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春秋

武侯春秋

CCTV10 探索發現頻道推出,央視紀錄片《武侯春秋》。本片分為六集,按照時間順序講述諸葛亮的一生,把《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史書記載和當今史學界對諸葛亮的研究交織在一起,用觀眾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故事為引子,用史書記載和史學家的研究來詮釋歷史,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另外,本片還有很多獨家的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侯春秋
  • 節目類型:紀律片
  • 播出頻道:CCTV10 探索發現頻道
  • 主要內容:按照時間順序講述諸葛亮的一生
劇情,《武侯春秋》:一位天才的生長經歷,《武侯春秋》:從平民到丞相,《武侯春秋》:諸葛武侯話春秋,播出,

劇情

《武侯春秋》:一位天才的生長經歷

第一集一位天才的生長經歷。
公元228年冬天,蜀國丞相諸葛亮統帥十萬大軍出征北伐,他們包圍了魏國邊境上的小城陳倉。當時,陳倉的魏國守軍僅有一千人左右。
在兵力百倍於敵軍的情況下,諸葛亮派人去勸降城內的守軍,沒想到遭到嚴詞拒絕。
很快,慘烈的攻城戰開始了。蜀軍用盡了當時所有的攻城方法,晝夜攻打二十多天,傷亡慘重,卻毫無進展。最終魏國主力前來救援,蜀軍只好撤退回國。
十萬大軍居然攻不下一座千人守衛的小城,這是諸葛亮軍事生涯中的一段真實歷史。
很顯然,這與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故事大相逕庭。更令人驚奇的是,《三國演義》中所有關於他的傳奇故事,諸如: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七擒孟獲等等,在所有的史書中都找不到相關的記載。
那么,歷史上的諸葛亮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物呢?如果上述所有的傳奇故事都是子虛烏有的話,為什麼中國曆朝歷代幾乎所有的學者、政治家都對他推崇備至呢?
接下來,我們將講述一個令你驚奇不已、卻又盪氣迴腸的神秘歷史人物——諸葛亮。
東漢末年,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陽都是個古地名,大約在今天山東沂南縣一帶。
諸葛家族在當地是名門望族,但他們的祖籍並不在陽都,而且也不姓諸葛。據史料記載,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東諸城的枳溝一帶居住,大約在西漢初年遷徙到陽都。當時陽都已有葛姓家族,為了與當地的葛姓家族區別,諸葛亮的先祖就在“葛”姓前面加了一個諸城的“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來歷。從此以後,中國才有了“諸葛”這一姓氏。
這是沂南縣政府在縣城附近為諸葛亮修建的一座雕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此地就是他的故居所在地。儘管諸葛亮在沂南生活了十多年,但他的故居至今也沒弄清楚在哪裡。當地甚至沒有一處可以確定的、諸葛家族的故居遺址。但是據學者們推測,既然諸葛亮出生在官宦家庭,一般來說,他們家應該住在陽都城裡。
漢代的陽都城在今天沂南縣磚埠鎮一帶,在這裡建有諸葛亮的紀念館。
據當地考古人士初步發掘,漢代的陽都城大致位於汶河和沂河的交匯處。這一帶方圓幾百公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流經這裡的沂河為陽都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由於水量充足,灌溉方便,這裡歷來是山東南部的魚米之鄉。
在河邊,這段看起來像河堤的就是當年的城牆遺址,幾年前,考古人士在遺址中發現了一處漢代的生活堆積層,也就是當年堆放生活垃圾的地方。從考古學上來說,這對於研究當時人們的食物結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可以想像,當時的陽都城應該是這么一個地方:城外大河奔流,灌溉著萬頃良田。城內物資豐富、引得八方客商雲集。這裡的人們不用擔心食物的匱乏,溫飽有餘而知書達禮。這裡的孩子受秀美河川的滋潤,而顯得靈氣十足。
陽都城正好處在古代齊國、魯國和楚國交界之地,齊文化的開放進取,魯文化的注重禮儀,楚文化的浪漫與奮鬥精神,都影響著這裡的文人學子。自春秋以來,齊魯之地就以儒學文化昌盛而著稱。兩漢時期,這裡更是人才輩出。
西漢中期,諸葛家族出了個大名鼎鼎的人物——諸葛豐。諸葛豐在漢元帝時出任司隸校尉,這是一個相當於首都警備司令的重要職務。他以執法嚴格、為人剛直而著稱於當世。
諸葛豐的道德風範和政治品格在他的子孫中世代傳承,豐富發展,到了東漢末年,諸葛家族突然大放異彩,英豪輩出,成為三國時期顯赫一時的大家族。
這一輝煌肇始於諸葛珪和諸葛玄兩兄弟。
諸葛珪是諸葛亮的父親,當時在離家鄉不遠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當於行署副專員這么個職務。
諸葛玄是諸葛亮的叔叔,是一位交遊廣泛的名士。他既有名士的學識,也有名士的眼光,在他年輕時結交的朋友中,有兩位後來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這就是大軍閥袁術和劉表。
史書上記載: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諸葛鈞。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年輕時重點研究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後來他避亂江東而被孫權重用,並逐步升遷到東吳的最高軍事職務——大將軍。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更是青出於藍,一度在吳國總攬國政、權傾朝野。
諸葛亮的弟弟諸葛鈞史書上記載甚少,只說他一直追隨諸葛亮,後來當過蜀國的長水校尉。
