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律村

步律村,地處廣東省東莞市望牛墩鎮南端,距鎮中心約5千米,面積0.45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官派村、長洲村、漕滘村。明朝立村。建村有600多年。居民以袁姓為主,由東莞萬江大汾遷入而形成。立村時此地簕竹叢生,步步有簕竹,因而得名。因“簕”“律”同音,為書寫方便,後改稱“步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步律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莞市
歷史沿革,人口,社會經濟,歷史文化,代表性人物,

歷史沿革

明朝屬東莞縣。清乾隆十九年屬中堂司。1945年,屬瀝明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洲漕鄉;1957年,屬望聯大鄉;1958年,屬中堂人民公社下漕生產大隊;1959年,屬望牛墩人民公社下漕生產大隊;1983年,屬望牛墩區下漕鄉;1987年,屬東莞市望牛墩鎮下漕管理區;1999年起,屬望牛墩鎮下漕行政村。
世居村民以袁姓為主,後來有趙姓、梁姓等相繼遷入。袁姓族人於明朝從萬江大汾、水蛇涌和中堂袁家涌遷移至此。趙姓族人於清朝從東莞道滘遷入。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514人,其中男性268人,女性246人;80歲以上15人,最年長者96歲(女);海外留學人員1人。外來暫住人口5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同胞10人。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社會經濟

傳統生產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副產品有稻穀、香蕉、甘蔗、番薯等。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香蕉、蔬菜為主;養殖業則以養豬、魚、家禽為主。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引進“三來一補”企業。2015年,村中企業有兩家:東長集團公司,年產值1.5億元;恆泰電子公司,年產值10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村集體分紅、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商業經營。村內有1棵樹齡110年的細葉榕,為三級古樹。傳統食品有鹹丸、魚籠、炒米餅、松糕、糖環、鹹粽、冬團、茶果、灰粽(蘇木粽)。
省道S119線、縣道X235線、望洪公路經過該村。1970年通自來水、通電,1980年通電話,199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村內有籃球場和村民活動中心等。

歷史文化

村內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
周永袁公祠,始建於1950年,重修於1992年。占地面積180平方米,為三開二進合院式祠堂。清明節、重陽節村民到此舉行祭祖活動。
真武大帝廟,始建年代不詳,重建於1987年,供奉真武大帝。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村民到真武大帝廟焚香祭祀。
關帝廟,始建年代不詳,村民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到廟裡燒香祭祀。
村裡有賽龍舟、天后誕、“開燈”等活動。
端午節賽龍舟,形成於民國時期。村里組織青壯年參加龍舟競渡,出嫁女會帶上包好的粽子回娘家拜節。
天后誕“行香”,形成於民國時期。每年農曆三月廿三為天后誕。村內村外的信眾和該村的出嫁女都回到天后宮焚香祭祀,婦女在村內大街上手持香燭沿路拜祭,祈求出入平安、家庭幸福。
村中有開燈習俗,形成於民國時期。每年新添男丁的家庭在大年初一至十五在家中和祠堂點上花燈,主人設宴答謝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
乞巧節又叫“拜七姐”,形成於民國時期。村里姑娘早備好各種祭品,穿戴一新,對天膜拜,祈求賜福。應節製作的七夕貢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性人物

袁德和(1950— ),1969年7月參加工作。曾任中共東莞市委副秘書長(正處級)、東莞市政協副主席。
袁萬青(1942— ),曾任東莞市紀委常委。
曾鳳英(1952— ),曾任東莞市建設局紀檢組組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