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寧打鼓歌

武寧打鼓歌

武寧打鼓歌是江西九江武寧縣的傳統曲藝。當地素有打鼓歌之鄉的美譽,雖然該縣各種民俗藝術異彩紛呈,而其中最為耀眼的卻是被稱為武寧打鼓歌的民間藝術。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錄的武寧打鼓歌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極為少見的傳統藝術瑰寶,在當地流傳了兩百多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寧打鼓歌
  • 所屬地區:江西 · 九江
  • 遺產編號:Ⅴ-1
  • 遺產類別曲藝
基本信息,淵源,藝術特色,聲名遠播,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武寧打鼓歌
所屬地區: 江西 · 九江 · 武寧縣
武寧打鼓歌民間藝術家孟凡林正在表演武寧打鼓歌民間藝術家孟凡林正在表演
遺產編號:Ⅴ-1
遺產類別:曲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九江市武寧縣
遺產級別: 省

淵源

武寧打鼓歌俗稱“鋤山鼓”、“催工鼓”、“耘禾鼓”,源與湖北鑼鼓,是一種以鼓伴奏的田山歌,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清同治《武寧縣誌》載乾隆年間“楚人來寧墾山者,多以百計。絕嶂層岩,雞犬相應。火耕旱種,百鋤並出。每數十人為伍,其長腰鼓節歌,以一勤惰……”“農民插禾,聯鄰為伍,最相狎妮,午飲田間,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戲笞之,以為歡笑。每擊鼓發歌,迭相唱和,聲徹四野悠然可聽……”據《武寧縣誌·藝術卷》載:“打鼓歌最遲是公元一千七百年前由湖北傳入武寧”,後又融入了“吳歌”韻味和武寧鄉土風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並在武寧民間廣泛流傳。

藝術特色

武寧打鼓歌所用的鼓形如腰鼓略短而粗,系彩帶,斜挎於鼓匠右肩,或用帶套頸,墜於胸前。鼓捶是用竹連其節的一端削制而成。打鼓時,左手持鼓捶以竹節擊鼓,右手扶鼓體的一端並以指齊按鼓面。發音鏗鏘,音色時有變化,鼓聲悠揚清脆,數里之外可聞。
武寧打鼓歌是一人領唱眾人和。在勞動時,眾人一字排開,一名鼓匠(稱單鼓)或兩名鼓匠(稱擔鼓)面對眾人擊鼓領唱,眾人一邊勞作一邊和唱,場面極為壯觀。
武寧打鼓歌演唱時間較長,從早上出工直到傍晚收工才結束,而且有一定的演唱程式。人們到達勞動場地時,鼓匠先敲一頓鼓(滾鼓),咕上一段開場白(起號),多為讚美之詞。眾人則幫腔(搭號),此後才開始唱正歌。正歌由四大段落即四番鼓組成,次序為“起頭番,藕二番,緊三番,剎四番”。其中“落二番”占據大部分時間,它旋律沉穩、平緩,是見人唱人見物喻物即興演唱,又能插入“搭號”,適宜漫長的體力勞動節奏。在助興演唱時又以情歌為多。如:“對面來個嫩嬌蓮,走起路來軟綿綿,前日思我飯不進,昨日想我水不沾,今日走路要人牽。”如此即興,妙趣橫生,能使勞動者消除疲勞,增添幹勁。全天勞作結束後,鼓匠還要對東家和眾人“謝彩”,與“起號”一樣,也是讚美之詞。
武寧打鼓歌以鼓匠為核心,鼓匠不僅要掌握大量的歌,做到三天三夜不重唱,而且要駕馭自由,甩得開,收得攏。同時,又是勞動場面的“指揮”,視勞動進度把握節奏,提高效率。
武寧打鼓歌所體現的催工之效武寧打鼓歌所體現的催工之效
武寧打鼓歌歌詞極其豐富,既有長篇敘事詩,又有即興之作。 武寧打鼓歌有長歌和短歌,長歌為歷史名著、民間傳奇改編而成,短歌分“時政歌”、“情歌”、“風俗歌”等。愛情歌占很大比例,天文地理、農事季節、歷史演義、民間傳說、警世賢言等,無不包含。
武寧打鼓歌的曲調優美動聽,有鏗鏘有力、激越高亢的昂勁歌,又有悠揚婉轉的山歌號子,還有道情般的敘唱,它是集山歌、民歌於一體的大型歌體。流傳武寧縣19個鄉鎮及修水、瑞昌、永修、靖安、銅鼓和湖北通山、陽新一帶。
武寧打鼓歌的鼓點節奏豐富多變,一般為四番鼓,節拍為混合型,可因人、因時、因地靈活變化,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

聲名遠播

九江民歌大王徐嘉琪在唱武寧打鼓歌方面很有影響。1976年,文化部指定徐嘉琪到北京參加“五一遊園演出”和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上講話發表35周年演出,其演唱的一首《站在廬山望北京》大受歡迎。 1980年,瑞昌市馬頭鎮農民女歌手朱娥榮參加全國農民藝術調演時,在人民大會堂演出,一首《香茶獻給劉主席》迎來了眾多掌聲。演出結束,朱娥榮在中南海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稱讚。 1988年,由文化部特派的江西省歌舞團獨唱演員羅鐵成,把武寧打鼓歌唱到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深客群多國外朋友的喜歡。1986年9月,首屆武寧打鼓歌會演與學術交流會在船灘舉行,有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音樂學院、江西音協等專家學者蒞臨指導。武寧打鼓歌被《中國音樂大辭典》收為辭條,另外,武寧打鼓歌還被列入到上海、武漢等音樂學院的教材,以及中國音樂研究所研究科目,有6首民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中國民歌》中。省市文藝院團以武寧打鼓歌為素材編制的節目多次到北京和國外演出;2000年以來,武寧縣文化館以打鼓歌為素材創作並演出了一批舞台文藝節目,分別在省、市演出中獲獎。
2008年,武寧打鼓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09年,武寧打鼓歌傳承人孟凡林被第確定為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