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當代經典文庫:樹洞小人兒史努豆》是2013年11月1日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雅諾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美當代經典文庫:樹洞小人兒史努豆
- 外文名:LlTTLE TIGER VERLAG GmbH(Germany)
- 作者:雅諾什
- 出版社: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140頁
- 開本:32
- 譯者:陳俊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766075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內容提要,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樹洞小人兒史努豆/歐美當代經典文庫》編著者雅諾什
本叢書中收錄的作品讓人百讀不厭。它們既吸引尚不識字的幼童,也會使八十歲的老人為之著迷。如翻譯家李士勛先生新譯的《魑蝠小子》四部曲,細緻生動地刻畫了吸血蝙蝠的特性,卻又加入了合理地改造這種動物的構思和構想,深受國外大人小孩的歡迎,暢銷三十多年經久不衰;還有德國作家邦瑟爾斯的《蜜蜂瑪雅歷險記》,初版於1912 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在德國和世界各地,三歲的孩子入睡前常會要父母給他們念一段這個小蜜蜂的故事,可是據熟悉此書的朋友介紹,愛讀這本童話的成年人,一點兒不比兒童少。這說明了什麼?我以為,這恰好證明了一點:真正第一流的兒童文學,應該是兒童喜歡,成人也喜歡的;它們在兒童文學裡是一流精品,拿到成人文學裡去比一下,毫無疑問,應該還是一流!如果一部作品孩子看著喜歡,成人一看就覺得虛假造作粗劣無趣,它的價值就十分可疑。本叢書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那種孩子喜歡、成人也喜歡的精品
作者簡介
作者:(德)雅諾什 譯者:陳俊
內容提要
《樹洞小人兒史努豆/歐美當代經典文庫》內容提要:史努豆是居住在樹洞裡的小人兒,他和他的家人既生活在森林裡,也生活在我們身邊。他們會在你遇到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還擁有掌握神秘銀河信息的能力,可以幫助大家身處困境時無所畏懼。你想知道他發生過哪些精彩的故事嗎?這本書將會告訴你!‘’
目錄
序
說說樹洞小人兒
史努豆上學記
銀河淌來漂流瓶
樹洞小人兒的快樂
天外的孤獨
樹洞小人兒捕魚記
搭一座摩天樓
園丁之夢
惡作劇的後果
智斗野狗
兩個小“驢友”
樹洞小人兒的帽子
讓靈魂尖叫的美食
時間伸縮器
譯者小記
雅諾什繪本的中國旅程
說說樹洞小人兒
史努豆上學記
銀河淌來漂流瓶
樹洞小人兒的快樂
天外的孤獨
樹洞小人兒捕魚記
搭一座摩天樓
園丁之夢
惡作劇的後果
智斗野狗
兩個小“驢友”
樹洞小人兒的帽子
讓靈魂尖叫的美食
時間伸縮器
譯者小記
雅諾什繪本的中國旅程
序言
這套“歐美當代經典文庫”規模相當大,共有五十來種。時間跨度也不小,幾位十九世紀末出生的作者也被收入囊中——可見這裡的“當代”是用以區別於“古代”的概念,它包含了通常意義上的“近代”或“現代”。這樣一套書的啟動與陸續出版,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將近二十年前,在我的理論書稿《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付印出版的時候,就曾暗想,如果有一套內容豐富多彩的世界兒童文學的翻譯作品集能同時問世,如果讀者在讀這本理論書時,可以不斷從譯作中找到相關的作品及體驗,那該有多好!當時這話是不敢和人說的,因為拙著還沒受到讀者和時間的檢驗,是否站得住腳,實在毫無把握。現在,雖然書已印了三版,但仍須接受讀者和時間的檢驗,仍不敢肯定它是否站得住,而我還是渴望有一套大型翻譯作品集可與之對讀。不是說要用作品來證明自己理論的正確,而是可以通過這樣的書引發更多讀者、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共同思考。這樣思考的結果,可能恰恰證明了拙著的不正確或不嚴密,而這更為喜人——這不就使理論得到突破,使認識得到了推進嗎?中國從來就有“左圖右史”之說,這可指圖與史的對讀,也可引申為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互補,閱讀作品與理論思考的互參。所以,藉此重提我的一些粗淺的思考,無非就是拋磚引玉的意思。
