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基本方法

歌唱基本方法,歌唱,是以人聲作為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它的歷史基本上與人類的文化發展同步。是音樂與語言相結合的綜合藝術,與各族人民的生活和審美情趣有著特殊的聯繫,並與共同的經驗積累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歌唱基本方法
  • 定義:以嗓音為中心的各種生理性的特殊現象;以發聲為中心的各種方法的特殊經驗
  • 性質:演唱方法
包含內容,嗓音,呼吸,共鳴,

包含內容

大體可以包含:以嗓音為中心的各種生理性的特殊現象;以發聲為中心的各種方法的特殊經驗。

嗓音

歌唱中因性別、年齡的不同而產生的音色、音域、音質等方面的不同。又可以作進一步的分類,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等6類。上述分類還可更細的劃分,如花腔女高音,其聲音變化靈巧而富於彈性,善於表現難度較大的華彩性技巧;戲劇性女高音,其聲音明亮而堅實,善於表現富於激情果敢的唱段;抒情男高音,其聲音高雅而深情,善於表現優美流暢而莊重的感情;戲劇性男中音,其聲音雄偉激昂等。從專業訓練的角度講,不同類別歌唱者的音域幅度,經過訓練可以有一定的改變(即增高、增低、增寬等)和調整。除了基本的音域規定,為了表演的需要,演唱者還需具備以下發聲技巧:
①基本運用自然發聲的“真聲”。在歐洲也稱之為“胸聲”,中國民間又稱“本嗓子”、“大嗓子”等。如京劇中的“老生”、“老旦”,梆子類及大量地方小戲,以及蘇州彈詞中的“馬調”、“蔣調”流派等,大多運用真聲來演唱。
②依靠特殊訓練的“假聲”。在歐洲也稱之為“頭聲”,中國民間又稱“小嗓子”、“細嗓子”、“二本腔”等。如崑曲、京劇、高腔戲等戲曲中的“旦角”,以及“蘇州彈詞”中的“俞調”、“祁調”流派等大多運用假聲來演唱。
③“真假聲混用”的演唱。即在低聲區用真聲、在中高音區逐步增強對假聲的運用。這種情況在歐洲歌劇、藝術歌曲中曾廣泛運用,如俄羅斯歌唱家F.I.夏里亞賓演唱的抒情歌曲《夜》中,曾運用氣息的控制、以輕柔的高音假聲和厚重的低音真聲的對比,達到了非常迷人的演唱效果。在中國,京劇的“小生”,在其念白中基本用真聲或真假聲混用,在其演唱時基本運用接近旦角的假聲;在蘇州彈詞“夏(荷生)調”、“楊(振雄)調”等,以及中國青海的“花兒”、湘西的山歌、東北赫哲族民歌等也都以其自如地運用真假聲而為人稱道。歐洲阿爾卑斯山區民間歌唱中的所謂“約德爾唱法”,就是外國民間歌唱藝術中自由運用“真假聲”的突出例子;在中南美洲安第斯地區的民間花腔演唱中,也有類似情況。蒙古民族一種古老品種“潮爾”中的“呼麥”演唱,是利用口腔不同部位的氣息控制使真假兩種音色的聲音同時出現,是極其罕見且難以掌握的真假聲混用演唱風格。此外,無論男女,在童年時期,嗓音的音質和歌唱的音域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到進入青春期(一般指12~15歲間,女性比男性稍早一些)就逐漸體現出男女之間的差別(一般大體需經歷1~3年左右的時間)。這種生理的現象在歌唱藝術上稱之為變聲,在中國戲曲演唱中稱為“倒倉”。一般講,女性的變聲期反應不太明顯,但對男性講,變聲就意味著其音質變粗、變厚,歌唱的音域也相應逐漸降低8度左右。另外,對處於變聲期的歌唱者,應該特別注意嗓音的保護,否則就可能會產生變聲性障礙,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影響今後的健康發聲。發聲 呼喊、說話、歌唱,都必須通過人自身發聲器官的相互配合才得以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