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諸葛誕。他在魏國出任軍政要職,位極人臣。其子孫也是人中豪傑,相繼在朝為官。
由此可見,諸葛家族在這一時期,不僅僅是英才輩出,而且他們在三個相互敵對的國家中都執掌權柄。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而他們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諸葛亮。
諸葛亮就曾經在一所由儒學大師執教的學堂里就讀,在這裡,他受到了系統的儒學訓練。幾年後,當這位青年學子17歲的時候,他決定自立,並在離襄陽城外不遠的一個地方隱居起來,半耕半讀。
對此,記載三國歷史最權威的史書《三國志》只有四個字。說諸葛亮“躬耕隴畝”,也就是從事農業生產。至於他在何處躬耕,卻隻字未提。這樣,它就為1000多年後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埋下了伏筆。
這是一樁名震海內外的筆墨官司。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均認為“諸葛亮的躬耕地”在自己的區域內。
南陽的理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里說得很明確:“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至於具體地點,史書雖無明確記載,但大約從唐代起,當地人就在緊鄰南陽城的西面建了一座規模很大的武侯祠。今天的南陽人認為:諸葛亮躬耕地就在武侯祠一帶。
湖北襄陽方面則認為:諸葛亮躬耕地應該在襄陽城西面的“隆中”。因為《三國志》在注釋中專門引述了一本名叫《漢晉春秋》的史書記載:“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既然“隆中”當時屬於南陽郡的鄧縣,諸葛亮說“躬耕南陽”只是泛指南陽郡,而並非在南陽城一帶。所以,大約自南北朝時期,襄陽的隆中就建有武侯祠。今天這裡更是湖北著名的旅遊勝地。
兩地的爭論至今已有幾個世紀,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旅遊宣傳的需要,雙方的論戰大幅升級,他們大量地引經據典以批駁對方,其中觀點已十分複雜,歸納起來可以出版一本厚厚的書。本片在此恕不一一介紹。但有一則道光年間的故事卻很有必要介紹一下。
恭耕地的爭論可能永遠也不會有妥協者。但是當年諸葛亮只可能住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必須比較幽靜,能夠靜下心來讀書。可它又不能離襄陽城很遠,因為那裡有他新結識的朋友和同學,更重要的是,襄陽當時是荊州乃至於全國的文化中心,這裡有諸葛亮需要拜見的各門派的學者和老師。因此,襄陽城外二十里的小山村“隆中”是一處理想的地方。而距離襄陽約五百里之遙的南陽顯然過於遙遠。另外,南陽城外的那個諸葛亮躬耕地距離古南陽城西門也僅二三里遠。史書記載,在諸葛亮躬耕隴畝的那幾年裡,南陽城一帶經常發生戰爭,那么這個躬耕地似乎就太不安靜了。
可能當年諸葛亮確實是在襄陽的隆中居住。今天,當我們踏訪隆中時會發現,這裡群山環抱,古木參天,山谷之中有良田數畝,山腰之上有古井清泉。是一處既可安心讀書,又可躬耕隴畝的地方。
那么諸葛亮在這裡究竟讀了一些什麼書呢?這是古往今來的文人學子們最感興趣的問題。換句話說,千古奇才諸葛亮的學問都是怎么來的呢?
這時南陽武侯祠里的一組泥塑,展示的是諸葛亮與朋友們會見時的情景。史書記載,諸葛亮在荊州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談古論今,關注社會,洞察天下大勢。
在諸葛亮四處交遊的同時,他的家庭也悄悄發生著變化。
據襄陽地區的地方志記載,諸葛亮一家從江西來到襄陽後不久,他的大姐嫁給了襄陽有名的大家族蒯家。蒯家是劉表統治荊州的重要依靠力量,這個家族的多位成員都在荊州出任要職,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後來官居太守之職。大姐出嫁以後不久,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襄陽的另外一個名門望族龐家,姐夫名叫龐山民,而龐山民的父親就是襄陽著名的學術領袖、大師級的人物龐德公。
這是隆中武侯祠里一幅表現諸葛亮拜師的壁畫。因為親戚關係,諸葛亮經常拜訪龐德公,每次去他都恭恭敬敬地向這位長者行跪拜之禮。久而久之,龐德公就發現,這位年輕人不僅有禮貌,還有常人所沒有的聰慧與涵養,從他的言談之中能感覺到一種高逸超群的志向和清雅脫俗的品格。龐德公非常欣賞諸葛亮,於是就同意作為諸葛亮的老師,把自己平生所學全部教授給他。
後來,諸葛亮還認識了龐德公的好朋友、大學者司馬徽。當時,學者們講究對古代文獻逐字逐句地解釋和考證,搞得很複雜、很繁瑣,而這些知識對於治國安邦則毫無用處。司馬徽則非常注重儒家經典中的思想內涵,務求領略古人學說中的精髓。這種治學方法對諸葛亮的影響很大。史書上說他讀書是“獨觀其大略”,也就是看個大概。這決非不求甚解,相反,他很善於領會書中的實質內容,而且勤于思考、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他曾經廣泛地學習過諸子百家的經典。
在名師的指點下,諸葛亮讀書邁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這是諸葛亮結交的一位很特別的朋友,名叫黃承彥。他很欣賞諸葛亮的人品和學識。有一天他突然對諸葛亮說,我有一位醜女兒,頭髮黃、臉上黑,不過她的才幹倒是與你相配。諸葛亮聽後居然同意了這門婚事。
隆中武侯祠里有一組木版畫展示了這樁著名的婚姻。這就是黃承彥的女兒,名叫“黃月英”。諸葛亮選擇一位醜女為妻,不僅在當時被傳為笑談,就是到今天也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
人們覺得很奇怪,史書上說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也就是: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加之他學問又大,人品又好,簡直是“鑽石王老五”。中國人歷來講究“郎才女貌”“英雄美女”,當時的周瑜與小喬、呂布與貂蟬,都是傳頌千古的標準姻緣,為什麼諸葛亮非要娶一位醜女為妻呢?
