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讀目錄

機讀目錄

機讀目錄(MARC)即機器可讀目錄的簡稱,來自英文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利用計算機識讀和處理的目錄。它是文獻編目內容(數據)經過計算機處理,以代碼形式記載在一定載體上而形成的一種目錄。機讀目錄是描述文獻著錄項目的國際標準格式,是實現計算機處理書目信息及資源共享的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機讀目錄
  • 外文名: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
  • 縮寫:MARC
  • 步驟:編制輸入工作單
概述,編制過程,優點,意義,發展簡史,

概述

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MARC
利用計算機識讀和處理的目錄。它是文獻編目內容(數據)經過計算機處理,以代碼形式記載在一定載體上而形成的一種目錄。

編制過程

將編目數據轉換為機讀記錄,通常要經過以下步驟:
①編制輸入工作單:編目人員按照著錄和編目規則,在工作單上對文獻進行著錄標引,同時根據計算機處理的要求,填入代碼數據以及各種標識符號。
②輸入數據:將輸入工作單上的數據輸入計算機,轉換為計算機可以識別的代碼形式,並經過機器和人工反覆校驗。
③計算機處理:計算機對輸入的數據,按要求進行各種加工處理,組織成統一格式的機讀記錄。一個機讀記錄相當一條書目款目。構成機讀目錄的數據,是以一定的國際、國家或地區的字元圖形編碼字元集的代碼來記載的,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的 MARC使用的就是ALA字元集(美國圖書館協會字元集)。
④存儲和輸出:處理好的機讀記錄可存入資料庫或通過通信線路傳送到其他系統,也可以顯示、列印、以縮微品形式輸出,或者記錄到磁帶、軟碟等磁介質上以供交換。

優點

(1)多途徑檢索、多檢索點。MARC的檢索系統非常完備,除了可從題名、責任者、訂購號、ISBN(或ISSN)、統一書號(或CN號)、索取號和分類號等多種途徑檢索外,許多檢索途徑又可從多個檢索點檢索;
(2)適宜於共建共享,檢索及傳輸速度快。MARC的誕生促進圖書館加快計算機管理的步伐,並使文獻處理走向標準化、規範化,從而為文獻共建共享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3)信息詳備、查準率高。與傳統的目錄卡片相比,MARC所揭示的信息要詳備得多,通過MARC檢索查準率高。
(4)記錄易於修改、完善。編目員可根據需要隨時對特定記錄的各欄位數據或指示符進行修改,補充完善記錄,使記錄由簡要級上升為完備級。

意義

(1)目錄是圖書館開展各項服務的基礎,編目工作是圖書館的基礎工作。
(2)MARC的出現改變了目錄在圖書館的地位,使目錄成為圖書館重要的資源。
(3)MARC極大地推進了圖書館際間文獻資源共享。

發展簡史

1963年,美國G.W.金等人發表關於美國國會圖書館書目系統自動化的報告。
1965年1 月提交了關於機讀目錄的初步報告。
1966年1 月,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始實施MARC試驗計畫,吸收了16個圖書館參加,制訂了MARCⅠ格式;試編了機讀目錄,同年9 月,生產出機讀目錄試驗磁帶。參加館用這種磁帶試驗生產目錄卡片、書本目錄、新書通報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又設計了適合書目信息交換用的MARCⅡ格式,擴充了字元集,調整和改進了加工系統。
1968年7月開始了正式的MARC計畫。
1969年3月向全國發行MARCⅡ格式的英文圖書機讀目錄磁帶。機讀目錄的出現,有力地推動了圖書館技術的自動化和標準化。
到80年代末,已有英國、聯邦德國、 法國、加拿大、丹麥、義大利、挪威、瑞典、澳大利亞、日本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共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機讀目錄的研究和開發,建立了機讀目錄系統,生產和發行機讀目錄產品。1977年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還主持制定了《國際機讀目錄格式》(UNIMARC)。中國國家圖書館即北京圖書館於1987年開始了中國機讀目錄的開發工作,1991年1月正式發行機讀目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