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張山蟲(新屬、新種)

標準張山蟲(新屬、新種)是發現於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范店鄉張山的早寒武世時期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標準張山蟲(新屬、新種)
  • 外文名:Zhangshania typica Li et Zhang gen. et sp. nov.
  • 形成時代:早寒武世
  • 產地: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范店鄉張山
特徵描述,保存單位,

特徵描述

背殼平緩凸起多長度大於寬度(1.5:1),呈長橢圓形,胸部長,頭部次之,尾部較小,其比值為3:1.5:1。頭部平凸,寬度略大於或相等於長度的1/2,作半圓形~半橢圓形。頭蓋呈次梯形,其長度與前緣橫向長度約相等。頭鞍凸起,長度與寬度的比值為9:7,呈長筒形,向前收縮微弱,前端較直,前側端圓潤。具3對中部相連的頭鞍溝:第一對淺而狹,水平橫越頭鞍,位於眼脊內端(雙分脊的後一支)的相對位置;第二對鞍溝較前一對略深且寬,其兩側微微向後傾斜;第三對鞍溝的兩側深,向後傾斜,向中部變淺且向後弧形拱曲。頸溝與末對(即第三對)鞍溝平行,且其兩側較中部深及向後傾斜。頸環微向後拱曲,寬度均勻。後側翼較狹(或中等大小)且較長,其寬度(縱向)接近於眼葉長度的1/2,長度(橫向)略和頭鞍基部寬度相等。後側溝較寬而深;後邊緣狹且凸起,寬度幾乎均勻。眼葉中等大小,位於相對頭鞍中部的位置,向外彎曲,其長度約有頭鞍長度的1/2.5。眼脊亦中等大小,從頭鞍前側向後斜伸,與頭鞍中軸交角小,約30°~35°。其前端分叉成二支:前一支較後支長,與頭鞍蔭側葉相連;後一支與第一對頭鞍溝相接。固定頰較窄,約有頭鞍寬度的1/3。內邊緣缺失。前邊緣溝狹,清晰;前邊緣窄而凸起,橫向較短,其長度略小於兩眼葉之間距離,前邊緣兩側微向前拱曲。眼前翼平凸,較小,呈三角形。面線前支較短,由眼葉前端向外分散延伸,與中軸交角約40°;面線後支較長,向外並向後斜伸。活動頰寬大且平,約為固定頰寬度的2.5~3倍,邊緣凸起,較窄,由前向後側稍變寬;活動頰刺較長,略大於頭蓋長度。胸部長,約有頭部長度之二倍,向後徐徐收縮,有14個胸節。胸軸凸出於肋葉之上,其寬度為胸部寬度(除去胸肋刺)的1/3,每軸環上具不甚明顯的關節半環和細小軸瘤,軸環橫溝深而寬,向兩側變窄。肋葉平,肋節呈長方形,末端平切,肋溝寬而較深,每肋節之間的間肋溝雖狹,但十分清晰。肋節末端向後並向外延伸較長的刺,其長度由前往後規律性地變長。尾部較小,作亞梯形,其長度為背殼長度(除去尾刺)的言1/5.5,中軸凸起較高,呈長柱形,末端甚圓,分為6節,第3節處微向內收縮;肋部較窄,作三角形,分節微弱(當表皮層剝去後可見3~4個肋節及肋溝),兩側有一對長刺向後延伸,兩肋刺之間和中軸之後的區域(即後邊緣)平坦,其縱向長度較短,有尾部長度的1/6,後緣的中部微微向前尖出,而其兩側則微向後拱曲或幾乎平直。口板較大,呈亞三角形,中體大而凸起,呈次柱形~橢圓形,側緣略圓潤。口板兩側及後部有凸起的邊緣,其寬度不均勻,後部的較兩側窄。後葉較長(縱向),約有整個口板長度的1/3。前側翼中等大小,呈三角形。

保存單位

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