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裝起義

被壓迫階級或被壓迫民族為反抗反動統治階級或外國侵略者的剝削與壓迫而爆發的武裝鬥爭。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的產物,是被壓迫者採用的最尖銳最激烈的鬥爭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裝起義
  • 外文名:armed uprising
  • 所屬學科:軍事
  • 適用範圍:戰略
通常是武裝革命的發動和開始,旨在推翻反動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改變現存的統治關係。在古代,奴隸和農民是起義的主要力量,如古羅馬時期的斯巴達克起義,中國的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起義等。在近現代,既有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出現的武裝起義,如1789~1794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武裝起義,中國1911年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義等;也有無產階級革命過程中發生的武裝起義,如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1917年俄國彼得格勒起義,1927年中國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它們分別成為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和重要的鬥爭形式。在革命階級領導的特別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武裝起義理論方面,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武裝起義的地位、規律和規則。如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武裝起義是無產階級實現革命目標的主要手段;武裝起義的時機要根據革命條件是否成熟而定;在民主革命中,無產階級要保持聯合鬥爭中的獨立性,要建立自己的武裝組織並聯合農民一起行動,才能取得武裝起義的徹底勝利;武裝起義是一種藝術,應遵循充分準備、集中優勢力量對付敵人、起義開始後要堅決地進攻等。V.I.列寧結合俄國革命的實際情況,進一步闡明了武裝起義的規律和規則,為俄國無產階級成功舉行武裝起義奠定了理論基礎。如武裝起義是受特殊規律支配的政治鬥爭形式;革命形勢是武裝起義的前提;沒有一定的民眾和軍隊參加,起義就是冒險;無產階級政黨要成為起義的領導者等。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