在《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中,我把兒童文學大致分為“愛的母題”、“頑童的母題”與“自然的母題”,這樣就可發現,各個種類的、差異極大的兒童文學作品,其實是同樣合乎法則的,它們會從不同角度幫助不同年齡的兒童獲取審美感受,體驗世界和人生,並得到文學的樂趣。而此前,我們的眼光是非常局限的,不習慣於將各類作品盡收眼底,因而常有人理直氣壯地排斥一些自己所不熟悉的創作。這裡,“愛的母題”體現了成人對兒童的視角,“頑童的母題”體現了兒童對成人的視角,“自然的母題”則是兒童與成人共同的面向無限廣闊的大自然的視角。在“愛的母題”中又分出“母愛型”與“父愛型”兩類,前者是指那些對於幼兒的溫馨朦朧的愛的傳遞,如《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紅帽》等早期童話都屬此類,從這裡找不到多少教育性,甚至故事編得也不嚴密,但世代流傳,廣受歡迎,各國的母親和兒童都喜歡;後者則是指那些相對較為嚴肅的兒童文學,它們要幫助孩子逐步認識體驗真實的世界和嚴峻的人生,所謂“教育性”更多地體現在這類作品中。但真正好的“父愛型”作品也必須是審美的,它們讓兒童在審美中自然地引發對自己人生的思考,而不應有說教的成分——它們仍應像上好的水果,而不應像治病的藥。
我欣喜地看到,在這套大書中,“三大母題”都有豐滿的體現。一眼望去,滿目燦爛,應接不暇。這裡既有《小熊溫尼·菩》《哎呀疼醫生》《風先生和雨太太》《蜜蜂瑪雅歷險記》《小袋鼠和他的朋友們》等“母愛型”作品,也有《表》《野、r頭凱蒂》《瘋狂麥基》《老人與海》等“父愛型”作品,更有《愛麗絲夢遊奇境記》《小飛俠》《馬戲小子》《傻瓜城》《列那狐》等“頑童型”作品,還有《黎達動物故事》《我所知道的野生動物》《狗狗日記》等合乎“自然母題”的佳作。有些作品可以說是不同母題的結合。如翻譯家李士勛先生新譯的《魑蝠小子》四部曲,細緻生動地刻畫了吸血蝙蝠的特性,卻又加入了合理地改造這種動物的構思和構想,這就在“自然的母題”基礎上添入了“母愛型”的內容,使其具有了一點兒近乎“科幻”的成分,這是很有趣的文學現象。細讀這套書中的各類作品,一定會有更多更新鮮的發現。這是很令人期待的。
這套書中有很多是舊譯新版,如魯迅先生的《表》,趙元任先生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鄭振鐸先生的《列那狐》,顧均正先生的《風先生和雨太太》等,有的問世已整整九十年。許多譯本我小時候看過,現在重看,仍覺魅力無邊。一個譯本能有這么大的生命力,堪稱奇蹟,這也許只在兒童文學翻譯中才會出現。這也從一個角度說明,古今中外的童心,是無遠弗屆,處處相通的。這套大書中收入的大量精彩新譯也讓人百讀不厭,它們既吸引尚不識字的幼童,也會使八十歲的老人為之著迷。剛剛譯畢的德國作家邦瑟爾斯的《蜜蜂瑪雅歷險記》,初版於1912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在德國和世界各地,三歲的孩子入睡前常會要父母給他們念一段這個小蜜蜂的故事,可是據熟悉此書的朋友介紹,愛讀這本童話的成年人,一點兒不比兒童少。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本來不是給孩子寫的,現在奉獻給少年讀者,同樣非常合適。肖毛先生重譯的西頓的動物小說合集《我所知道的野生動物》,一直被當作兒童文學精品印行,但它其實也是寫給成人看的。這說明了什麼?我以為,這恰好證明了一點:真正第一流的兒童文學,應該是兒童喜歡,成人也喜歡的;它們在兒童文學裡是一流精品,拿到成人文學裡去比一下,毫無疑問,應該還是一流!如果一部作品孩子看著喜歡,成人一看就覺得虛假造作粗劣無趣,它的價值就十分可疑。同樣,一部作品在兒童文學領域聽到了一點兒好話,拿到成人文學中去一比就顯得水平低下,如還要說這是精品,就很難服人。當然這裡要排除成人的一些偏見,比如兒童書一定要“有用”,要能馬上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等等,就都屬於不合理的要求。排除了這些久已有之的偏見,成人的藝術修養、審美能力、辨別能力等,肯定都在孩子之上。所以請成人在替孩子買書時自己也讀一讀,這是有道理的,也有益於成人和孩子間的交流。本叢
書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那種孩子喜歡、成人也喜歡的精品。
