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寫尋春之樂,同時抒發了“人如秋鴻,事如春夢”的感嘆,用人生虛無的思想來排遣心中的煩惱和痛苦,最後兩句則表達了詩人豁達的襟懷。此詩對仗精妙,比喻新穎,把抽象的事物塑造得美妙具體,大大增強了藝術效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 作品別名:女王城和詩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蘇軾詩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1
東風未肯入東門2,走馬還尋去歲村3
人似秋鴻來有信4,事如春夢了無痕5
江城白酒三杯釅6,野老蒼顏一笑溫7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潘郭二生:蘇軾在黃州的朋友潘大臨和郭遘。女王城:黃州州治東十五里的永安城,俗稱女王城。和(hè):依照別人詩作的韻腳作詩。
2.“東風”句:形容春風未到,城中尚無春色。
3.走馬:騎著馬跑。去歲村:指詩題中所說“去年是日”所到過的村子。
4.鴻:鴻雁。有信:有信用。指其秋日南飛,春日北歸。
5.了無痕:完全沒有痕跡。
6.釅(yàn):液汁很濃。
7.野老:村中老人。蒼顏:蒼老的容顏。
8. “故人”句:朋友們不必可憐自己遭受貶斥而設法內調。賦招魂:寫一篇《招魂》詩。意指設法將自己從黃州調回京城。招魂:屈原所作楚辭篇名。

白話譯文

春天的東風還不肯吹進東面的城門,我和你們二人已經騎著馬出城去尋找去年我們遊玩過的村落了。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樣,來去都會有音信痕跡可尋,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場大夢一樣,連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
讓我們去江城邊上的酒館,喝上三杯酒家自釀的好酒吧,這裡的民風淳樸,鄉間的老人會用飽經滄桑的臉孔上溫暖的笑容來歡迎你的。
我們已經約定了,每年春季的時候都要出東門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們啊,你們就不必因為此事擔心掛念了。

