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清源茶餅製造技藝

武夷清源茶餅製造技藝

武夷清源茶餅製造技藝,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武夷清源茶餅製造技藝師承宋元貢茶——北苑龍團鳳餅,龍團鳳餅是早期的茶餅;北苑是其產地,位於建州建安縣鳳凰山(今屬建甌市東峰鎮)。武夷清源茶餅採用40多味中草藥配合烏龍茶精製而成,具有祛暑解表、健脾和胃等功效。使用方法簡便,只需開水沖泡或水煎代茶;用途廣泛,可作茶飲,可當藥服。

2013年,“武夷清源茶餅製作技藝”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7年1月11日,“武夷清源茶餅製造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夷清源茶餅製造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
  • 保護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茶葉公司
  • 項目編號:Ⅷ-33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武夷清源茶餅產於福建省泉州市。其製作工藝和使用方法師承龍團鳳餅。清源寺地處深山老林多瘴氣,清源寺高僧先輩,為了擺脫病魔困擾的疾苦,結合傳統中醫學理論和龍團鳳餅的製作工藝,採用武夷岩茶,配合43味中藥精製,研究創造了武夷清源茶餅。
據1990年民建泉州市委會編撰的《倪鄭重茶葉論集》記載:“武夷清源茶餅師承宋代龍團鳳餅……公元1823年(清道光三年)的武夷清源茶餅秘傳手抄本,新中國成立前後由筆者保管,1956年公私合營時,獻給專業公司私改組組長……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後,生產得以繼續,武夷茶餅歸泉州市茶葉加工廠管理,由莊密娟向部分職工傳授工藝。”從此,武夷清源茶餅製作由私人管理轉為公營管理,生產技藝由泉州市茶葉加工廠傳承。
1981年,泉州市茶葉公司成立,泉州市茶葉加工廠作為泉州市茶葉公司的下屬單位,繼續經營、傳承著武夷清源茶餅製作技藝。

工藝特徵

武夷清源茶餅以茶為主原料,茶葉中約占80%,中藥材及及他約占20%,茶葉與中藥材分別碾碎,研磨成粉,用適當麵粉煮糊作為粘劑,經加工後印成餅狀,烘焙足乾。
武夷清源茶餅在製作工藝和使用方法上師承龍團鳳餅。如:龍團鳳餅原料需“置瓦盆兌水研細”, 武夷清源茶餅也以研磨粉碎後的茶末為原料;龍團鳳餅需“結就紫雲堆”, 武夷清源茶餅也需要堆積發酵;龍團鳳餅“壓以銀板,為大小龍團”,將皇家專用的龍鳳花紋印記在茶餅上,武夷清源茶餅也需入模壓制“清源”商號;烘焙龍團鳳餅必須用純淨的炭火,不能使火中有煙。如果火中有煙,就會“使茶香盡而煙臭不去也”, 武夷清源茶餅亦同。龍團鳳餅在使用上需先將團茶敲碎,然後沖入水中煮沸煎服,“煎服則去滯而化食”,同時在煎煮中常加鹽、姜,“調之以鹽味”、“用姜煎信佳”,傳統武夷清源茶餅也要煎服,煎服中加鹽、姜功效更佳。
武夷清源茶餅具有祛暑解表、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理氣止痛、止吐止瀉的功效,其氣香,味甘淡微苦,以開水沖泡或水煎即可飲用。

工藝流程

武夷清源茶餅製作技藝採用傳統製作方法,以武夷山烏龍茶為原料,配以四十多味中藥材,經過配方投料、炮製、粉碎、滅菌、混合、提取、攪拌、材料印製、烘焙、包裝等工序,古法秘方經傳統工藝加工生產,最終形成棕黑色或棕褐色長方形塊狀茶,完成茶餅的製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武夷清源茶餅以茶成藥,既可作茶飲,又可作藥用,因其科學的配方、顯著的功效,其影響輻射至東南亞華僑居住區。
保護措施
福建省泉州市茶葉公司為“武夷清源茶餅製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7年,“武夷清源山牌”武夷清源茶餅被福建省經貿委認定為福建省第一批“福建老字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