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建築

歐洲建築

歐洲建築是分布在歐洲的古代建築的統稱。其風格在建造形態上的特點是:簡潔、線條分明、講究對稱、運用色彩的明暗,鮮淡來對視覺進行衝擊.在意態上則使人感到壅容華貴.典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歐洲建築風格包括:巴洛克建築、法國古典主義建築、哥德式建築、古羅馬建築、浪漫主義建築、羅曼建築、洛克克風格、文藝復興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洲建築
  • 外文名:European architecture
  • 分布:歐洲
1、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人沿襲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成就,在公元1-3世紀達到西方古代建築極盛高峰。大型建築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
歐洲建築
上圖為太陽神廟。

2、羅曼建築  又譯作羅馬風,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承襲初期基督教建築。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典型特徵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兩座鐘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鐘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視窗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上圖為比薩主教堂

3、哥德式建築 11世紀下半葉,哥德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哥德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則是它的另一特色。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德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法國早期哥德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德式建築盛期的代表作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德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英國的索爾茲伯里主教堂和坎特伯雷教堂.德國最早的哥德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鐘塔的哥德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義大利最著名的哥德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
歐洲建築
上圖為巴黎聖母院。
4、文藝復興建築
繼哥德式建築之後出現,15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形成帶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中世紀時期的哥德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現著和諧與理性,並且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
上圖為一文藝復興的建築。

5、巴洛克建築
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感,喜好使用富麗的裝飾、雕刻和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來表現自由的思想和營造神秘的氣氛。巴洛克的原意是奇異古怪。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等部門都產生過影響。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俄國冬宮.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
上圖為聖卡羅教堂。
6、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品有巴黎羅浮宮的東立面、凡爾賽宮和巴黎傷兵院新教堂等。
