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天生橋景觀綜合體

武勝天生橋景觀綜合體

武勝天生橋景觀綜合體屬於地文景觀大類、地質與構造形跡亞類、構造形跡景觀基本類型,天生橋景觀綜合體包含了“中華第一砂岩型天生橋”地質奇觀,還有三座古廟、古寨遺址,三座古廟中,龍頭寺、穿岩廟為縣級文保,古寨以寶箴塞為核心為國保。資源豐富,其價值度、珍惜度、組合度、觀賞度、遊憩度高,風景優美,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基本介紹

外觀形態與結構,規模與體量,地質背景物質組成,成因機制,生態環境,歷史故事,

外觀形態與結構

天生橋從外觀可以看見洞穴穿透岩壁,橋長500多米,橋孔呈雙曲線型,跨度為62米,拱高15米,穹頂厚3米,橋面寬4至8米,整座橋呈南北走向,東側為深溝。洞穿岩壁,前後相對,形如半月。晴朗夏日,光照洞口,明月曦照。天生橋既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出奇險而壯麗的天生橋自然景觀,也代表了由方山地貌向峰林地貌發育過程中的殘跡。俯瞰,形似一條巨龍,造型獨特。
天生橋穿岩處、南北兩端還有三座古廟,分別為龍頭寺、龍尾寺、穿岩廟,天生橋周邊的景點有北面的古廟,古廟名約龍頭寺,始建於清朝,文革時期被破壞後被重建,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南端的古寨遺址,以寶箴塞民眾防禦建築群為核心,向北延展至天生橋。 巨龍圍合的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從天生橋上看四周,為360°最佳觀景點,也是附近可觀景的最佳地點。兩側為農田、耕地,農田邊上有溪流進過,農耕時節、油菜花開季節等,風光無限。

規模與體量

天生橋身長500餘米,南北走向。整個橋跨度62米,平均拱高15米,橋高70米,穹頂厚3米,橋面寬4至8米。武勝天生橋因此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其一橋長在世界所有類型天生橋中位居第一;其二跨度在世界砂岩型天生橋位居第三;其三是在國內,無論從單孔跨度、橋面寬度、橋身長度和形態完美度上講,都堪稱“中華第一砂岩型天生橋”。

地質背景物質組成

龍頭山為距今1.7億年的侏羅系上統沙溪廟組巨厚層紅色砂岩風化形成的長條狀岩嶺,形如龍脊,為典型的紅層方山地貌。

成因機制

天生橋的初期是在砂岩與泥頁岩的差異風化形成凹岩腔,再繼續侵蝕併疊加鹽風化形成洞穴,最終便形成砂岩型天生橋。
天生橋既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出奇險而壯麗的自然奇觀,也代表了由方山向峰柱(石筍)發育過程中的殘存遺蹟,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
規模巨大的天生橋,在喀斯特地貌區,較發育,且常見。但在砂頁岩分布區,則實屬罕見。是由於石英砂岩上下層岩層厚薄不同,岩石性質的差異和節理裂隙發育程式不同,造成抗風化強度不同,在流水等外力侵蝕作用下,並伴生巨大的重力崩塌,促使上下石英砂岩岩層發生差異性解體,上面較完整的岩層被保存下來,形成天生橋橋面,下面崩塌岩石被流水、重力等外力作用帶走,形成深邃的騰空面。這既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出奇險而壯麗的天生橋自然景觀,也代表了由方山地貌向峰林地貌發育過程中的殘跡。

生態環境

天生橋直距武勝縣城西北24公里,位於勝利鎮穿岩村一組的龍頭山,這裡綠樹成蔭,環境優美。所在地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8攝氏度,年降雨量1122.3毫米,年日照時數969.3小時,年平均氣壓977.1毫巴,年平均相對濕度79%,年日照率21.9%,年平均風速1.3米/每秒。主導風向-北東風。地貌以方山丘陵為主,河流縱橫。

歷史故事

在天生橋面之上曾由段氏族人段九疇修建過山寨,至今寨門、藏兵洞依然保存完整,此寨是寶箴塞民眾防禦建築群的北部邊界。在天生橋首尾和中間建立三座古廟,龍尾處叫“雷祖廟”,龍身天生橋洞處為穿岩廟,龍頭處則為龍頭寺,形成龍中橋,橋中有寺,寺中有橋的世界奇觀,是通往天堂的橋。正是:一里三座廟,無河乾拱橋,神仙鬥法術,百姓樂逍遙。既是它的面貌描繪,又是它的歷史寫照。
武勝天生橋作為寶箴塞軍事防禦建築群的最北端,其地險要,易守難攻,是塞堡軍事防禦的天然屏障。段家利用它作為民眾防禦建築群的天然屏障,段九疇建了3座寨於上,且保護了華鎣山武裝起義領導人易難,解放後任湖北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