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懷海(1893-1933),男,江西省貴溪縣人,中共黨員,時任毛村鄉蘇主席,1933年11月在冷水坑被國民黨殺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段懷海
- 出生日期:1893年
- 逝世日期:1933年11月
- 出生地:江西省貴溪縣
段懷海(1893-1933),男,江西省貴溪縣人,中共黨員,時任毛村鄉蘇主席,1933年11月在冷水坑被國民黨殺害。
段懷海(1893-1933),男,江西省貴溪縣人,中共黨員,時任毛村鄉蘇主席,1933年11月在冷水坑被國民黨殺害。...
深圳市懷海信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深圳市懷海信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於2017年09月21日成立。法定代表人潘利玲,公司經營範圍包括:一般經營項目是:信息諮詢(不含限制項目);文化活動策劃;體育賽事活動策劃;企業形象策劃;展覽展示;市場調研;翻譯服務;禮儀服務;企業管理諮詢;市場行銷策劃等。
湖南懷海投資有限公司是香港懷海集團在大陸的全資子公司·公司雲集海內外地眾多業內精英和專業管理人員,藉助海內外資金及國內強大政企資源優勢,回響中國政府中西部大開發及東協、南亞自由貿易區的政府號召,致力於中國中西部的投資及建設,傾力為中西部與沿海、西部與國際等多方搭建資源共享,和諧發展。多方共贏的平台。公...
懷海義莊 懷海義莊位於新區鴻山鎮七房橋村,是如今江南地區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傳統民間慈善機構之一,占地面積約450平方米。“懷海義莊”起先是七房橋村族內長輩聚會的地方,後來改為義莊。乾隆在1739年下令嘉獎義莊,並頒布法令禁止轉讓宗族財產,義莊才得到保護與發展。其宗旨是“救災周急、恤孤矜寡”。族內凡孤寡...
再如《己亥雜詩》中第八七首,“故人懷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勛。我有陰符三百字,蠟丸難寄惜雄文。”表達詩人對禁菸鬥爭的關注,對國家命運的關注。文學 他的許多詩既是抒情,又是議論,但不涉事實,議論亦不具體,而只是把現實的普遍現象,提到社會歷史的高度,提出問題,抒發感慨,表示態度和願望。他以政論...
懷海說: “子已後莫承嗣馬大師去否?”運云:“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大用。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海云:“見與師齊減師半德,子甚有超師之作。”希運見地高拔時輩,頗受百丈懷海的賞識。《景德傳燈錄》載有師徒二人初次見面的一段話:問曰:“從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
百丈懷海 百丈懷海禪師是洪州宗風開創者馬祖道一大師的法嗣,唐代禪宗高僧,是中國禪宗史上的重要人物,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原籍太原,遠祖因西晉懷帝永嘉戰亂,移居到福州,俗姓王。唐中葉時由於舊教規和戒律與禪宗發展存在尖銳矛盾,百丈懷海為求禪宗發展大膽進行教規改革,設立了百丈清規,這對禪宗發展具有不可...
懷海是唐代著名禪師馬祖道一的嫡傳弟子。馬祖道一有三個有名的大弟子,號稱“洪州(馬祖道一)門下三大士”,即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南泉普願。懷海大師到奉新百丈寺做主持之後,使百丈寺名聲大振,當時有三寺五廟四十八庵之說。懷海大師在百丈寺做主持期間,有一個騎牛覓牛的典故,後成為佛界與哲學的至理名言...
《禪門規式》又稱《古清規》。“清規”是指禪宗寺院組織章程及寺眾日常生活的規則,亦即禪宗叢林關於大眾行、住、坐、臥等威儀所訂定的僧制,為眾僧所必須遵守的儀規,類似現代的“共住規約”,是為僧眾日常修行的規範,以及僧團組織、行事的依循。因此,“清規”是健全僧團的圭臬。簡介 中國禪宗自百丈懷海...
《放出溈山水牯牛》是唐代僧人懷海禪師所提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以牛的行住坐臥,無人約束,比喻打破一切束縛,通脫無礙,自由自在,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追求與嚮往之情。作品原文 放出溈山水牯牛①,無人堅執鼻繩頭②。綠楊芳草春風岸,高臥橫眠得自由。注釋譯文 ①溈山:亦名大溈山,溈水的發源地,...
然而,我們是否維護正義,摧毀教內的不良作風,我們是否注意到腳下走過的每段路程,對佛教命運有影響。每當憶起百丈懷海禪師,心中充滿著愧疚、不安。作為世紀之交的青年僧人,我由衷地盼望:對當今佛教內部的一些問題要深思!深思!農禪復興 百丈清規,是禪宗叢林文化的縮影,如今一些寺院都把做經懺、焰口、水陸法會等...
洪州為江西南昌縣之通稱,其地有馬祖道一所住之開元寺、石門山寶峰寺、百丈懷海所住之百丈山大智壽聖寺,及黃龍慧南、晦機所住之黃龍山崇恩寺等名剎。洪州禪簡介概述 馬祖一向住洪州,大揚禪風,故其門派稱洪州宗。又稱洪州道一、江西道一。俗姓馬,法號道一,12歲出家,26歲至湖南衡岳,從懷讓禪師習禪。主...
靈佑禪師(771——853),唐代高僧,俗姓趙,福州長溪(在今福建霞浦)人,禪宗溈仰宗初祖。年十五歲從建善寺法常律師出家,於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究大小乘教。後到江西參百丈懷海。有一次,懷海讓他撥爐灰,看有火沒有,他撥後說沒有,懷海往深處撥,找到火星,責備他說沒有,於是大悟。唐憲宗元和末年,至...
二十三歲至江西參謁百丈懷海禪師,為上首弟子,於此頓悟諸佛本懷,遂承百丈之法。憲宗元和末年,棲止潭州大溈山,山民感德,群集共營梵宇,由李景讓之奏請,敕號‘同慶寺’。其後(一說大中初年)相國裴休亦來咨問玄旨,聲譽更隆,禪侶輻輳,海眾雲集。會昌法難之際,師隱於市井之間,至大中元年(847)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