上圖為凡爾賽宮。
7、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杜賽而多夫的本拉特宮和慕尼黑寧芬堡也是這種建築。
上圖為慕尼黑寧芬堡。
各國有各國的不同風格,下面的幾個國家或地區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1、法國建築
法國在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專制王權極盛時期,開始竭力崇尚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古典主義建築造型嚴謹,普遍套用古典柱式,內部裝飾豐富多彩。法式建築講究點綴在自然中,並不在乎占地面積的大小,追求色彩和內在聯繫,不過有時也有意呈現建築與周圍環境的衝突。因此,法式建築往往不求簡單的協調,而是崇尚衝突之美。法式建築風格還有一個特點是建築整體方面有著嚴格的把握,善於在細節雕琢上下工夫。建築多採用對稱造型,屋頂上多有精緻的老虎窗。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是規模巨大、造型雄偉的宮廷建築和紀念性的廣場建築群。這一時期法國王室和權臣建造的離宮別館和園林,為歐洲其他國家所仿效。隨著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設立了建築學院,學生多出身於貴族家庭,他們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術,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學院派。學院派建築和教育體系一直延續到19世紀。學院派有關建築師的職業技巧和建築構圖藝術等觀念,統治西歐的建築事業達200多年。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品有巴黎羅浮宮的東立面、凡爾賽宮和巴黎傷兵院新教堂等。
2、義大利建築
義大利建築風格是以古羅馬中世紀暑期建築風格為代表,因其採用了卷、拱等式樣而得名,主要特徵為厚實的牆壁、窄小的視窗、半圓形的拱頂、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高大的塔樓,並大量使用磚石材料。羅馬式建築以教堂為主,外表輪廓分明,給人以莊嚴肅穆的神聖感覺。古典風格的義大利多層公寓常用標準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這些建築物的外露部分會有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而一些富人的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建築則多用磚石建造,並採用哥德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去進行美化,圖案細膩柔媚,常常採用多種不同手法,並喜歡用弧線和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巴洛克風格興起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建築,在義大利語中,巴洛克意思是“畸形珍珠”。巴洛克風格主要體現在,裝修毫無節制、放蕩不羈、炫耀財富、五光十色。在巴洛克建築里,充滿了壁畫、雕塑,並且壁畫的構圖是躁動不安、扭曲的,貼金描銀,色彩艷麗的,藝術家更熱衷於那些有錯覺的、富有戲劇性的裝飾方法,顯然,這樣的房間是不大適合凡人居住的。今天的學者普遍認為,巴洛克風格是文藝復興“人本思潮”的倒退。
3、德國建築
在德國,建築風格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在南德巴伐利亞地區處處可見的是清新明快的巴洛克式建築;而在北德則多是莊重嚴謹哥德式建築。各地的建築是與其他區的文化傳統密不可分的。但單就古堡教堂的建築風格而言,除地區差異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即建築的時間差別,因為在歐洲歷史發展中,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有著明顯的不同,可分為羅曼式的、哥德式的、巴洛克式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的各種風格。建於不同時代的教堂,必然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比如地處南德巴登-符滕堡州的弗賴堡大教堂,建於1340年,是哥特時期(1200~1500年)歐洲最精湛的、最有魅力的建築,它與科隆的聖·彼得大教堂(始建於1400年)同屬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風格。這種建築整體直線向上,塔尖直指蒼穹,給人一種要擺脫塵世一切重負的感覺。羅曼式的建築風格是外表輪廓分明,門窗和拱廊採用半圓型、桶型或交叉拱頂,給人一種厚實、堅固、穩重的感覺。塔高96.75米的施佩耶爾的紀念教堂就是德國最大的羅曼式建築。作為巴洛克和洛可可式建築的典型代表有班茨、埃塔爾修道院的教堂、十四聖者大教堂及施泰因嘉頓附近的維斯教堂。這種建築外表華麗、線條曲折多變、光線陰暗光分,整體建築給人一種氣勢雄偉、生機勃勃的感覺。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波茨坦建造的“無憂宮”可稱得上是洛可可式建築的一顆明珠。