據傳說,他們夫婦婚後的生活很幸福。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一直南征北戰,黃月英在家裡辛勤操持家務,撫養孩子成長。傳說這位女士還絕頂聰明,她發明了一個會磨麵的木頭機器人,後來,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在黃月英的幫助下發明的。
儘管黃月英既聰明又賢惠,但她畢竟長得有點難看。古往今來,總有不少人替諸葛亮感到遺憾。不過,在黃月英的家鄉湖北襄樊,當地人為這位才女修建的廟宇里,她可一點也不難看,當地還有關於她的動人故事。
當地人:“黃月英小名阿嬌,長得花容月貌。聽說諸葛亮學識人品俱佳,就很傾慕他,於是托父親主動提親。她請父親在諸葛亮面前說自己很醜,看他是不是一個以貌取人的凡夫俗子。沒想到諸葛亮很爽快地答應了。結婚那天,黃月英頭上蓋著一塊紅布,她想試探一下諸葛亮是不是真的心甘情願,毫不猶豫地去揭紅蓋頭。沒想到諸葛亮真的二話沒說就揭了蓋頭。面對花容月貌的黃月英,諸葛亮以為弄錯了。這時一臉喜氣的新娘才道出了原委。據說,後來人們結婚,姑娘的紅蓋頭就是從黃月英那兒學來的。”
結婚後,諸葛亮突然發現岳父一家的社會關係非常複雜。岳父和劉表是連襟,當年,荊州首屈一指的實力派人物蔡瑁把兩個妹妹分別嫁給了劉表和黃承彥。也就是說,劉表現在不僅僅是諸葛亮叔叔的好朋友,還是自己妻子的姨父,關係更進了一步。而在荊州擔任重要軍事職務的蔡瑁則成了諸葛亮妻子的舅舅。
不過,有了黃承彥這層關係,諸葛亮與荊州政界和軍界人士的接觸就更進一步了。通過這些渠道,身居隆中的諸葛亮能夠更迅速地了解時局的發展、朝廷和諸侯等各類人物的政治動向以及當時各政治集團的內幕活動等情報信息。這些情報信息對於正在密切關注時局、分析時局發展方向的諸葛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拿出的那份著名的策劃案《隆中對》,就是他此前對天下形勢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正確分析之後而形成的一整套戰略思想。

《武侯春秋》:從平民到丞相

如果有人告訴你,《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這些都是子虛烏有的話,你千萬不要和他爭論,他說的的確是事實。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諸葛亮的崇敬,作為一個普通人,諸葛亮的故事比《三國演義》中更加感人。史學界曾經這樣評價他:一個封建時代的政治家能夠為民眾所做的,諸葛亮幾乎都做到了。這是他備受後人敬仰的最重要的原因。
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離開隆中,隨劉備到軍中效力。此時,天下局勢發生突變,曹操率大軍南下征討荊州,荊州的劉表恰恰在這時病逝,他的兒子劉琮隨即投降了曹操。在此之前,東吳方面已派魯肅前來荊州,想聯合劉表抵抗曹操,但沒想到劉表突然病逝,荊州很快投降。所以魯肅就找到劉備,表示東吳可以和他們聯合抗曹,希望劉備派人去東吳洽談洽談。
當時,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已經是孫權手下的重要謀士,考慮到這層關係,劉備決定派諸葛亮出使東吳。這是諸葛亮接到的第一個正式的差事,能不能辦好,決定著他今後在劉備集團里的地位和價值。
諸葛亮的東吳之行確實有些戲劇性。《三國演義》對此有濃墨重彩的描述。家喻戶曉的故事是:智激周瑜、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等等。這些故事和後來的七擒孟獲、空城計等,都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章節。諸葛亮之所以後來被中國民間當成智慧的化身來崇拜,與這些故事的廣泛流傳是有直接關係的。遺憾的是,這些故事在歷史上大多未曾發生過。雖然它令古往今來的讀者們如痴如醉。
先說東吳的鷹派人物周瑜。《三國演義》中,周瑜被描寫成一個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人。他老想除掉諸葛亮,卻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最後被氣得吐血身亡,到死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嘆。歷史上周瑜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史書上記載,說他性情開朗、為人寬容。他還精通音樂,當地有“曲有誤,周郎顧”的贊語,意思是說,如果有人演奏音樂時曲調不對,周瑜就會前來熱心指點。可見他很平易近人。
赤壁大戰前,周瑜已是一位34歲、擔任東吳三軍統帥的重量級人物,他怎么會容不下一個比他小七歲、沒有任何職務的諸葛亮呢?當然,諸葛亮也絕不會冒冒失失地去激將周瑜。周瑜是主戰派,根本用不著諸葛亮激將。
