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

武漢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

武漢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擁有文學、藝術學2個學科門類,下設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工藝美術、數字媒體藝術、影視攝影與製作、新聞學、網路與新媒體8個本科專業。

截至2023年2月15日,學院在校本科生2088人,自有專任教師67人,外聘教師56人(含全職聘任教師3人)。自有專任教師中:教授4人、副教授20人、其他副高級1人;具有碩士學位及以上教師65人;具有副高級職稱與博士學位教師1人;雙師型教師36人;具有海外學習工作經歷的教師11人;35歲以下青年教師28人。

現有教職工84人。院長(兼書記)1人;教學副院長1人;副書記、副院長(兼輔導員)1人;綜合辦公室主任(兼教學秘書)、副主任(行政管理)、專職教學秘書3人;輔導員9人(院團委書記);實驗(技術)人員2人。

學院現有校內實驗實訓室(造型實訓室、影視攝製實驗室(實景、虛擬)、媒介融合實驗室、珠寶實訓室、陶藝實驗室、工藝美術實驗室、虛擬現實實驗室、基礎實驗室、藝術設計實驗室、3D列印與數字加工實驗室)18間,教學設備、配件1175台件/套,場地面積3553㎡。生均教學行政用房11.26m2。生均紙質圖書113.17冊,年進書量4.32冊。建有騰訊·大楚網、中工武大、卓爾購(集團)信息科技、武漢創宇極網路科技等43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含優質基地)。2021年度,學院日常運行經費預算120萬,經費執行114.48萬,執行率95.40%;2022年度,學院日常運行經費預算130萬,經費執行121.66萬,執行率93.5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藝術與傳媒學院
  • 別名:藝傳學院
  • 學院領導:歐陽慧(院長)、曹輝(黨總支書記、副院長)  
  • 專業設定: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工藝美術、數字媒體藝術、影視攝影與製作、新聞學、網路與新媒體 
發展歷史,

發展歷史

學院現有校內實驗實訓室(造型實訓室、影視攝製實驗室(實景、虛擬)、媒介融合實驗室、珠寶實訓室、陶藝實驗室、工藝美術實驗室、虛擬現實實驗室、基礎實驗室、藝術設計實驗室、3D列印與數字加工實驗室)18間,教學設備、配件1175台件/套,場地面積3553㎡。生均教學行政用房11.26m2。生均紙質圖書113.17冊,年進書量4.32冊。建有騰訊·大楚網、中工武大、卓爾購(集團)信息科技、武漢創宇極網路科技等43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含優質基地)。2021年度,學院日常運行經費預算120萬,經費執行114.48萬,執行率95.40%;2022年度,學院日常運行經費預算130萬,經費執行121.66萬,執行率93.58%。
近三年來,在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落實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立足“套用型、重特色、國際化”定位的辦學過程中,學院聚焦“一流課程、一流專業、一流隊伍”建設,積極探索新文科、新藝科背景下“一主體、兩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在踐行“五以一創”學科建設發展思路中,梳理課程邏輯,調整專業方向,最佳化專業結構,提煉專業特色,強化產教融合;持續打造實習、實訓、實驗、實踐課程平台(2022年-2023年第一學期按《教學大綱》開出課內、獨立設定實驗課39門/次,自主開放實驗室11個);建立荊楚(項目)工作坊;開設全院跨專業(學科)平台課、全校跨專業《美學與藝術欣賞》通選課;全力構建“一課一結”“一課一展”教學質量管理閉環,孵化“數字文創”課程特色,精準“套用型”人才培養。
學院擁有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1個;校級1個。科技(科研)創新團隊4個:省級1個;校級3個。優秀基層教學組織2個:省級1個;校級1個。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項目4門:省級1門;校級3門。省級實習實訓基地1個。省級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1門。
學院聚焦學科建設、專業發展,重視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團隊建設。2023年,陶瓷工藝創作《一路向東·生生不息》獲批國家藝術基金(一般項目)2023年度資助項目(入錄148項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2022年,《湖北大悟革命老區紅色龍窯制陶產業遺存的修復與活化利用研究》獲批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立項;《套用型高校設計專業雙創教育師資培訓》《藝術設計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模式研究》入選教育部2022第一批、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抗疫精神主題性美術創作人才培養》《創新型特殊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獲批文旅部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高校課程思政視角下藝術設計類實驗室資源開放共享的探索研究》獲批2022湖北省高等學校實驗室研究項目。6名教師在7項高層次科學研究、高水平人才培養的“雙高”計畫和省級實驗室研究項目中,率先實現了教育部、文旅部、省級實驗室課題的“零”的突破。
學院聚焦課程設計、課程體系建設,注重課程邏輯的“套用型”轉向。在日常磨課、專業培訓、教學競賽等教學環節,不斷提升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能力。2019年,《數據新聞可視化》被湖北高校聯盟認定為“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教學改革案例。2021年,該課程獲批湖北省“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榮獲湖北省第七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文史組三等獎。在各類校級教學競賽中,先後榮獲武漢學院第六屆、第七屆校級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2021年,榮獲武漢學院校級教學成果獎三等獎1項;第二屆湖北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校內選拔賽一等獎2項。2019-2020學年度,榮獲校級“教學質量優秀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2020-2021學年度,榮獲校級“教學質量優秀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2022年,榮獲武漢學院第八屆校級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三等獎1項、優秀獎1項。在競賽、大賽組織工作中,先後榮獲第六屆武漢學院校級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優秀組織獎”、2021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優秀組織單位獎”。
學院注重地方經濟建設和文化扶貧研究。2021年,研究成果《湖北省文化扶貧策略及模式創新研究》獲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發展研究獎”三等獎。2020年,調研報告《湖北省新型文化扶貧策略及範式研究系列論文》獲武漢市第十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提名獎”。截至2023年3月,學院教師先後申報、獲批(主持)國家級、省部(廳)級、校級縱橫向科研課題104項。其中,國家級基金、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6項;省級29項;校級49項;橫向20項。
據不完全統計,教師近三年公開發表論文145篇。其中,SCI 4篇;南核8篇;北核23篇;普刊110篇。榮獲各類設計、創作獲獎155項。出版專著8部;出版教材3部;完成軟著專利34項。獲批校級線上課程6項;開出校級線上線下(翻轉課堂)混合式教改課程30門;完成“解行中國”系列課程建設項目1項,獲取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認證資格1項。教師指導學生榮獲學科競賽獎125項(國家級58項;省級67項)。
學院注重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先後指導、獲批國家級、省部級、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5項(國家級2項;省級13項;校級10項)。
2022上半年,學院在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中,先後與北京清博智慧型科技(武漢)等21家公司、企業簽訂實習(實訓)就業基地協定,,最佳化就業服務,助推畢業生走向社會。
2019年-2022年間,學院招生、報到率分別為:2019年擬招524人;實到525人,報到率96.86%。2020年,擬招474人,實招464人,報到率97.89%。2021年,擬招493人,實招474人,報到率96.15%。2022年,擬招528人,實招519人,報到率98.29%。學院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分別為:2019屆的97.3%、2020屆的87.17%、2021屆的90.34%,2022屆的初次就業率88.95%,就業率平均水平保持在90%區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