4、西班牙建築
西班牙的歷史十分獨特。早先,隨著羅馬帝國的強盛,受到過羅馬和哥特人長達千餘年的統治;後來,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從8世紀到15世紀,西班牙出現了多個穆斯林王朝,一度“伊拉克化” ;15世紀以後,重新回到基督教世界,成為“基督教西班牙” 。這樣的歷史過程中,基督教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相互滲透、融合,形成了多元、神秘、奇異的西班牙文化。藝術來源於文化,獨特的文化背景孕育了多元、神秘、奇異為特徵的西班牙藝術,現代,以畢卡索為代表的西班牙藝術家,構成了印象派藝術的中間,他們的藝術作品一反傳統藝術原則,從個人感官出發,通過簡單幾何圖形構成圖畫。這種藝術傳統,在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閉幕式上,得到充分體現。建築靈感來自於藝術,現代西班牙建築集大成者非高迪莫屬,他創作的“巴特勒公寓”和“巴塞隆納聖家族教堂” ,堪稱西班牙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數百萬人膜拜。通過這兩個作品,高迪通過現代建築手法誇張地表現了西班牙多元、神秘、奇異的文化藝術傳統。
5、俄羅斯建築。
俄羅斯民族早先居住在森林周圍,就地取材搭建居所,木材資源又取之不盡,傳統建築是以木造為主。自10世紀末接受基督教後受了拜占庭影響開始出現石造建築,但多用於公共建築。然而,俄羅斯人傳統的木造建築技術仍保留下來,混用於石造建築上。石造建築,形式上則是典雅大方高闊端正,這樣的主建築結構搭配多個矗立上端的半圓形頂蓋。這種建築形式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切以神為依歸,塑造莊重典雅偉大高尚的氣氛,讓信徒心生崇敬之感。在那個多神信仰的時代,對於一般老百姓,的確有此神勝過一切的感受。歸納下來,可以發現俄羅斯傳統建築的幾個特色:從木結構發展出來的技巧,如層次疊砌架構與大斜面帳幕式尖頂,還有衍生而來的外牆民俗浮雕;另外,獨立的塔形結構與堆砌成團的戰盔形剖面裝飾則是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6、英國建築。
歐洲各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義大利在15世紀,法國在15世紀後葉,英國在16世紀)是形成美國文藝復興的深刻背景,雖然各國在文藝復興時期都滲入本國的靈氣與思想,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古典風格的繼承與創新。在別墅風格的體現上均具備對稱、平衡和細部裝飾精美等特點。在這一時期,西歐對美國別墅風格的影響是明顯的,也是在這一時期,歐洲開始逐步成為世界上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最強大的地區,屬於這一傳統的風格有喬治亞風格、亞當風格。英國別墅強調門廊的裝飾性,比較“講究門面”。喬治亞風格在英國殖民國家中整整流行了一個世紀(18世紀),它是由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傳入英國後派生出來的,並秉承古典主義對稱與和諧的原則,是對美國最有影響的一種風格。它的特徵為:
A、正立面常有古典門廊;
B、廊檐下有長方形團排列,屋檐上有齒飾;
C、窗戶上下成對,分割成許多小格線(9到12個),通常窗戶也是5列,為中央對稱;
D、大門常有長方形雕花組成排列圖案,門梁 上有豎向排列的長方形花紋。
有五種形態:側山牆;雙摺線屋頂;四坡屋頂;中央山牆;常作為城市住宅。
亞當風格(Adam)
亞當風格是喬治亞風格的發展與精華,在美國東北部極為流行,它吸取了亞當兄弟對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研究成果。與喬治亞風格相比,屋檐齒飾加長,正門上方加了一個半圓形或橢圓形氣窗,牆面窗戶有裝飾窗修飾,其餘的特徵和形態與喬治亞當風格幾乎一致。
英國民居風格(Postmedieval English)