再說舌戰群儒。在《三國演義》中,這場精彩的爭論充分展示了諸葛亮的名士風采,很有助於拔高他的形象。相比之下,東吳的一班謀士們則顯得很小兒科。當時,東吳的確有一些大臣害怕曹操,主張投降。但諸葛亮那時只是一個從未聽說過的小伙子,東吳的大臣們絕不會湊在一起跟一個無名小子爭得面紅耳赤。而且諸葛亮來東吳是為了聯合抗曹,而不是來和一大群人鬥嘴皮子的。
諸葛亮到東吳之後,見到了孫權。孫權覺得荊州已經投降,而劉備實力又很弱,所以他對打贏這場抵抗戰爭沒有把握。加上一些人不斷地勸他投降,孫權正在猶豫之中。當然,諸葛亮也沒有把握打贏這一仗。但是他必須說服東吳下定決心、抗擊曹操。不然,以劉備一家的力量,更沒有打贏的把握。於是,諸葛亮就琢磨著如何說服孫權。
學者:“諸葛亮的方法很獨特。他首先勸孫權拿定主意,要么抵抗,要么投降算了。孫權很奇怪,他問,那劉備為什麼不投降。諸葛亮說,劉備是皇室後裔,英雄蓋世,眾望所歸,他怎么會投降呢?孫勸一聽就激動起來,說,我東吳有一大片土地和十萬軍隊,我怎么就該投降呢?我只不過覺得曹操軍隊太過於強大,擔心打不贏而已。諸葛亮於是就分析說,曹操大軍從北方而來,不熟悉水戰。加上長途奔襲,十分疲勞,戰鬥力也不強。另外曹操統治下的荊州軍民對曹操也不服,這都會影響曹軍的士氣。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只要聯合對他進行狠狠地打擊,曹操就一定會失敗逃回北方。”
諸葛亮的一番話至少讓孫權想起自己也是個英雄,不能隨隨便便就投降。後來在周瑜等主戰派的極力勸說下,孫權決定堅決抵抗。
說服孫權抗曹的目的達到後,諸葛亮並沒有繼續留在東吳幫他們“草船借箭”和“借東風”,也沒有和周瑜結下任何的怨仇,而是直接回到荊州。
建安十三年冬天,曹軍在今天湖北長江南岸一個名叫赤壁的地方與東吳水軍初次交鋒,遭到了挫敗。原因主要是東吳擁有一支強大的艦隊。這些戰艦已經非常先進,足以令今天的人們大開眼界。
遺憾的是,史書對於記載這些東西太不感興趣。以至於我們今天只能從宋代的軍事著作中大致推斷出東吳戰艦的大概面貌。
曹操與東吳水軍初次交鋒遭遇到挫敗之後,他就把軍隊和戰船全部轉移到長江北岸一個名叫烏林的地方。如今這裡還叫烏林鎮,屬今天湖北省的洪湖市。它的附近就是著名的洪湖。沒過多久,周瑜找準了一個刮東南風的日子,讓黃蓋以投降的名義突然進攻曹操在烏林的戰艦。這就是眾所周知的“火燒赤壁”。實際上,如果按地點命名的話,這場著名的戰役應該叫:火燒烏林。
赤壁大戰後,曹操逃回北方,孫劉聯軍攻占了荊州大部分地區。《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安排“關羽華榮道上捉曹操”和後來“智取江陵”的故事在歷史上均未發生過。當時,劉備攻取了荊州長江南部的零陵、武陵、長沙和桂陽四個郡。江南四郡包括今天湖南省的絕大部分地區和廣東、廣西的部分地區。東吳占據了江夏郡和南郡,這是荊州最精華的地區。曹操占據了南陽郡和襄陽郡,戰略位置最重要。
奪得江南四郡之後,劉備任命自己為荊州牧,也就是荊州的軍政首腦。此時的他可能很有成就感,同時,他也發現諸葛亮的《隆中對》確實很有預見性,加上這位年輕人成功地出使東吳,於是,就任命了諸葛亮第一個正式的職務——軍師中郎將。這是一個界於將軍與校尉之間、大致相當於參謀長的職務。當時校尉相當於今天的校級軍官,在它之下還有相當於尉級軍官的都尉,而中朗將的軍銜則有點類似於今天美國軍隊中的準將。
但是劉備沒有讓諸葛亮繼續參謀軍事,而是派他去剛占領的江南四郡徵集稅收、調運軍糧。相當於今天稅務總局和糧食總局的局長。而江南四郡中每一個郡的軍政首腦、也就是太守一職,劉備都另有人選。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出山就被劉備委以重任,指揮大軍火燒新野、赤壁大戰、智取江陵,創造了輝煌業績。因此,古往今來,一直有人認為,在歷史上,劉備沒有重用諸葛亮。
其實劉備還是很重用諸葛亮的。我們可以拿東吳方面的人才和諸葛亮的提拔速度作一個比較。赤壁大戰前,諸葛亮什麼職務也沒有。而東吳的重要謀士魯肅是“贊軍校尉”,東吳的軍隊統帥周瑜是“建威中郎將”。赤壁大戰後,諸葛亮馬上越過都尉、校尉這兩級,直接被劉備提拔為“軍師中郎將”,與大戰前東吳的統帥周瑜的軍銜相當。而大戰之後,功勞最大的周瑜,只是被孫權稍微提拔了一下,作了“偏將軍”,比“中郎將”稍高一點,而魯肅則沒有升職。只是在幾年後他鎮守荊州時,才被提拔做了“奮武校尉”。還是比諸葛亮的“軍師中郎將”低一些。
諸葛亮在江南待了大約兩年,其辦公地點在臨烝,就是今天湖南衡陽一帶。他在這段時間是怎么工作的,史書上沒有記載。不過很多學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工作歷練,給他後來擔任丞相、治理蜀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幾年後,劉備實力進一步擴張,首先他從孫權手中借得了荊州的南郡,後來,他又攻取了成都,占領了包括今天四川和重慶的全部,雲南大部和貴州西部的廣大地區。初步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中“跨有荊州、益州”的戰略構想。這一年,諸葛亮的職務由軍師中郎將提升為軍師將軍,兼劉備左將軍府總管。此後,劉備在外領兵打仗,諸葛亮坐鎮後方,備辦後勤、處理政務。
