,微鋸齒狀;瘦果倒披針形,壓扁,淺褐色,頂端急尖成細絲狀的喙;花果期6-8月; 因其塊莖形似蘿蔔而小,故名野萵苣。
野萵苣分布於中國新疆(塔城、沙灣、瑪納斯、阜康、尼勒克、新源、昭蘇、鄯善、吐魯番)。歐洲、俄羅斯(歐洲部分、西伯利亞)、高加索、伊朗、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北部及蒙古也有分布。 野萵苣多生於河邊的黏土或砂質土壤上。
《全國中草藥彙編》記載,野萵苣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祛擦。性味功效苦,寒,清熱解毒,消腫散擦。主治蛇咬傷,感冒咳嗽,胃痛,急性乳腺炎和指頭炎等。 因野萵苣全株有毒,混雜於蔬菜中極易引起人畜中毒。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主要毒性,物種危害,防疫方法,
植物學史
因其塊莖形似蘿蔔而小,故名野萵苣。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莖單生,直立,無毛或有時有白色莖刺,上部圓錐狀花序分枝或自基部分枝。中下部莖葉倒披針或長橢圓形,長3-7.5厘米,寬1-4.5厘米,倒向羽狀或羽狀淺裂、半裂或深裂,有時莖葉不裂,寬線形,無柄,基部箭頭狀抱莖,頂裂片與側裂大等大,三角狀卵形或菱形,或側裂片集中在葉的下部或基部而頂裂片較長,寬線形,側裂片3-6對,鐮刀形、三角狀鐮刀形或卵狀鐮刀形,最下部莖葉及接圓錐花序下部的葉與中下部莖葉同形或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全部葉或裂片邊緣有細齒或刺齒或細刺或全緣,下面沿中脈有刺毛,刺毛黃色。
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圓錐狀花序。總苞果期卵球形,長1.2厘米,寬約6毫米;總苞片約5層,外層及最外層小,長1-2毫米,寬1毫米或不足1毫米,中內層披針形,長7-12毫米,寬至2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急尖,外面無毛。舌狀小花15-25枚,黃色。瘦果倒披針形,長3.5毫米,寬1.3毫米,壓扁,淺褐色,上部有稀疏的上指的短糙毛,每面有8-10條高起的細肋,頂端急尖成細絲狀的喙,喙長5毫米。冠毛白色,微鋸齒狀,長6毫米。花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自然生長在海拔502-1680米的荒地、路旁、河灘礫石地、山坡石縫中及草地。適生在各種土壤中,常見於廢棄地、放牧草場、農田、果園、馬路旁、鐵路旁、人行小路等砂質粘土、沙壤土、淡黑鈣土等地塊。具有高度的危害性,通過搶占其他植物的水分、養料、陽光等作為生長基礎,適應力強,該植物不僅喜歡乾燥的環境,在潮濕的耕地上也能生長。野萵苣多生於河邊的黏土或砂質土壤上。
分布範圍
繁殖方法
野萵苣是由種子進行傳播,成熟的種子會借風力、水力等會進行大範圍擴散。也可通過農產品運輸、動物皮毛攜帶等途徑傳播。
主要價值
《全國中草藥彙編》記載,野萵苣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祛擦。性味功效苦,寒,清熱解毒,消腫散擦。主治蛇咬傷,感冒咳嗽,胃痛,急性乳腺炎和指頭炎等。
主要毒性
因野萵苣全株有毒,混雜於蔬菜中極易引起人畜中毒。
物種危害
繁殖能力強:野萵苣繁殖力很強。由於花數多,花期長,傳粉率高,單株最高可產50000粒種子,壽命可達3年以上,極大地提高了延續後代的機率。
毒性植物:野萵苣全株有毒,人畜誤食可能中毒,需杜絕蔓延。該植物含有麻醉劑的成分,特別是開花的時候,植物的乳汁中含有一種叫山萵苣膏的物質,有弱鴉片鹼的作用,但不會引起消化紊亂和成癮。普通劑量易引起嗜睡而過多則引起焦慮不安,如果太過量則會導致心臟麻痹而死亡。
入侵性強:野萵苣是一種對水果、穀類、豆類作物和紫花苜蓿等作物危害十分嚴重的入侵植物,一旦侵入到農業生態系統中,可危害牧場、果園以及耕地上的栽培植物,搶食農作物養分,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對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防疫方法
開展普查,及時剷除:根據野萵苣的生長特性,制定普查工作方案,以廢棄地、放牧草場、農田、果園、馬路旁、鐵路旁、人行小路等砂質粘土、沙壤土、淡黑鈣土等地塊為重點,進一步做好普查和剷除工作。
最佳防治時期:野萵苣在其植株生長幼苗期,生長速度緩慢,6月底到7月正處於野萵苣的開花期,如果不加以防治,花期一過,其種子藉助風力、水力將會大肆傳播,因此在苗期進行人工拔除或噴灑除草劑最為有效。
化學防治:對野萵苣發生面積廣且密度大的地塊,可採用化學防治的措施。在其開花前期,針對非作地塊可用4500毫升/公頃的二氯笨樣基乙酸,加1200毫升/公頃的百草枯水劑,兌水450毫升/公頃進行噴霧器均為噴灑,4-5小時後野萵苣的葉面開始變色枯萎。
建立監測體系:剷除野萵苣是一項長期任務,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建立相關監測體系,積極探索有效的綜合防治途徑,做好長期監控,連續監控,並根據野萵苣的發生趨勢,加強該植物的發生蔓延的預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