美國本土上除印地安人住宅外,最早的當數中世紀後英國民居風格了,這類建築首先由英國人在美國東北海岸最富饒的地帶興建,多數為木結構,能保存下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外型單調。其建築特徵是:
A、陡峭的側三角形屋頂,屋檐幾乎無裝飾;
B、木板大門,斜格線窗,顯眼的精製的大煙囪。
它有兩種形態:兩層木屋,中央煙囪(北方);兩層磚屋,兩側煙囪(南方)。
7、希臘建築。
現存的建築物遺址主要就是神殿、劇場、競技場等公共建築,其中尤以神殿為一個城邦的重要活動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時期建築的風貌。希臘最早的神殿建築只是貴族居住的長方形有門廊的建築。後來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殿前面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廊式又演變為希臘神殿建築的標準形式——“圍柱式”,即長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環繞起來。希臘神殿建築總的風格是莊重典雅,具有和諧、壯麗、崇高的美。這些風格特點在各個方面都有鮮明的表現。根據所遺留下來的希臘建築,我們可以歸納出古希臘建築的幾大特點。
第一特點是平面構成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廳堂,大殿,周圍是柱子,可統稱為環柱式建築。這樣的造型結構,使得古希臘建築更具藝術感。因為在陽光的照耀下,各建築產生出豐富的光影效果和虛實變化,與其他封閉的建築相比,陽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閉牆面的沉悶之感,加強了希臘建築的雕刻藝術的特色。
第二特點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種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愛奧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這四種柱式是在人們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後面的柱式總與前面柱式之間有一定的聯繫,有一定的進步意義。而貫穿四種柱式的則是永遠不變的人體美與數的和諧。柱式的發展對古希臘建築的結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並且對後來的古羅馬,歐洲的建築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第三特點是:建築的雙面披坡屋頂形成了建築前後的山花牆裝飾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臘建築中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等裝飾手法,創造了獨特的裝飾藝術。第四特點是:由平民進步的藝術趣味而產生的崇尚人體美與數的和諧。古希臘人崇尚人體美,無論是雕刻作品還是建築,他們都認為人體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築師維特魯威轉述古希臘人的理論:“建築物……必須按照人體各部分的式樣制定嚴格比例。” 所以,古希臘建築的比例與規範,其柱式的外在形體的風格完全一致,都以人為尺度,以人體美為其風格的根本依據,它們的造型可以說是人的風度、形態、容顏、舉止美的藝術顯現,而它們的比例與規範,則可以說是人體比例、結構規律的形象體現。所以,這些柱式都具有一種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因為,它們表現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的自豪與高貴。第五特點是:建築與裝飾均雕刻化。希臘的建築與希臘雕刻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可以說,希臘建築就是用石材雕刻出來的藝術品。從愛奧尼克柱式柱頭上的旋渦,科林斯式柱式柱頭上的由忍冬草葉片組成的花籃,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態自如的少女,各神廟山牆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藝術。由此可見,雕刻是古希臘建築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雕刻創造了完美的古希臘建築藝術,也正是因為雕刻,是希臘建築顯得更加神秘,高貴,完美和諧。
8、北歐建築。