劉備獲得益州後,繼續向北發展,從曹操手中奪取了陝西漢中。同時,關羽在荊州也積極配合,猛攻襄陽,一時間威震華夏。但孫權卻趁機攻打關羽的後方,致使這位將軍腹背受敵,最終敗走麥城,死於非命。荊州從此失去。
建安二十六年(西元221年)六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上稱之為“蜀漢”或簡稱“蜀”。
劉備稱帝後,給部下一一加官晉爵。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其官銜的全稱是“大漢丞相、錄尚書事、假節”。意思就是:漢朝丞相,代為皇帝審閱和批覆奏章,被授權在必要時以天子的名義指揮全國軍隊、任命百官。
這一年諸葛亮41歲。
我們可以猜想,在被任命為丞相的那天晚上,諸葛亮可能徹夜難眠。畢竟,一個很早就失去父母的孤兒,一個身處戰亂年代的讀書人,能有這樣的成就,誰都會心潮起伏,難以入眠。
關羽死後,劉備發兵攻打東吳,結果在夷陵、也就是今天湖北宜昌一帶被打得大敗。這就是著名的“火燒連營”的故事。
這年夏天,劉備退回白帝城後一病不起。在彌留之際,他請求諸葛亮輔佐自己不到七歲的兒子劉禪、也就是阿斗繼承帝位。劉備還對諸葛亮說,劉禪,你能輔佐就輔佐。實在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聽後痛哭流涕地說:我一定竭盡全力,效忠後主,至死方休。
這就是名垂千古的“劉備託孤”的故事。後世的人們都讚嘆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真摯友誼。古往今來,中國知識分子之間的交往,特別追求“相知”,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特別是那些進入仕途的讀書人,在宦海沉浮之中,他們就格外羨慕這種肝膽相照、魚水情深的君臣關係。
劉備死後,劉禪即位,改年號為“建興”。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把國家的一切事務都交給他來處理。
關於後主劉禪,歷史對他的評價確實不高。民間也有“扶不起的阿斗”這種說法。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替諸葛亮感到遺憾,認為他輔佐的是一位昏君,這肯定不利於諸葛亮才智的充分發揮。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換一個角度,我們或許會有新的發現。
從劉備“三顧茅廬”到他去世這十多年時間裡,諸葛亮一直是個幕後人物。除了坐鎮後方、備辦糧草之外,在政治和軍事方面,他幾乎很少參與。劉備去世後,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總攬國政。實際上,這種局面正好給他提供了一個全面發揮自己才智的機會。試想一下,如果劉禪像後來的康熙皇帝一樣,年紀輕輕就急著要親政,怎么會有諸葛亮大放光彩的機會呢?所以,諸葛亮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是從劉備去世後開始的。
如何解決眼前的危機呢?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補與東吳的外交關係。
在劉備東征之前,諸葛亮或許也認為,荊州可以重新奪回。夷陵之戰後,他清醒了,《隆中對》戰略存在著先天的設計缺陷。荊州雖然物產豐富,戰略地位重要,但它與益州之間隔著長江三峽,荊州一旦被攻擊,益州很難及時地調兵增援。而周圍的魏國和東吳則就容易進入,加上荊州的平原地形,所以這是一個很容易被攻擊而很難防守的地方。
這一年,蜀國的外交特使來到了東吳。其實,東吳非常清楚,與強大的魏國不可能維持真正的同盟關係,他們也研究過與蜀國聯合的可行性。孫權見蜀國很有誠意地放棄了荊州,於是就決定與魏國斷絕關係,而與蜀國結成同盟。
建興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蜀國和吳國簽訂了同盟條約。這是《三國演義》沒有提到而又十分有趣的一個外交條約。
在條約中兩國約定今後要相互支持,共同討伐曹魏。把魏國的土地奪過來,分給吳蜀兩國。
蜀國的外部環境改善後,諸葛亮開始著手國內事務。
他首先派軍隊平定了南方的叛亂。這就是著名的“七擒孟獲”的故事。
隨後,諸葛亮開始致力於發展經濟。他對農民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農業生產迅速恢復,社會得以安定。
成都有一個很美麗的別稱叫“錦官城”。據史學家考證,這與諸葛亮有關。三國時期,蜀國、尤其是成都的絲織業最為發達。這裡出產一種燦若雲霞的絲綢產品,人們把它叫做“蜀錦”,而管理織錦業的官員就叫做“錦官”,所以成都就叫“錦官城”。當時,東吳所屬的江浙一帶還沒有織錦業,魏國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出產,且質量完全不足以與蜀錦相比。所以,蜀錦就成為蜀國重要的出口商品,賺取了豐厚的利潤。
