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謠與中國新詩:以1940年代“新詩歌謠化”傾向為中心》 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12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培浩。
基本介紹
- 書名:歌謠與中國新詩:以1940年代“新詩歌謠化”傾向為中心
- 作者:陳培浩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1日
- 頁數:269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 平裝
- ISBN:978752033749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精彩書評,目錄,
內容簡介
歌謠是行走於民眾口中的詩,新詩是漢語現代轉型過程中打開新世界、化合新經驗催生的文體,由於特殊的歷史機緣,20世紀中國新詩進行了多次以歌謠為資源的努力求索。
《歌謠與中國新詩:以1940年代“新詩歌謠化”傾向為中心》對20世紀新詩化合歌謠的多次實踐進行歷史追蹤,並重點聚焦於1940年代“新詩歌謠化”在國統區、解放區兩種不同文學制度下的豐富實踐,通過細讀何其芳、艾青、袁水拍、李季、阮章競等人的代表詩作,展示了新詩與歌謠不同的文體邊界以及歌謠進入新詩的複雜歷史語境。
作者簡介
陳培浩,男,1980年出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現為韓山師範學院副教授,詩歌創研中心主任,新詩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文學院簽約作家、廣東省作協簽約評論家,入選2015年廣東特支人才計畫·青年文化英才,2015年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畫。近年已在《文學評論》《當代作家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理論與批評》《南方文壇》《當代文壇》《文藝爭鳴》《中國文學研究》《人民日報》《文藝報》等重要學術報刊發表論文幾十篇。論文多次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已出版《迷舟擺渡》《阮章競評傳》《互文與魔鏡》等著作。曾獲《當代作家評論》年度優秀論文獎、首屆廣東青年文學獎文學評論獎等獎項。
精彩書評
★這本書的意義,是敞開了中國詩歌現代性轉型之路的複雜性;重新定義了歌謠之於“新詩”的基本性質;深入探討了“新詩”運動取法歌謠的特點與問題。歌謠作為一種資源,並非靜態自明地被啟用,而是體現著具體歷史語境下不同話語權力的博弈,包括美學的、學術的、民族的、階級的諸多訴求。應該特別重視作者命名和梳理的“新詩歌謠化”問題,它昭彰了人們在這一歷史現象中對“新詩”實踐和歌謠現代化的雙重誤解。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光明
★《歌謠與中國新詩——以1940年代新詩歌謠化傾向為中心》開掘了一個值得學界關注的學術論題。對“馬凡陀山歌”、《王貴與李香香》《漳河水》等作品的分析,都饒有新意和創見;也提出諸多值得反思的議題,有助於詩歌研究界重新審視與歌謠相關的詩歌歷史實踐以及現代詩歌史本身的問題空間。本書同時把新詩歌謠資源置於一個更大的時代認知範式中加以探討,具有高屋建瓴的歷史視野。視野開闊,問題意識突出,顯示了作者進入歷史、深入探究的能力。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曉東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新詩“歌謠資源”的發現與發生(1918-1927)
第一節 1920年代新詩歌謠資源的探索
第二節 “文藝的”與“學術的”:歌謠現代文化身份的生成
第二章 “新詩歌謠化”的階級路徑(1928-1936)
第一節 “文藝大眾化”與“新詩歌謠化
第二節 階級文學的內在困境:《新詩歌》的兩種讀者反應
第三節 歌謠的階級化:何謂舊形式的”改革“?
第三章 “新詩歌謠化”及其多重文化動力(1937-1949)
第一節 “舊瓶裝新酒”詩歌及“民間形式”話語
第二節 不可抗拒的轉型:新文學話語及其消解
第三節 人民性的召喚和歌謠體的改良:階級民族主義話語催生的詩歌
第四章 無法完成的轉型
——何其芳與新詩歌謠化“
第一節 “雖有舊夢,不願重溫”:民間資源壓力下的擱筆
第二節 艱難轉型:“自我”和“大我”的交戰
第三節 “自我抒情”與“格式詩法”的衝突
第五章 走向山歌
——1940年代袁水拍詩觀轉化的歷史語境與動因
第一節 一次偶然的交集?
第二節 “對於歌謠,我有了偏心”
第三節 重建“人的道路”:一種歷史透視法
第四節 人民性與歌謠的無縫對接
第六章 革命文學體制與民歌入詩
——《王貴與李香香》的階級想像及經典化
第一節 過濾與重構:階級想像與民間意識的更替
第二節 革命期待下的經典化接力
第七章 重識民歌詩的“革命”與“現代”
——《漳河水》的詩法政治和神話修辭
第一節 “詩法政治”與“詩歌想像”
第二節 “婦女解放”的神話修辭術
第三節 重返古典之文:革命神話的觀念基礎
第四節 革命民歌詩:作為一種特殊的“現代”詩
第八章 歌謠:作為新詩的資源難題
第一節 “可歌性”與“去音樂化”:政治與文藝兩種立場的爭辯
第二節 “設限”或“去限”:兩種限度意識的對峙
第三節 “資源”的難題:新詩與歌謠的糾葛與迷思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