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胸姬鶲

橙胸姬鶲

橙胸姬鶲(學名:Ficedula strophiata):體長12-16厘米,是一種體型略小的林棲型。尾黑而基部白,上體橄欖褐色,額具一白色橫帶,兩端向上延伸至眼上形成眉斑。翼橄欖色,下體灰。成年雄鳥額上有狹窄白色並具小的深紅色項紋,常不明顯。雌鳥似雄鳥,但項紋小而色淺。亞成鳥具褐色縱紋,兩脅棕色而具黑色鱗狀斑紋。虹膜褐色;嘴黑色;腳褐色。

常見的垂直遷移鳥,性懼生,棲於密閉森林的地面和較低灌叢。見於海拔1000-3000米。分布於秦嶺以南的中國、印度、東南亞,繁殖於克什米爾及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南方和越南;越冬至東南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橙胸姬鶲雄鳥,雄鳥上體橄欖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沾棕黃色,前額基部黑色,額有一窄的白色橫帶兩端向至眼上,白紋上面有一暗灰色狹紋向後延伸至眼和耳羽上方。尾黑褐色,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基部白色。兩翅覆羽飛羽暗褐或黑褐色,羽緣棕黃色或紅棕色,翅上小覆羽褐灰或石板灰色,頰、耳覆羽和頸側暗灰色。頭側、頦、喉黑色,上胸中部棕橙色,下胸和胸側暗灰色,腹灰白色或白色。尾下覆羽白色。兩脅淡橄欖褐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淡棕色。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但額基無黑色,額部白色橫斑亦較細窄而不明顯。頭側、頦、喉不為黑色而為暗灰色,上胸橙棕色塊斑較雄鳥小而且色較淡。其餘似雄鳥。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腳灰褐或暗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0-15克,♀10-16克;體長♂110-135毫米,♀116-155毫米;嘴峰♂8-11毫米,♀9-11.5毫米;翅♂69-75毫米,♀66-75毫米;尾♂53-64毫米,♀92-62毫米;跗蹠♂17-22毫米,♀17.5-19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3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和雜木林中,夏季有時也上到3800米高山矮曲林和疏林灌叢。非繁殖期多活動在低山山腳,尤其喜歡在溪邊岩石、林緣耕地附近的低矮樹叢和灌叢中活動,有時甚至出現在宅旁、庭院中樹上。

生活習性

橙胸姬鶲在中國西藏和廣大西南地區繁殖,為夏候鳥。部分在雲南東南部和廣西一帶越冬,為冬候鳥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成小群,多在樹枝葉間跳躍或來回飛翔,並不斷發出一種“唧唧”的叫聲,通常叫聲為低聲的tik-tik或重複高音pink。也發低顫鳴。鳴聲為細薄金屬般的 tin-ti-ti聲,第一聲響亮,後兩聲輕。飛翔時尾亦常常散開。在樹木枝葉間覓食,也常從棲息處飛至空中捕食飛行昆蟲,偶爾在林下灌叢中或地上覓食。
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也吃草子、植物嫩葉和果實。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遊蕩:中國香港。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小的天然樹洞中,距地高1.5-3米。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葉和苔蘚構成,內墊有少許羽毛和獸毛。每窩產卵3-4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卵為橢圓形,大小為19.3毫米×13.4毫米。

亞種分化

橙胸姬鶲(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橙胸姬鶲越南亞種
Ficedula strophiata fuscogularis
E. C. S. Baker, 1923
2
Ficedula strophiata strophiata
Hodgson, 1837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