北歐風格設計現代簡約,強調生活簡單化,注重天然,室內空間的頂、牆、地六個面,完全不用紋樣和圖案裝飾,只用線條、色塊來區分點綴。北歐風格的家具外形簡潔有力度,色澤自然,崇尚原木韻味,體現了北歐人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比如,以硬朗的材質和明快的色調及造型簡潔的家具、雅致的配飾,賦予空間的素淨明亮的神采色彩,體現芬蘭木屋淡雅閒適、渾然天成的個性魅力。房間的整體設計色調主要以淺色的松木本色為主,無論是茶几、餐桌、床等家具都是松木。為了配合這種色調,客廳、臥室等牆面均採用同色系的牆紙。客廳米色布藝沙發與臨近的同色系餐桌線條橫平豎直,簡潔大方。陽光、鮮花、松木,芬蘭木屋生活近在身邊。北歐風情適合喜歡現代簡潔生活方式的年輕人,講究生活品質感。要營造一個北歐風格的居家空間,色調以淺色係為主:白色、米色、淺木色等;而材質多為木材、石材、玻璃和鐵藝等,而且都保留著這些材質的原始質感。北歐建築設計的精髓在於產品不僅僅是為了美觀,體現生活情趣,而是處處以使用者為主體,採取人性化的設計。北歐人在注重建築外觀風格的基礎上,非常看重建築實體的結構系統。他們用各種方法讓建築物有堅固的建築系統,並且了解各種材料的優劣性,利用這些創造良好的室內環境,在建築領域裡充分體現以人為本。
9、地中海建築
所謂地中海建築是特指沿歐洲地中海北岸一線的建築,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義大利、希臘這些國家南部沿海地區的住宅,淳樸的顏色,紅瓦白牆;眾多的迴廊、穿堂、過道,一方面增加海景欣賞點的長度,另一方面利用風道的原理增加對流,形成穿堂風這樣的所謂被動式的降溫效果。後來殖民者把這種建築風格帶到美洲,而加利福尼亞由於氣候類似地中海沿岸,天氣更為晴朗,因此,所謂的“地中海風格”在加州能得以發揚光大;不僅住宅更為奢豪,也融入南歐其他地區的一些特點,比如托斯卡納、卡塔羅尼亞,還有法國的普洛旺斯,醇厚的風格很符合當地富豪的居住心態,逐漸成為美國時尚名宅的主流。之後,這種風格又傳到佛羅里達、夏威夷等地區,成為一種豪宅的符號。雖然地中海風格建築有西班牙式、義大利式、希臘式及法國式之分,但同為這些文明古國環繞著的地中海盆地一直散發出古老的人文氣質,它的融融陽光、暖薰和風披露著同樣的建築語言,使這些地區的建築之間有著相同的符號元素:看過地中海風格的建築之後,很多人都會受到震撼,原因可能就是其捨棄浮華的石材,而用紅瓦白牆營造出與自然合一的樸實質感。建築外牆的塗料經過工匠們一層層、一遍遍的粉刷,顏色就漸漸地沉澱下來;歲月愈久,顏色愈白,味道愈濃,體現了一種傳統的手藝精神,非常難得。所以,有人把地中海風格的建築比喻成身上的皮膚,“妥帖、舒適,讓使用它的人感覺溫暖。”激情動感的建築外形對於常人來說,判斷地中海風格可以從建築的形態上著手,經常出現很多不對稱的設計,瀰漫陽光下的浪漫激情;尤其是西班牙風格的建築,採用了很多圓弧形結構,包括牆體、護欄、門窗框架,乃至屋頂上使用的筒瓦。世界上最美的庭院建築在地中海,也使得地中海建築最突出的是它的庭院——這與民族特性、地理位置與氣候特徵都有密切關聯。地中海的日照充沛,戶外空間被當作生活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稍大些的房子都有一個環繞的庭院或天井,形成一個圍合式的群落;尤其是大量連線室內與外界的長廊、天井等“灰空間”的運用,將室內與室外融為一體,是地中海式風格建築最重要的一筆。不能否認,地中海風格繼承了希臘、羅馬源遠流長的古典建築美學傳統,在細節的處理上特別的細膩精巧,又貼近自然的脈動,使其擁有永恆的生命力。在西班牙建築中,經常廣泛運用螺旋形結構配件,包括陽台、窗間柱子多用螺旋形鑄鐵花飾,這或許就是西班牙建築大師高迪帶給後人的傳世影響。此外,在地中海建築中往往採用建築圓角,讓外立面更富動感,並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鏽鍛鐵為裝飾的小窗,外牆局部用文化石和特別的塗料;露台上採用弧形欄桿等;而裝飾性用的煙囪,則帶有傳統的英國風味。
歐洲建築的起源和發展
大規模的建築活動是從奴隸社會開始的,當時建築文化發達的地區有埃及、西亞、波斯、希臘和羅馬,其中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文化一直被繼承下來,成為歐洲建築的淵源。
歐洲建築按時間順序可分為古代建築(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築)、中世紀建築(拜占庭建築、羅曼建築和哥特建築)、15-18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古典主義建築和洛可可建築)、19世紀建築(浪漫主義建築、新古典主義建築和折衷主義建築)和20世紀建築(現代主義建築和現代建築)。