還有一點需要補說的,是為什麼在完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時,我想到的可與之對讀的是一套優秀翻譯作品集,而不是一套中國原創作品集。那是因為,當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作家的兒童文學創作,還不足以證明兒童文學的確存在這樣三大母題,它們應具有同樣的合法性。如前所說,那時強調更多的恰恰還是“有用”,即有“教育意義”——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或可歸入“父愛型”的母題中去,但兒童文學怎能只有這半個母題?這不太單調了嗎?所以我才會投入這樣的研究。我研究中所參照的,正是全世界的我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兒童文學。現在,中國兒童文學已有長足的發展,但閱讀和參照最優秀的世界兒童文學精品,仍是我們的必修課,並且是終身必修的美好課程。對於兒童讀者來說,大量的優秀譯作更是他們所渴望和急需的。現在評論界和出版界似有一種傾向,即為保護和推動國內作家的創作,總想能限制一下對外國作品的引進,以便將地盤留給本土作品。我以為這是很沒志氣的想法。當年魯迅先生極端重視翻譯,他甚至認為翻譯比創作還重要,他把好的譯者比作古希臘神話中為人類“竊火”的普羅米修斯,有了火種,人類才會發展到今天。這一比喻在兒童文學界也同樣適用。舉例而言,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如沒有任溶溶先生一氣譯出八種林格倫的“頑童型”作品(包括《長襪子皮皮》《小飛人》等),中國兒童文學會那么快地發展到今天嗎?所以,到了今天,我們的兒童文學創作仍需向世界一流作品看齊,我們的佳作還不夠多,問題仍然不少,因此,魯迅的比喻仍沒過時。現在我們常說的“三個代表”中,有一個代表指的是“代表先進文化”,世界最優秀的兒童文學就是先進文化,只有在這樣的文化充分引進之後,本土文化與這樣的文化有了充分的交融和碰撞,本土文化才會得以提升並具有同樣的先進性。如把先進文化關在門外,以此保護本土文化.那本土文化就不可能發展。所以,為了中國一代一代的孩子,也為了中國兒童文學的今天和明天,必須有更多的翻譯家和出版家,把眼光投向最好的兒童文學,不管它們出自哪個國度,我們都應儘快地“拿來”。我願把最美的花朵獻給這樣的翻譯家和出版家們!
在《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中,我把兒童文學大致分為“愛的母題”、“頑童的母題”與“自然的母題”,這樣就可發現,各個種類的、差異極大的兒童文學作品,其實是同樣合乎法則的,它們會從不同角度幫助不同年齡的兒童獲取審美感受,體驗世界和人生,並得到文學的樂趣。而此前,我們的眼光是非常局限的,不習慣於將各類作品盡收眼底,因而常有人理直氣壯地排斥一些自己所不熟悉的創作。這裡,“愛的母題”體現了成人對兒童的視角,“頑童的母題”體現了兒童對成人的視角,“自然的母題”則是兒童與成人共同的面向無限廣闊的大自然的視角。在“愛的母題”中又分出“母愛型”與“父愛型”兩類,前者是指那些對於幼兒的溫馨朦朧的愛的傳遞,如《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紅帽》等早期童話都屬此類,從這裡找不到多少教育性,甚至故事編得也不嚴密,但世代流傳,廣受歡迎,各國的母親和兒童都喜歡;後者則是指那些相對較為嚴肅的兒童文學,它們要幫助孩子逐步認識體驗真實的世界和嚴峻的人生,所謂“教育性”更多地體現在這類作品中。但真正好的“父愛型”作品也必須是審美的,它們讓兒童在審美中自然地引發對自己人生的思考,而不應有說教的成分——它們仍應像上好的水果,而不應像治病的藥。
我欣喜地看到,在這套大書中,“三大母題”都有豐滿的體現。一眼望去,滿目燦爛,應接不暇。這裡既有《小熊溫尼·菩》《哎呀疼醫生》《風先生和雨太太》《蜜蜂瑪雅歷險記》《小袋鼠和他的朋友們》等“母愛型”作品,也有《表》《野、r頭凱蒂》《瘋狂麥基》《老人與海》等“父愛型”作品,更有《愛麗絲夢遊奇境記》《小飛俠》《馬戲小子》《傻瓜城》《列那狐》等“頑童型”作品,還有《黎達動物故事》《我所知道的野生動物》《狗狗日記》等合乎“自然母題”的佳作。有些作品可以說是不同母題的結合。如翻譯家李士勛先生新譯的《魑蝠小子》四部曲,細緻生動地刻畫了吸血蝙蝠的特性,卻又加入了合理地改造這種動物的構思和構想,這就在“自然的母題”基礎上添入了“母愛型”的內容,使其具有了一點兒近乎“科幻”的成分,這是很有趣的文學現象。細讀這套書中的各類作品,一定會有更多更新鮮的發現。這是很令人期待的。
