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時期的佛教造型:以長安光宅寺七寶台的浮雕石佛群像為中心》首先對武周時期(680~712)的佛教造型進行了綜合研究,在此基礎上對武周佛教造型的代表作品——長安光宅寺七寶台的浮雕石佛群像進行了個案分析。
基本介紹
- 書名:武周時期的佛教造型
- 作者:楊效俊
- ISBN:9787501036097
- 頁數:488
- 定價:68.00
-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8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武周時期的佛教造型:以長安光宅寺七寶台的浮雕石佛群像為中心》首先對武周時期(680~712)的佛教造型進行了綜合研究,在此基礎上對武周佛教造型的代表作品——長安光宅寺七寶台的浮雕石佛群像進行了個案分析。第一章是對武周時期佛教建築與造型的綜合研究。第二章在第一章類型分析的基礎上,研究了武周風格的形成過程、特點及傳播。第三章研究了和長安光宅寺七寶台浮雕石佛群像相關的兩個圖像學問題:降魔印佛像和十一面觀音菩薩像。第四章是對七寶台浮雕石佛群像的風格和復原研究。第五章從武周時期的佛教造型與政治的密切關係入手分析了武周時期兩京地區的佛教視覺文化,供相關讀者閱讀學習。
作者簡介
楊效俊,1993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文博學院歷史系考古專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漢唐考古專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於日本國神戶大學大學院文化學研究科社會文化專業,獲學術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2年於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陝西歷史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漢唐考古及藝術史。發表《東魏北齊墓葬的考古學研究》《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原因及特點》等論文。
目錄
緒論
一 前人的研究方法
二 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問題
三 現存武周時期的佛教造型
四 長安光宅寺七寶台浮雕石佛群像的意義
五 本書的研究目的及方法
第一章 佛教建築與造型
第一節 寺院建築
一 寺院布局特徵
二 建築物形制
三 石質紀念性物品
四 石佛像
第二節 石窟建築
一 石窟建築類型
二 石窟造像:以龍門石窟為中心
第二章 武周風格
第一節 隋代長安造像的多樣性與融合性
一 6世紀50年代的四個地域風格
二 隋代長安造像的多樣性與融合性
第二節 兩京地區武周風格的形成
一 長安
二 洛陽
第二節 武周風格的傳播和影響
一 中原:以山西省為中心
二 河西:以敦煌為中心
三 西南:以四川省為中心
四 東亞地區
第三章 圖像學研究
第一節 降魔印佛像
一 前人的研究及存在的問題
二 圖像淵源及從印度的傳人路線
三 時代性及地域性特徵
四 武周時期降魔印佛像的尊格探討
第二節 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一 前人研究及存在問題
二 經典、文獻所見十一面觀音信仰
三 造型
四 性質:禮拜像與護法神
第四章 七寶台浮雕石佛群像的風格及復原研究
第一節 圖像分類及風格分期
一 前人研究及存在的問題
二 始建期
三 修補期
第二節 始建期七寶台浮雕石佛群像的復原研究
一 復原的參考作品
二 七寶台奉納石塔的建築和圖像程式
第三節 從七寶台看武周長安年問的佛教視覺文化
一 光宅寺的伽藍布局
二 七寶台所代表的佛教視覺文化
第五章 武周時期兩京地區的佛教視覺文化
一 要素
二 分期
三 機制
四 印度佛教視覺文化的傳人及影響
附表
參考文獻
後 記
一 前人的研究方法
二 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問題
三 現存武周時期的佛教造型
四 長安光宅寺七寶台浮雕石佛群像的意義
五 本書的研究目的及方法
第一章 佛教建築與造型
第一節 寺院建築
一 寺院布局特徵
二 建築物形制
三 石質紀念性物品
四 石佛像
第二節 石窟建築
一 石窟建築類型
二 石窟造像:以龍門石窟為中心
第二章 武周風格
第一節 隋代長安造像的多樣性與融合性
一 6世紀50年代的四個地域風格
二 隋代長安造像的多樣性與融合性
第二節 兩京地區武周風格的形成
一 長安
二 洛陽
第二節 武周風格的傳播和影響
一 中原:以山西省為中心
二 河西:以敦煌為中心
三 西南:以四川省為中心
四 東亞地區
第三章 圖像學研究
第一節 降魔印佛像
一 前人的研究及存在的問題
二 圖像淵源及從印度的傳人路線
三 時代性及地域性特徵
四 武周時期降魔印佛像的尊格探討
第二節 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一 前人研究及存在問題
二 經典、文獻所見十一面觀音信仰
三 造型
四 性質:禮拜像與護法神
第四章 七寶台浮雕石佛群像的風格及復原研究
第一節 圖像分類及風格分期
一 前人研究及存在的問題
二 始建期
三 修補期
第二節 始建期七寶台浮雕石佛群像的復原研究
一 復原的參考作品
二 七寶台奉納石塔的建築和圖像程式
第三節 從七寶台看武周長安年問的佛教視覺文化
一 光宅寺的伽藍布局
二 七寶台所代表的佛教視覺文化
第五章 武周時期兩京地區的佛教視覺文化
一 要素
二 分期
三 機制
四 印度佛教視覺文化的傳人及影響
附表
參考文獻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