古希臘建築。古希臘是歐洲文明的搖籃,當然也是歐洲建築藝術的搖籃。古希臘建築是以神廟為主要類型的建築,柱式體系是其精華所在。較完整的柱式建築最早出現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代表作是希臘西部科孚島上的阿爾提彌斯(阿波羅的妹妹,為狩獵女神或月神,羅馬人稱之為狄安娜女神)神廟。18世紀的藝術家柯爾曼在他的《論模仿希臘繪畫和雕塑》中說道,古希臘藝術傑出的普遍優點在於高貴的單純和肅穆的偉大。他說的單純與偉大集中體現在兩種柱式中,即多立克柱式和愛奧尼柱式,也是古典柱式建築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兩種。它們得名於希臘的兩個民族,即多立克人和愛奧尼人。多立克人分布於希臘本土的中部和南部,愛奧尼人
分布於小亞細亞沿岸和愛琴海各島。多立克人勇武威嚴,富陽剛之氣;愛奧尼人秀雅多姿,得陰柔之美,它們的建築體現了各自的民族特色。也有人說,多立克柱式體現的是男性的雄健,愛奧尼柱式體現的是女性的柔美,人體的天然比例在這裡成了制衡建築的標準,使建築從此有了生命的活力,並貫穿整個歐洲以後建築的演變過程。柱式包括台基、柱子(柱礎、柱身、柱頭)和檐部(額仿、檐壁、檐口)三部分。多立克柱式沒有柱礎而直接立於基石上,柱身粗壯,下粗上細,中間略膨脹,柱身刻有凹槽,一般為20條,柱頂由方圓兩構件組成,即上接檐部的方石和下接柱身的圓形頸石。愛奧尼柱式柱身修長,凹槽更細,一般為24條,柱身收縮不明顯,有柱礎,柱頂有兩個左右對稱平列的大渦卷紋組成。古典後期柱式體系中又增加一種新的柱式即科林斯式,這種新柱式是愛奧尼柱式的一個變體,兩者各部位都很相似,唯有柱頭變化較大,科林斯式柱頭不用渦卷紋裝飾,而以毛莨葉紋裝飾,並以卷鬚花蕾夾雜其間。多立克式、愛奧尼式、科林斯式並列為古典建築的三大柱式。菲迪亞斯設計的雅典衛城是古希臘建築當之無愧的最傑出代表,這個建築群保存下來的有帕提農神廟、山門、勝利女神廟、依瑞克提翁神廟、劇場等。帕提農(原意為貞女,是雅典娜的別名)神廟是為供奉雅典的保護神雅典娜(圖1),於公元前447年至公元前438年建造的一座多立克式建築,標誌著古希臘建築發展的頂峰,成為該世紀後半葉一切建築創造的典範,旁邊的依瑞克提翁神廟為愛奧尼柱式。古希臘建築曾經受了歲月的侵蝕和嚴峻的歷史考驗,雅典衛城在1821-1830年的獨立戰爭中,曾被土耳其人夷為平地,為獨立戰爭獻出生命的英國詩人拜倫在他的名作《恰爾
德哈羅德》中曾充滿激情的呼道:“美麗希臘,一度燦爛的淒涼遺蹟!你消失了,然而不朽;傾倒了,然而偉大!古羅馬建築。建築是羅馬人最富有創造力的領域,到過羅馬的人都說羅馬城像一座歷史博物館,這話一點都不誇張。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襲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建築藝術,全面繼承古希臘建築偉大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在古希臘創造的三大柱式中,羅馬人最喜歡華麗的科林斯式,其次是秀美的愛奧尼式,多立克式運用的較少。他們把多立克式添加一個柱礎,檐部改三隴板和間板插花格式為一長列裝飾帶,從而成為一種新的柱式,叫塔什乾式。同時他們把科林斯式和愛奧尼式合二為一組成一個新的柱式叫集合式。經過羅馬人的這一發展,古典柱式由種變為5種,即多立克式、愛奧尼式、科林斯式、塔什乾式和集合式。古羅馬建築的另一個重大發展是研製成功了羅馬混凝土,正是有了這種可塑性建材,羅馬人才得以創造出拱、穹、穹窿三種建築結構。而這三種結構正構成了羅馬建築的主要特點。古希臘建築主要是神廟,而羅馬人創造的建築類型卻有很多。如豪華的宮殿、圓形劇場、角斗場(競技場)、公共浴室等公共建築;萬神廟、維納斯神廟等宗教建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內柱廊式院子相結合的住宅等居住建築;凱旋門等紀念性建築;道路、橋樑、廣場、引水渠道等實用性建築。愷撒和屋大維時期,羅馬的建設達到了規模空前的高潮,正如屋大維所說,他把磚土的羅馬變成了大理石的羅馬。弗拉維時期建造的羅馬競技場(角斗場)是羅馬建築藝術的一大豐碑(圖
2,這時的石構拱券與水泥建築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哈德良時期的羅馬萬神廟一向被認為是羅馬建築的象徵,它那混凝土拱頂建築是羅馬對歐洲建築史獨一無二的貢獻,直到今天幾乎所有的歐美大城市上空都可以看到這種穹頂造型,影響極為深遠。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所著《建築十書》是流傳下來最早的建築學著作。他第一次系統地、深入地闡述了建築的本質。他說,一切建築都應當恰如其分的考慮到:“堅固耐久、便利實用、美麗悅目”,這三項標準正是對古羅馬建築偉大成就的高度概括。直到天,這三項標準仍然適用並被廣泛地運用。拜占庭建築。拜占庭建築受早期基督教藝術和羅馬建築的影響,同時融合了東西方藝術的精華。公元395年羅馬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即拜占庭帝國,它橫跨歐亞兩大洲,區域靠近小亞細亞和埃及,貿易直達印度和中國。