這套書中有很多是舊譯新版,如魯迅先生的《表》,趙元任先生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鄭振鐸先生的《列那狐》,顧均正先生的《風先生和雨太太》等,有的問世已整整九十年。許多譯本我小時候看過,現在重看,仍覺魅力無邊。一個譯本能有這么大的生命力,堪稱奇蹟,這也許只在兒童文學翻譯中才會出現。這也從一個角度說明,古今中外的童心,是無遠弗屆,處處相通的。這套大書中收入的大量精彩新譯也讓人百讀不厭,它們既吸引尚不識字的幼童,也會使八十歲的老人為之著迷。剛剛譯畢的德國作家邦瑟爾斯的《蜜蜂瑪雅歷險記》,初版於1912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在德國和世界各地,三歲的孩子入睡前常會要父母給他們念一段這個小蜜蜂的故事,可是據熟悉此書的朋友介紹,愛讀這本童話的成年人,一點兒不比兒童少。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本來不是給孩子寫的,現在奉獻給少年讀者,同樣非常合適。肖毛先生重譯的西頓的動物小說合集《我所知道的野生動物》,一直被當作兒童文學精品印行,但它其實也是寫給成人看的。這說明了什麼?我以為,這恰好證明了一點:真正第一流的兒童文學,應該是兒童喜歡,成人也喜歡的;它們在兒童文學裡是一流精品,拿到成人文學裡去比一下,毫無疑問,應該還是一流!如果一部作品孩子看著喜歡,成人一看就覺得虛假造作粗劣無趣,它的價值就十分可疑。同樣,一部作品在兒童文學領域聽到了一點兒好話,拿到成人文學中去一比就顯得水平低下,如還要說這是精品,就很難服人。當然這裡要排除成人的一些偏見,比如兒童書一定要“有用”,要能馬上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等等,就都屬於不合理的要求。排除了這些久已有之的偏見,成人的藝術修養、審美能力、辨別能力等,肯定都在孩子之上。所以請成人在替孩子買書時自己也讀一讀,這是有道理的,也有益於成人和孩子間的交流。本叢
書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那種孩子喜歡、成人也喜歡的精品。
還有一點需要補說的,是為什麼在完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時,我想到的可與之對讀的是一套優秀翻譯作品集,而不是一套中國原創作品集。那是因為,當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作家的兒童文學創作,還不足以證明兒童文學的確存在這樣三大母題,它們應具有同樣的合法性。如前所說,那時強調更多的恰恰還是“有用”,即有“教育意義”——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或可歸入“父愛型”的母題中去,但兒童文學怎能只有這半個母題?這不太單調了嗎?所以我才會投入這樣的研究。我研究中所參照的,正是全世界的我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兒童文學。現在,中國兒童文學已有長足的發展,但閱讀和參照最優秀的世界兒童文學精品,仍是我們的必修課,並且是終身必修的美好課程。對於兒童讀者來說,大量的優秀譯作更是他們所渴望和急需的。現在評論界和出版界似有一種傾向,即為保護和推動國內作家的創作,總想能限制一下對外國作品的引進,以便將地盤留給本土作品。我以為這是很沒志氣的想法。當年魯迅先生極端重視翻譯,他甚至認為翻譯比創作還重要,他把好的譯者比作古希臘神話中為人類“竊火”的普羅米修斯,有了火種,人類才會發展到今天。這一比喻在兒童文學界也同樣適用。舉例而言,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如沒有任溶溶先生一氣譯出八種林格倫的“頑童型”作品(包括《長襪子皮皮》《小飛人》等),中國兒童文學會那么快地發展到今天嗎?所以,到了今天,我們的兒童文學創作仍需向世界一流作品看齊,我們的佳作還不夠多,問題仍然不少,因此,魯迅的比喻仍沒過時。現在我們常說的“三個代表”中,有一個代表指的是“代表先進文化”,世界最優秀的兒童文學就是先進文化,只有在這樣的文化充分引進之後,本土文化與這樣的文化有了充分的交融和碰撞,本土文化才會得以提升並具有同樣的先進性。如把先進文化關在門外,以此保護本土文化.那本土文化就不可能發展。所以,為了中國一代一代的孩子,也為了中國兒童文學的今天和明天,必須有更多的翻譯家和出版家,把眼光投向最好的兒童文學,不管它們出自哪個國度,我們都應儘快地“拿來”。我願把最美的花朵獻給這樣的翻譯家和出版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