創作背景

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訪陳慥,潘丙、古耕道、郭遘將他送至女王城東禪院。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四十七歲。他於這一年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人出城尋春,為一年前的同一天在女王城所作的詩寫下和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作者寫這首詩時,來到黃州已兩年了,想起一年前的這一天,潘、古、郭三人伴送出城所感到的春意,詩人心境蕩漾。詩人敏感地發覺到舊友重遊舊地,舊事卻已如春夢逝去,這個惹人的煩惱只好任友情的溫馨去輕輕地的排遣消融。
起句是據前一年所感的構想。“東風”為春之信使,如城裡有了春意,“東風”這位信使就先自東門而入;此時,蘇軾卻一點感覺也沒有,他想,恐怕是“東風未肯入東門”吧。至於為什麼“未肯入東門”,妙在不言之中。但“忽記去年是日”出城之前,也是“十日春寒未出門”,一到郊外方知“江柳已搖村”。就在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的早春時節,渴望春意的詩人主動“出郊尋春”了。他是舊地尋春,又是“走馬”而去,所以次句說“走馬還尋去歲村”。
接下去不寫尋春所獲,卻宕開一筆,忽出警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人如侯鳥,有感於外界信息而動。鴻雁南來北往,即使年年如此從不懈怠,在瞬息萬變的宇宙中也不會留下什麼痕跡。人之如候鳥,正在於此,只不過人間的信息比自然季侯要複雜得多;但同樣,人因有感而動,其中一切經歷、一切思緒,也只如春夢一般,時過境遷,了無痕跡。蘇軾之所以有“人似秋鴻,事如春夢”之感,究其根源,是由於他遭受過烏台詩案的沉重打擊,又正在貶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戀和煩惱,都強自推向“春夢了無痕”的虛無境地,以解脫失意中難以消除的痛苦。若就它在全詩中的關合來說,則妙在虛實離即之聞。人生也好,歷史也好,每一片段都必須以下一個片斷為目的,為了下一個片斷的早日到來不能就此否定這一片斷的自身,可改變一下視角,跳在時間之流的外面,平等地看待每一個片斷。這樣超越性的觀照,得出“人似秋鴻來有信”的結論。朝一個方向直線流失的時間矢量變成了往復循環的圓轉的意象,是自然的本真狀態吧。只有人因為意識到“死”,所以才把時間看成一往不復的流逝矢量,對於其他自然物來說,時間的形態不是這樣。比如對鴻雁來說,時間就是圓的,春天、秋天,轉了一圈都會回來。如果人也能這樣觀照時間,則應該有更合理的人生態度。不要把過去看成現在的原因,過去的事猶如一場春夢,了無痕跡;也不要使現在為了將來而存在,現在該喝現在的酒,享受當下的溫存。圓轉的時間裡應當有圓轉的生活,就好像鴻雁那樣,年年周而復始。“人似秋鴻”,實接首聯;“事如春夢”,反照下文。把人生進取、政治抱負都看得淡漠了,於是才有超然曠達、出郊尋春之舉,於是才有下邊四句所表達的春遊之樂。而且通過物象與事象結合比照,則詩人的懷舊憶昔、感時傷世之情倍增。它看似游離,實為全詩的關鍵所在。
“江城”指位於長江北岸的黃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溫和的野老蒼顏,既可具體指這次春遊的歡聚暢飲,也可概括蘇軾在黃州的生活樂趣。總之,他是以此為樂,甚至要以此為歸宿了。前一年訪故友陳慥,有三位新交的朋友相送,春意湧上心頭;這一年出郊尋春,又有潘丙、郭遘為伴,酒醺顏面。山水自然之樂,人情樸野之純,完全可以驅除那些煩惱的往事,也完全可以沖淡甚至忘卻他當時的困厄。所以,詩的最後說:“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賦《招魂》”,指宋玉因屈原忠而見棄,作《招魂》諷諫楚懷王,希望他悔悟,召還屈原(這一說法出自王逸《楚辭章句》,但經後人辨析,其說有誤);蘇軾在這裡借指老朋友們為他的復出奔走。最後兩句是在告慰故人:我在黃州過得很好,已和這裡的朋友們約定每年作此尋春之游,你們不必為我的處境擔憂,也不必為朝廷召我還京多操心。
蘇軾“奮厲有當世志”,而且自信“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但在神宗、哲宗兩朝黨爭中幾經起落,而其“立朝大節極可觀,才意高廣,唯已之是信”(馬永卿《元城語錄》),又從不“俯身從眾,卑論趨時”(《登州謝宣詔赴闕表》),遂使他一生陷於無邊的災難之中。蘇軾對待歷時三十年的災難,總的態度是“隨緣自適”,但各個時期又有不同。剛開始的時候,他赴密州途中說過“用舍由時,行藏在我”(《沁園春》詞)的話,那時還有還朝的願望。烏台詩案中他自料必死無疑,誰知未死。而貶去黃州,恍如隔世;經過這一次打擊,“平時種種心,次第去莫留。”(《子由自南都來陳三日而別》)他在黃州“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覺“不可勝悔”,“今雖改之,後必復作”,不如“歸誠佛僧,求一洗之,……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黃州安國寺記》)再從他在黃州的詩詞文賦和種種活動看,他對起復還朝已失去信心。
舊地重遊,了如春夢;三杯白酒,一笑蒼顏。這樣無聊地打發日子,詩人是不甘心的,但是不甘心,又能怎么樣呢?這個問題,作者是不可能找到正確的答案的,因此,苦悶就不可能排除,有時他採取了一種緣情自適,強為豁達的態度,寫出了豪放清雄的詩篇,但依然掩蓋不了內心的悒鬱。
因此,這首詩的結尾兩句,不是牢騷,不是反語,是一種真情實感。蘇軾在黃州寄情詩書山水,寄情新交故舊,尤其是切望惠及百姓,迥異於失意文士的消極避世。他的畫像自題詩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澹州。”也不應看作牢騷反話。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時,總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得愉快些,這是他度過一切災難的精神力量。他臨死時對兒子說:“吾生不惡,死必不墜。”人們敬仰他、紀念他,一個原因是他的詩、詞、文、書、畫五藝俱絕,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腸,一種開闊曠達的襟懷。

名家點評

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昀評點《蘇文忠公詩集》:“自囿於聲律,而都‘溫雅可誦’。三、四深警。”
近代著名文史學家、作家,翻譯家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下卷:“親切有味,寫境抒情,俱臻上乘。不用奇字怪句點沒有苦心雕琢刻畫的痕跡,好像不加思索地脫口而出,隨隨便便地寫了下來,其中卻有無限的工巧與自然的神韻。”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鄧紹基《中國古代十大詩人精品全集——蘇軾》:“詩意深警,對仗精妙,比喻新穎。”

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公元1056年—公示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