古老的東方文明在這裡與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積極融合,這種交融在建築中有著鮮明的體現:高舉的穹頂與古羅馬的萬神廟如出一轍,精美的鑲嵌畫體現了阿拉伯和埃及的手工技藝。這類鑲嵌畫在後來的歐洲、中亞有著廣泛的流傳,西歐教堂里大量的彩色玻璃窗也來源於此。6世紀查士丁尼大帝時期修建的聖索非亞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築的最光輝代表和帝國極盛時代的紀念碑。據說聖索非亞大教堂所用的石材包括了拜占庭皇帝力所能及的各地寶藏。這裡有來自小亞細亞的翡翠青石、玫瑰石和白雲石,希臘的綠寶石,敘利亞的血紅白紋石和北非的橘黃紫帶石,西歐的縞瑪瑙、乳紋玄黑石和閃金華石等,天下奇石聚集一堂,為這座宏偉的建築錦上添花。工程完工後,查士丁尼曾站在大教堂中央,舉起雙臂,激動地高呼:“所羅門王啊,我已經超過了你!”因為他認為《聖經》中所描繪的所羅門王的人間最華麗聖殿也不過如此吧。拜占庭建築的布局是把早期的基督教堂的兩種形制結合起來,創造出了一種既有圓頂又有長廳的大教堂,這是拜占庭建築的一大貢獻。義大利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是另一座著名的拜占庭建築(圖3),建設時期由於外敵入侵,國力減弱,建築規模遠不如聖索
非亞大教堂,中間的大圓頂沒有了,改成了幾個小圓頂群,注重了裝飾,但仍不失為拜占庭建築的經典。聖馬可廣場和行政廳拱廊曾被拿破崙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和“歐洲最好的客廳”。聖馬可教堂和總督府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教堂”和“世界上最美的建築”羅曼建築。羅曼建築又譯作羅馬風、羅馬式或似羅馬建築,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但也有用於城堡、宮室、府署、邸宅等建築。其特徵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兩座鐘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的交替布置,視窗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的氣氛,樸素的大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
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同時羅曼建築在改進拱頂上做了許多有益的
探索,為日後哥德式建築發展奠定了基礎。羅曼建築最著名 的代表作是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和它的鐘樓——比薩斜塔(圖4)義大利教堂的鐘樓往往是獨立的,而且多是方形的。而比薩教堂的鐘樓卻是圓形的。據說在鐘樓建到第三層時地基便發生塌陷,但建築師們卻大膽地堅持原計畫,只是在傾斜的一邊略微提高一點,結果是塔雖斜卻仍然矗立至今,成為千古奇觀,文藝復興後期大物理學家伽利略曾用它傾斜的特點在頂層做落體速度的試驗,更使它蜚聲世界。哥特建築。“哥特”一詞有“粗野、低級”的意思,哥特建築起初有野蠻建築之義,因為在歐洲人眼中希臘和羅馬式建築是正統藝術,這種新興起的建築形式就被賦予了貶義。哥特建築又稱高直建築。它的產生、發展和傳播過程事實上是歐洲社會從中世紀初期嚴重衰退中逐漸恢復、發展、繁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歐洲社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古代希臘的社會模式,建立起了一個以教會和行會組織為核心的社會結構,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繁榮成為這一時代的特徵。哥特建築多為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構成哥特建築有四大要素:一是十字拱頂;二是尖拱加肋拱;三是飛扶壁;四是彩色玻璃。哥特建築全部採用豎起線條的墩柱、尖券窗,並與高聳的尖塔相配合,使整個建築如拔地而起的尖筍,有挺拔向上之勢和沖入雲霄之感。哥特建築起源於蘇傑(法國權臣,聖德尼修道院院長),他把巴黎北部的聖德尼教堂增修擴建,即大開窗戶,取消內牆,提高屋頂,增加建築高度,把所有窗戶鑲滿彩色玻璃。它的改建竣工標誌著哥特建築的誕生,並立即轟動了法國,之後法國各地改建或新建哥德式教堂蔚然成風,到了13世紀更是哥德式建築鋪天蓋地大發展時期,並迅速傳到整個歐洲,一直延續和影響歐洲建築達400年之久。哥特建築又分為早期哥特、古典哥特、盛期哥特和火焰哥特。巴黎聖母院是早期哥德式建築的傑出代表(圖5)1163年開始修建,在歐洲中世紀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開歐洲建築史一代新風。