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太和門”——開創於明代宣德(公元1426年——1436年)元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當太和門
- 開創於: 明代宣德
- 第一代祖師:鄧坤倫
- 地點:湖北
太和門歷史,門規:師承單傳,太和門四大功種,
太和門歷史
據民國17年(公元1928年)國民政府直屬國立南京中央國術館編輯審查處所選定的相關教科書(諸如《金剛鐵板功》、《武備神方》等)中介紹:
大明宣德元年之初,有北方遊俠鄧坤倫(1400——1499)者,居於武當山真慶宮暫住期間,偶遇明宣宗朱瞻基;宣德皇帝見鄧坤倫氣度不凡且大有世外高人之貌相,逐與其交談起養生延年話題。
經過一番交談之後,明宣宗被鄧坤倫所言而深深打動,於是他便建議鄧坤倫在此道教發源地即湖北均州武當山定居下來以求悉心練就養生延年功法並製作相關本草丸藥。明宣宗在離開武當山之前還下旨賞賜山中的一座宮殿給鄧坤倫並御賜“太和宮”之名。
自此,北方遊俠鄧坤倫便在中國道教名山——湖北均州武當山定居下來並在此後的數十年中將其具備的祖傳武藝精華歸類於自創門派即名為“武當太和門”,且將該門派的創立年限定在大明宣德元年而自命為“武當太和門”祖師。
公元1971年初,范克平尚在就讀國中之時,因一個偶然的原因結識了舊時國民政府直屬國立南京中央國術館一等教習(正教授)兼國立南京中央大學特邀國術教授羅玉(1903——?)老師並向其學練傳統武術(諸如十二路潭腿、昆吾劍、武松血濺刀等拳術兵器)。
期間,曾親眼目睹並借閱過一套古籍寫本——《圖說功家秘法寶藏全本》。
據羅玉老師介紹,此本乃清代盛名於南北方十七省之獨行大俠,“武當太和門”第十代惟一傳藝先生鄧鐘山(1798——?)於光緒元年起花費五年時間親筆寫就的“武當太和門”全盤武藝之精選孤本。
武當太和門自大明宣德元年創建伊時直至如今即已到第十二代——均為世襲單傳即每代僅有一人可得全盤武藝精華(而其他弟子僅限於得到該門派中有限的若干套功法之零散架子)。
“太和門”第十二代惟一傳藝先生為余之‘央館’同事即中央國術館執行董事兼顧問李松如(1888——1988)同志。
倘若你日後有幸得拜李松如為師——便可成為該門派惟一的第十三代傳人。
公元1973年春,范克平經時任解放軍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錢鈞(1903——1990)將軍親自推薦——拜師“武當太和門”第十二代傳藝先生李松如並從其學文習武整整十年,從而獨得該門派“四大功種”即拳術兵器、本草採集、傷科診療等全盤武藝精華。
門規:師承單傳
據恩師李松如先生介紹,“武當太和門”世襲單傳異常嚴謹——每代的惟一傳人不但學文習武要滿十年以上而且還要達到品德高尚、理性待人、仗義助人、文采突出、武備完善、精通傷科、善辨本草等等。故而“武當太和門”自祖師鄧坤倫起——在此後的挑選逐代惟一傳人之時均百分之百地做到了慎之又慎。這就是門類所提及的“寧可失傳、絕不亂傳”之戒規。
李松如先生告知:
“武當太和門”世襲單傳者為——
第一代祖師鄧坤倫(1400——1499)
第二代傳人鄧兆真(1470——1572)
第三代傳人鄧慶麟(1499——1597)
第四代傳人鄧先祥(1540——1638)
第五代傳人鄧志君(1608——1709)
第六代傳人鄧發吾(1646——1745)
第七代傳人鄧越疾(1662——1759)
第八代傳人鄧亦炳(1700——1801)
第九代傳人鄧印魁(1740——1839)
第十代傳人鄧鐘山(1798——?)
第十一代傳人李德貴(1847——1936)
第十二代傳人李松如(1888——1988)
第十三代傳人范克平(1955——)
太和門四大功種
其一軟性氣功類,包含文武和血功、地煞小周天、天罡大周天;
其二硬形功夫類,包含金剛鐵板功、千鈞墜底功、童子煉丹功;
其三輕盈功夫類,包含神行太保功、輕身騰躍功、陰陽吸壁功、太乙履水功;
其四特絕功夫類,包含腎子陽性功、打穴十二功、陰陽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紅砂勾魂手、五毒斷魂手、五雷閃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