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村名由來,村居概況,回顧歷史,農業概況,舊村改造,公益事業,地圖信息,
村名由來
明朝永樂年間,有武王兩姓遷此立村,得名武王,沿用至今,後武、王兩姓遷移,有張、趙、李、翟、宋數姓居住。
村居概況
南臨武家大溝,北靠四乾水系,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全村共有506戶,1530人,其中黨員40名,耕地面積3215畝。2005年被評為區級“五個好”村黨支部、區級小康文明村。
回顧歷史
1944年,廣北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的福順興鹽業合作社從田莊遷此,村民為之擔風險,歷艱辛為反對日的經濟封鎖作出了貢獻。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有張埻一數十名同志英勇作戰,光榮犧牲,建國後黨支部帶領村民發展經濟林,促進了農林產品轉化,走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農業概況
城郊型綠色農業實現規模化,武王村立足該村實際,大力發展以大棚蔬菜種植為主的綠色生態農業。410多棟冬暖式大棚,可年產蔬菜400多萬公斤,投資9.6萬元建設的蔬菜批發市場投入使用,解決了村民賣菜難的問題。每到西紅柿收穫的季節,大批量的收購車隊就開進村里,把新鮮的蔬菜輸送到市區各大農貿市場、超市。農民分享豐收喜悅的同時,建立起了郊區“菜園子”與市民“菜桌子”便捷順暢的通道。200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4801元。
舊村改造
該村舊村改造工作走在全區前列,結合實際,科學規劃的基礎上,無任何補償的前提下,順應民意,先後拆除舊房1500多間,把一個街道狹窄。巷道紛亂的舊村,初步建成了兩縱三橫、街寬巷直的新村。
公益事業
該村公益事業長足發展,在村集體無任何資金積累與來源的情況下,採取“求取外援、出租房產、爭取支持“的方式,籌措村內公益事業建設資金,投資10萬元新建全科醫療服務站1處。幼稚園、小康書屋等配置齊全。實現了水、閉路電視、柏油路、網際網路、交通車等“五通”;村莊綠化覆蓋率達42%;孤寡老人集中供養率、兒童入托入學率、合作醫療參保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率都達到了100%。
地圖信息
地址:東營市東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