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橋店水庫
- 位置:萊城區辛莊鎮喬店村東
- 類型:中型水庫
- 死庫容:90萬立方米
介紹
喬店水庫位於牟汶河支流辛莊河上游的萊蕪地區辛莊鎮喬店村東,是一座以灌溉、防洪、發電、水產養殖、城鎮生活供水等為一體的中型水庫。大壩為粘土心牆沙殼壩,控制流域面積85平方公里,總庫容243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1400萬立方米,死庫容9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3.8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3萬畝,削減辛莊河百年一遇洪峰24%。 1965年3月,萊蕪縣委組建喬店水庫施工指揮部,萊蕪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振彩任指揮,萊蕪商業局局長王士文等任副指揮。第一期工程從辛莊、苗山、常莊、礦山、口鎮、羊里六個人民公社調集8000人,於3月11日破土動工。工程初期,萊蕪縣長曹英俊坐鎮指揮,中後期,萊蕪副縣長於光、泰安專區水利建設指揮部趙東明住工地檢查指導工作。為使工程在汛前脫險,泰安地委從泰安縣萊蕪縣調民工3257人,參加施工兩個月,7月31日第一期工程完成大壩高20米。第二期工程從8月31日開工,從辛莊、牛泉、高莊3個人民公社調1 J36人參加施工。1966年5月31日完成大壩高23.6米。第三期工程於1966年11月4日開工,從辛莊、方下、楊莊3個人民公社調3000人施工,12月底基本完成。1968年2月至5月,調辛莊人民公社300民工完成大壩加高和護坡尾工。喬店水庫是在三年自然災害後,國民經濟有所恢復的情況下動工興建的。當時的物質基礎還很薄弱,人們的生活還相當困難。又缺乏先進的技術、設備,廣大幹部、民工只能用較為落後的生產工具,靠體力勞動和人海戰術參加施工,唯一的優勢就是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們發揚萊蕪老區人民當年支前的那種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各級施工幹部以身作則,盡職盡責,帶領工程技術人員,每天早出晚歸,盯在工地上,對工程順序、場地安排、勞力組織、質量檢查等工作,都安排得井然有序,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經常開展學先進、爭先進、當先進的民眾運動,加快了施工進度,確保了工程質量。經過三期施工,大壩達到長810米,高26米,共完成土石方101.33萬立方米。喬店水庫建設的後期,正是“文化大革命”最緊張的階段.一時間萊蕪縣委、萊蕪縣人委領導都被罷官,機構癱瘓,各項工作作難以開展。但是廣大黨員、幹部民眾積極擁護和支持水庫工程建設,很多領導幹部罷官後積極要求到工地去勞動,副縣長於光被批鬥後仍到工地指揮工作。
1971年在溢洪道內建漿砌石一級溢流壩和溢洪道防沖工程。1976年3月至1979年7月建成壩後式水電站一座,裝機2台150千瓦。1976年3月至1977年4月大壩加高,增建防浪牆,建排水溝,護坡翻修,開挖非常溢洪道,建大壩裹頭牆,安裝測壓管。1978年對壩基進行靜壓灌漿防滲處理,不明顯。1984年3月至1985年6月採用高壓噴射灌漿處理,造孔205個,進尺4079.6米,用水泥1129.68噸,形成防滲板牆面積3497.83平方米。由灌漿前的300—500升/秒,減少到灌漿後的38.4升/秒。該項目獲省水利廳科技進步一等獎。1986年至1987年南放水洞維修,建豎井,增設檢修閘門,北放水洞閘門檢修。1993年1 1月至1995年保全全工程加固加厚大壩,開挖溢洪道,翻修排水稜體,改建排水溝,安裝測壓管,溢洪道建漿砌石二級溢流壩及交通橋等工程,由於缺乏資金未全部完工。1994年至1995年建成向萊蕪城市生活供水管道及泵站,日供水2萬立方米。1999年水利部大壩安全鑑定中心確定喬店水庫為3類水庫,實際防洪能力達到百年一遇,被列為全省41座病險水庫之一。國家計委、水利部已批覆除險加固工程,正在招投標階段,計畫2002年底開工。
喬店水庫灌區灌溉萊蕪地區辛莊鎮、里辛街道、顏莊鎮38個村的農田,有南北兩條幹渠。南乾渠於1968年10月開工,縣委決定成立喬店水庫灌區工程施工指揮部,從辛莊等10個人民公社調集4000人施工。萊蕪駐軍9662部隊官兵1200多人參加施工,1970年7月竣工。1974年11月至1976年4月,辛莊人民公社組織2000人開鑿西分乾渠,打通王子山隧洞,長789米,這是萊蕪水利史上第一座隧洞工程。1975年10月至1977年5月由辛莊、顏莊人民公社出民工將土渠改為漿砌石矩形渠。
北乾渠於1978年10月開工,1979年6月竣工,建成乾渠長8596米,建築物90座,其中喬店村東雙曲拱渡槽長’789米。至1987年共建成各級渠道225條,長116.35公里,渠系建築物506座,動用土石方58.75萬立方米。糧食單產由灌溉前的176公斤提高到灌溉後的574公斤,提高了3倍多。
萊蕪喬店水庫管理處:
為喬店水庫已建水利工程正常運行提供管理保障。負責已建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日常維護,已建水利工程機械設備運行管理和安全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