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載反雷達飛彈

從飛機上發射,利用對方雷達的電磁輻射進行引導,摧毀對方雷達及其載體的飛彈。機載反輻射飛彈的一種。電子戰中對敵方雷達進行硬殺傷最有效的武器。與機載無源探測系統、火控系統及發射裝置等構成機載反雷達飛彈武器系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機載反雷達飛彈
  • 外文名:airborne anti-radar missile
飛彈由彈體、戰鬥部、動力裝置、制導裝置等組成。戰鬥部多採用高爆炸藥,由觸發或近炸引信起爆,動力裝置一般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或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制導方式多採用被動雷達尋的制導或複合制導。
通常分為兩類:①空地(艦)反雷達飛彈。主要用於攻擊地面警戒雷達網、防空飛彈制導雷達、高射炮的火控(炮瞄)雷達和艦載雷達等。發射前對目標進行偵察,測定其坐標和輻射參數,並用載機上的偵察和目標指示設備,進一步測定目標的準確坐標,當目標處於飛彈的有效發射區內時即可發射。發射後,導引頭不斷接收目標的電磁信號並形成控制信號,傳給執行機構,使飛彈自動導向目標。在攻擊過程中,如被攻擊雷達關機,飛彈的記憶裝置仍能繼續控制飛彈飛向目標。射程較遠的反雷達飛彈,採用慣性加被動雷達尋的複合制導方式,飛彈可在距目標較遠距離發射,靠慣性制導巡航飛行,到一定距離導引頭開始搜尋目標,發現、識別目標後,由被動尋的裝置將飛彈引向目標。②空空反雷達飛彈。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用於攻擊預警機、電子干擾機等空中強輻射源目標的飛彈。主要有美國的ASALM、蘇聯的X-31P飛彈等。其特點是採用了火箭-衝壓組合發動機的動力裝置及慣性加主動/被動雷達複合制導體制,使飛彈的速度高(ASALM飛彈速度馬赫數為5)、攻擊距離遠(200~400千米),並具有良好的抗關機能力和較好的導引精度。ASALM飛彈還採用了隱身設計,提高了突防能力。
機載反雷達飛彈已經發展了三代。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第一代,有美國的AGM-45A、蘇聯的AS-5等,對雷達頻率覆蓋範圍窄,制導精度差,不能對付關機後的雷達。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研製成功的第二代,有美國的AGM-78、蘇聯的AS-6和AS-9等,對雷達頻率覆蓋範圍加寬,並裝有記憶電路,可攻擊關機後的雷達,但結構複雜、體積大、重量增加。70年代末發展的第三代,主要有美國的AGM-88A、蘇聯的AS-11和AS-12等,特點是導引頭頻頻寬、靈敏度高、採用複合制導、射程遠、速度快、戰術靈活、命中精度高,可從雷達的主波瓣和副波瓣實施攻擊。
機載反雷達飛彈正朝著紅外、雷射制導相結合,提高導引頭性能,增強抗干擾能力,攻擊多種電磁輻射源,提高突防能力,增大射程、速度、威力的方向發展。在未來電子對抗中,它將成為對付陸、海、空各種配有雷達的軍事目標的主戰武器之一。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