諸葛亮最值得今天的人們敬仰的,是他的廉潔。他生活非常節儉,甚至到了清心寡欲的地步。史書記載,說他全部的財產就是: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他和家人甚至沒有多餘的衣服。諸葛亮不但自己生活儉樸,還非常反感官員們貪圖享受。前面我們提到,劉備打下成都後大肆賞賜部下,居然把倉庫中的財物賞得精光。可以想像,當時諸葛亮應該是很不贊成這種做法,只是不太好說而已。
在諸葛亮執政期間,他大力倡導樸素廉潔的執政作風,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備、廉潔奉公的官員擔任政府重要職務,再加上嚴格的執法環境,久而久之,蜀國各級政府上行下效,勤政廉政之風蔚然形成。後來,又經過十多年的倡導和堅持,官員們大多數都能主動做到廉潔自律,其清廉的執政風氣為中國歷史上少有。
在劉備去世後的這幾年裡,諸葛亮力挽狂瀾,殫精竭慮,終於使蜀國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史學家們雖然對於諸葛亮後來的北伐,有著各種不同的評價,但對於他治理蜀國所取得的成就,公認的說法是:一個封建時代的政治家能夠為民眾所做的,諸葛亮幾乎都做到了。這正是他備受後人敬仰的最重要的原因。

《武侯春秋》:諸葛武侯話春秋

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是一位很奇怪的人物。作為政治家,他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作為軍事家,他五次北伐無功而返。如果以成敗論英雄的話,他的功勳完全無法與那些建立了強大統一王朝的帝王將相相比。然而,只有諸葛亮受到了歷朝歷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間的廣泛推崇,被視為道德的典範、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透過歷史的煙雲,追溯這位偶像人物生前生後的故事。
公元234年春天,諸葛亮率領蜀軍越過秦嶺出現在今天陝西岐山縣的五丈原上。準備直取魏國在關中的重鎮眉縣,然後向長安進攻。
五丈原在渭河以南,是一大片地勢相對較高的平地。在它的四周,由於長年的水土流失而形成一些很高的峭壁。所以,它是一個安營紮寨的好地方。
司馬懿聽說蜀軍到達後,帶領軍隊在五丈原不遠的險要路口駐紮下來,堅守不出。準備長期在此對峙,以拖垮蜀軍,最後逼使他們退走。
有史書記載,說諸葛亮曾經給司馬懿送了一套女人的服飾以刺激他出兵決戰。但是司馬懿不為之所動,反將禮物收下,仍舊堅守不出。
這一年的八月,諸葛亮因過度操勞,病逝在五丈原,享年54歲。
對於諸葛亮的去世,《魏書》記載,因為無法與魏軍速戰速決,勝利遙遙無期,諸葛亮憂憤不已,不斷地吐血。在一天黃昏,蜀軍突然焚燒軍營,退回秦嶺的山谷之中。在路上,這位統帥病發身亡。
後來,人們在五丈原建立了一座諸葛廟以紀念這位壯志未酬的蜀漢丞相。大殿里的諸葛亮被塑造成一副面容憔悴的樣子,據說這就是當年諸葛亮臨終前的形象。
諸葛亮一定是帶著滿腹的惆悵而走的。他為“北伐中原、恢復漢室”這個目標奮鬥了一輩子。可是在他撒手離去的時候,依然看不到北伐勝利的一點點曙光。北伐為什麼會失敗呢?主要原因是魏國過於強大。歷史上不乏以弱勝強的例子,比如越國滅掉吳國,劉邦打敗項羽等。為什麼諸葛亮就不能以弱勝強呢?一般來說,歷史上“以弱勝強”中強大的一方往往只是貌似強大。它的統治者一般都昏庸無道,大失天下人心,導致眾叛親離,被對手打敗。
學者:然而,當時魏國不是這樣。它的統治者把國家治理得不錯,統治階級人才濟濟,階級矛盾也比較緩和,國力十分強大。在這種情況下,想以弱勝強,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
看來諸葛亮確實是生不逢時。
不過,也有史學家認為,如果他能長壽一點,北伐可能會有成功的機會。因為十多年後,司馬家族企圖篡奪曹魏政權,引發很多皇親貴族與朝中大臣的反叛,居然出現了夏侯霸、諸葛誕等魏國大將帶兵投靠蜀國、吳國並向司馬家族進攻的局面。這正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天下有變”,如果他能活到這個時候,憑著他高超的軍事和外交手腕,或許可以聯合曹魏家族打垮司馬家族,取得北伐的成功。可惜,諸葛亮沒有活到那一天的到來。
但在臨終前,他要求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的定軍山。諸葛亮希望能夠永遠呆在這個北伐的最前線,看到北伐最終勝利的那一天。
為了替蜀國節省財力,這位丞相要求對自己的後事儘量從簡。史書記載,他的墓穴很小,僅僅只能放下一副棺材。棺材裡面沒有隨葬任何東西,只有他當時身穿的衣服。
諸葛亮身為一國的丞相,他死後留下了多少財產呢?