著名作家雨果曾把它比作石頭製造的波瀾壯闊的交響樂,他那人性化的描述使其更具傳奇,甚至成為人類社會美醜的見證者。巴黎聖母院在莊重典雅方面使其他哥德式建築自嘆不如,從動工到基本完工幾乎用了一個世紀,但後門的雙塔仍沒有建高聳的塔頂,說明原來的計畫過大,難以完成。亞眠,蘭斯教堂等也是如此。夏特爾、蘭斯和亞眠是盛期哥德式建築的典型代表,同博韋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德式教堂。而統治建築的是火焰(燃燒)哥德式,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建造從世紀末一直到16世紀。然而他還不算是建造時間持續最長的建築,素有歐洲最高尖塔之稱的德國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後整整持續了632年,有人稱它為世界上建設時間最長和最完美的哥德式教堂。文藝復興建築。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建築之後出現的又一種建築風格,15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形成了帶有各自特點的文藝復興建築。其明顯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哥德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建築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即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和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築形體。15世紀義大利的佛羅倫斯主教堂的建成,標誌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美第奇家族統治下的佛羅倫斯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文藝復興的歷史就是從佛羅倫斯主教堂的穹頂開始的,巨大的穹頂雄踞在城市上空,顯示著藝術家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邁氣概。當時整個歐洲都為之興奮,那種舉世景仰的程度簡直有些像20世紀衛星上天和登月成功。現在當人們登上米開朗基羅廣場,整個佛羅倫斯盡收眼底。此時你會看到這個暗紅色的穹頂和旁邊的喬托鐘樓,它們已成為這座城市的無與倫比的雄偉建築和唯一標誌,進而你一定會為藝術家伯魯乃列斯基巧奪天工的設計和建造而讚嘆不已。16世紀盛期的文藝復興建築主要集中在羅馬,這時羅馬的人文主義文化空前高漲,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諾馬洛等在建築、繪畫、雕塑等各個領域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直至今天,這些名字仍令世人仰慕。特別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建造歷時達200餘年,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洛可可式建築風格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最初是為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縟節藝術而興起的。洛可可Rococo這個字是從法文Rocaille和義大利文Barocco合併而來。Rocaille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而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後來被新古典主義取代。
洛可可風格的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洛可可風格以抽象的火焰形、葉形或貝殼形的花紋、不對稱花邊和曲線構圖,展現整齊而生動的、神奇的、雕琢的形式。洛可可風格設計,不論使用在室內設計方面或者家飾品設計,甚至建築外觀設計上,都令人無法忽視。
洛可可建築風格的特點是:室內套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家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一般而言,洛可可建築是指純粹室內風格。因為當時的富人貴族從凡爾賽搬回巴黎時,巴黎已經是一個已發展的城市。所以他們大都直接以新風格裝潢原有的建築,而較少重新興建新的大型建築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