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產業結構,基礎建設,集體榮譽,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地圖信息,
產業結構
2000年以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村兩委幹部團結一致、奮力拚搏,按照“科學規劃,錯位發展”的總體要求,充分發揮該村優越的地理位置,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拓展種植、養殖業,取得顯著成績,形成了以小馮村百畝桃花園為代表的特色產業種植基地,有力地促使了農民增產增收。
另外,該村還以市場為導向,依託全村7家規模企業,著力做好產品深加工,使全村農業、工業生產形成一個有效整體,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基礎建設
在強化經濟發展的同時,該村不斷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廣泛興修農田水利等基本設施建設,修建水泥道路2.5公里,村村通到村率達80%,積極有效推動植樹造林,山場綠化率達70%以上,著力提高未成年人義務教育水平,橫龍國小現有在校師生達22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不斷最佳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事業,參保率94.7%,真正解決了農民看病難問題,成立以5個成員單位組成的村級調解委員會,大大促進了村風和諧。
集體榮譽
全村堅持“大家事大家議,大家事大家辦,大家事大家管”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揚民主和集體智慧,全村各項事業都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2000年被市委組織部授予“巢湖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02年又榮獲 “全縣經濟十強行政村”,連續多年被鎮黨委、政府評為“先進黨支部”和“先進行政村”等榮譽稱號。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1畝(其中:田30畝,地251畝),人均耕地1.84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11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8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4.44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畝,荒山荒地320畝,其他面積59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30戶通自來水,有7戶飲用井水。有37戶通電,有2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7.5%和67.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40.54%和27.03%)。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5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畝,有效灌溉率為10.6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6 畝。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25萬元,占總收入的43.23%;畜牧業收入6.2萬元,占總收入的17.5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0頭,肉牛4頭,肉羊40頭);林業收入4.99萬元,占總收入的14.15%;第二、三產業收入2.06萬元,占總收入的5.83%;工資性收入4.27萬元,占總收入的12.11%。農民人均純收入125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2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人(占勞動力的7.84%),在省內務工6人,到省外務工6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37戶,共鄉村人口153人,其中男性77人,女性76人。其中農業人口153人,勞動力72人。該村以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49人漢族4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人,占人口總數的1.3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3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3公里。該村沒有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0戶,占農戶總數的27.03 %。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函關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腰街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5公里,距離中學14公里。截止2006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3人,其中小學生25人,中學生2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
地圖信息
地址: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