學者:史書記載,諸葛亮生前曾經向後主申報了自己的財產:說他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家裡的人靠它能夠得以溫飽。他還說,我在外出任政府官員期間,沒有帶什麼東西。飲食服裝,也都是來自政府的供給,沒有另外購置任何用品。我死的時候,應該也不會有多餘的財物,否則就是愧對國家。諸葛亮死後,情況果真跟他說的一樣。
據說在諸葛亮去世後不久,當時的人們就在他的墳墓前栽種了兩顆桂花樹,希望這位品行高尚的丞相能流芳百世。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對這兩顆桂樹進行了“碳14”測定,發現他們確實是在三國時期所種植。
每當金秋時節,兩顆桂樹就開滿了金色的桂花。秋風乍起,落英繽紛、香飄十里。其情其景,令人感慨萬端。
諸葛亮去世後,蜀國朝廷封他為忠武侯,這就是後人稱諸葛亮為“武侯”的來歷。
然而令蜀國朝廷沒有想到的是,三國統一後,他們的敵人晉朝居然封諸葛亮為“武興王”,比蜀國朝廷封的“武侯”還要高。更令諸葛亮生前沒有想到的是,在此之後,他受到了歷朝歷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間的一致讚揚和推崇,被視為道德的典範、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客觀地說,作為政治家,諸葛亮並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作為軍事家,他五次北伐無功而返。然而,這些功勳蓋世的帝王將相為什麼沒有一個人得到諸葛亮那樣的殊榮呢?
對於歷代的統治者來說,他們首先看重的是諸葛亮的“忠誠”。
在歷代的統治者看來,一個官員的忠誠遠比他的能力要重要得多。像曹操和司馬懿就是再典型不過的例子。
所以,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人因為才幹卓越而被歷代統治者共同表彰的,能獲此殊榮的只有忠義之士。在中國,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紀念性建築中,除了紀念孔子的文廟之外,最多的就是關帝廟,其次就是武侯祠。據說在明清時期,各地的武侯祠達一百多座。今天,全國還有十多座這樣的建築。
除了孔子因為他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而被尊崇外,關羽和諸葛亮則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忠誠而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大加追捧。
當然,在有些朝代,諸葛亮之所以被朝廷當作偶像,還有另外的原因。
在宋代,由於長年與北方草原民族作戰,宋朝統治者格外推崇那些既忠君愛國,又能富國強兵的古代將相。特別是南宋朝廷淪為偏居東南的小朝廷後,其地位與當年的蜀國極其相似。但是南宋朝廷以正統自居,曾經發動過北伐。所以無論諸葛亮的忠誠,還是他為了維護蜀漢正統地位而不懈北伐的精神都非常適合宋王朝的胃口。因此,宋朝封諸葛亮為“忠惠仁濟顯應王”。長長的封號後面,體現了宋王朝的多種期待。
南宋覆滅後,元朝建立。中原的知識分子並沒有把元朝政府看成是代表正統地位的政權。所以,在元末明初的農民起義和後來的北伐戰爭中,起義軍將領出身的羅貫中就根據民間早已流傳的三國故事,寫作了著名小說《三國演義》。在這部小說中,羅貫中極力尊崇蜀漢的正統地位,把諸葛亮塑造成一個無所不能、戰無不勝的神仙般人物。在那個時代,創造出一個代表著正義、正統和勝利的偶像人物,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後來,隨著《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廣泛流傳,諸葛亮的故事逐漸深入民間。 在民間,人們對他的崇拜主要是仰慕他的道德風範。
或許,民間對諸葛亮的崇拜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中國古代,老百姓、特別是農民理想中的社會是這樣的:土地得到大量開墾,人與人之間沒有貧富差距,社會比較安定。官員們很守規矩,不欺負老百姓,等等。
可能蜀國並不完全像陳壽描述的那樣盡善盡美,但是它也足以讓普通老百姓十分的懷念。陳壽撰寫《三國志》的時候,距離諸葛亮去世已經六十多年了,但是陳壽發現,益州的老百姓仍然非常懷念那位已故的蜀漢丞相,他們經常在郊野之地自發地祭奠他。
時至今日,中國西南地區還大量流傳著有關諸葛亮愛民如子的動人故事,依舊延續著人們對他的懷念。
當然,中國其他地區的老百姓對諸葛亮的崇拜主要來自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民間,《三國演義》的影響極其深遠,普通百姓可能不知道孔子、孟子這些文化巨匠,但沒有人不知道曹操、劉備和諸葛亮。特別是諸葛亮,連中國最偏僻的山溝里不識字的老太太,也能隨口說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諺語來。這說明諸葛亮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偶像。其實,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偶像。偶像實際上代表著一種做人的理想。
說到諸葛亮的智慧,不能不提到神秘的“木牛流馬”。
在北伐中,蜀軍經常穿行在秦嶺陡峭的峽谷之中,這裡有蜀軍架設的棧道。為了適應山區以棧道為主的道路,諸葛亮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運輸工具,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木牛流馬”。
“木牛流馬”在諸葛亮去世後不久就失傳了,從而成為他一生中最神秘的東西。
“木牛流馬”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成一種能夠自動行走、像馬和牛一樣的機器,這對民間的研究者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直陸續有一些人聲稱自己研製出了這樣的“木牛流馬”。其中做的最好的,是陝西漢中地區的農民徐明德。
徐明德是當地一位能工巧匠,他經過多年研究琢磨,製造出了一部能夠行走的“木牛流馬”。
徐明德把他製作的“木牛流馬”捐獻給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為這裡重要的館藏文物。出於研製者保密的要求,我們無法看到“木牛流馬”內部的構造,但徐明德透露說,它主要是藉助了槓桿的原理。
大約從宋代開始,就有學者認為“木牛流馬”就是獨輪車。在南方一些地方,這種古老的獨輪車至今還使用著。“木牛流馬”就是獨輪車的說法,在今天的史學界,還有很多支持者。他們的理由主要是,這種車子載重量比較大,適合山區道路。但是,獨輪車早在諸葛亮之前就已經出現,如果“木牛流馬”就是獨輪車的話,它既沒有什麼神奇之處,也談不上是諸葛亮的發明。再說史書上明明記載它有四個車輪,而不是一個輪子。
於是,有些學者就從史書上對“木牛流馬”的具體記載著手,探究其真實面目。
如果“木牛流馬”就是一種四輪車的話,那么它就非常適合在棧道上行駛了。在“褒斜古道”上,當年曾有一半以上的路程是在懸崖上搭建的棧道。他們由粗大的原木架設而成,十分堅固、平坦,起寬度足以容納兩輛車並排而行。
對於什麼是“流馬”,也有學者認為它可能是一種能在山中小河裡行駛的小木船。因為褒斜道有很大一段是沿著秦嶺中的河谷逆流而上的,所以“流馬”很有可能是蜀軍在沿著河邊的棧道行軍時,用拉縴的方式拉著小船逆流而上。所以,它的載重量可能不但不比“木牛”小,反而要比它要大得多。
但是,上述說法都無法解決一個疑問,那就是,無論四輪車還是小木船,它們都很平常,而當時所有的史書都說“木牛流馬”是一種奇妙的運輸工具,是諸葛亮的一大發明。所以,“木牛流馬”究竟是怎么回事,至今仍然是個謎。
可惜的是,對於中華民族這位偶像級的人物,《三國演義》卻很少提到他的家人。似乎他真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超人。
在今天全國各地的武侯祠中,除了諸葛亮端坐大殿正中以外,在他的兩側,一般都會供奉有他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的塑像。
諸葛亮在隆中時與黃氏結婚,婚後近三十年沒有自己的孩子。在此期間,諸葛亮曾經將大哥諸葛瑾的第二個兒子諸葛喬過繼為子。諸葛喬在25歲時去世。他的兒子諸葛攀在蜀國擔任過翊武將軍。後來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一家在東吳遭到滿門抄斬,諸葛攀又重新成為諸葛瑾的後人,為之傳遞香火。
大約在諸葛亮46歲的時候,他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
史書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但他從小就聰慧可愛,擅長書畫,記憶力很強。長大後從低級軍官做起, 一直升到他父親曾擔任過的軍師將軍。據說蜀國朝廷裡面只要有任何順應民意的事情,雖然它並不是諸葛瞻所為,但民間都奔走相告,說這是諸葛亮的兒子做的。
後來,諸葛瞻官至衛將軍,一度執掌蜀國朝政。魏國大將鄧艾討伐蜀國時,諸葛瞻率領軍隊前去抵抗,戰死在綿竹。當時他的兒子諸葛尚年僅十七歲,同樣戰死沙場。
學者:諸葛瞻去世的時候,他的次子諸葛京當時還很小,不到參軍打仗的年齡,所以倖存了下來。晉朝統一三國之後,諸葛京被新的朝廷遷居到中原一帶,徵召為官吏。諸葛京出任過關中地區眉縣的縣令,並把這裡治理得很好。想當年,他的祖父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縣,都未能如願。沒想到歷史與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讓他從未謀面的孫子成為這裡的縣令。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早年投效東吳,深得孫權的器重。後來官至大將軍等最高軍職。他的長子諸葛恪更是青出於藍,在吳國權傾朝野,後來死於一場政變,東吳的諸葛家族被滿門抄斬。
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很早就追隨曹操,在魏國擔任一流高官。後遭司馬家族的打擊,其家族也被全部殺光。
如此一來,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東琅琊一帶的族人之外,史書上有記載的倖存者就只剩下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了。諸葛京在擔任眉縣縣令之後,繼續升遷,最後官至江州刺史。從此,史書上就不再有諸葛京後人的記載。
那么,諸葛亮是否有直系後代傳承至今呢?在山東臨沂和浙江蘭溪各有一批姓諸葛的人士,他們都有各自的家譜記載著與諸葛亮的淵源關係。
在浙江,諸葛後人幾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據說,他們都發源於浙江蘭谿市的諸葛村。
從明代起,蘭溪一帶的諸葛族人主要以經營中醫藥業為主。據說這是秉承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一祖訓。後來,他們在此行業中逐漸發展壯大。清代中後期,諸葛族人把他們的中醫藥店開到了浙江各地,乃至於全國各大城市,形成“蘭溪藥幫”這一商業幫派,盛極一時。同時也造就了諸葛村今天眾多華麗精巧的民居建築。民國以後,蘭溪的中醫藥業逐漸衰退。諸葛村基本上以旅遊業為主。

播出

CCTV10 探索發現頻道六集播出,依照時間順序講述諸葛亮的一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