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樗(chū),是臭椿樹的古稱,樗蠶蛾以臭椿為食,也會危害烏桕、樟樹、鹽膚木、核桃等。樗蠶蛾成蟲翅膀棕褐色,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翅面上有4個月牙形的半透明斑紋。更為奇特的是,其前翅尖端鈍圓狀,加之有一個黑色的小眼斑,看起來就像一個活生生的蛇頭,因而也有人喜歡將樗蠶蛾稱作“蛇頭蛾”,據推測這種斑紋可以恐嚇天敵,有一定的自我保護作用。
特徵描述
成蟲
體長姜市熱定25—33mm,
翅展127一130mm。體青褐色。頭部四周、頸板前端、前胸後緣、腹部背面、側線及末端都為白色。腹部背面各節有白色斑紋6對,其中間有斷續的白縱線。前翅褐色,前翅頂角後緣呈鈍鉤狀,頂角圓而突出,粉紫色,具有黑色眼狀斑,斑的上邊為白色弧形。前後翅中央各有一個較大的新月形斑,新月形斑上緣深褐色,中間半透明,下緣土黃色;外側具一條縱貫全翅的寬頻,寬頻中間粉紅色、外側白色、內側深褐色、基角褐色,其邊緣有一條白色曲紋。
卵
灰白色或淡黃白色腳愉拒,有少數暗斑點,扁橢圓形, 長約1.5mm。
幼蟲
幼齡幼蟲淡黃色,有黑色斑點。中齡後全體被白粉,青綠色。老熟幼蟲體長55—75mm。體粗大,頭部、前胸、中胸對稱藍綠色棘狀突起,此突起略向後傾斜。亞背線上的比其他兩排更大,突起之間有黑色小點。
氣門篩淡黃色,圍氣門片黑色。
胸足黃色,
腹足青綠色,端部黃色。
繭
呈口袋狀或橄欖形,長約50mm,上端開口,兩頭小中間粗,用絲綴葉而成,土黃色或灰白色。繭柄長約40~130mm,常以一張
寄主的葉包著半邊繭。
蛹
棕褐色,長26~30mm,寬14mm。橢圓形,體上多橫皺紋。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2~3代,以蛹藏於厚繭中越冬。成蟲有趨光性,並有遠距離飛行能力,飛行可達3000米以上。羽化出的成蟲當即進行交配。雌蛾性引誘力甚強,未交配過的雌蛾置於室內籠中可連續引誘雄蛾,雌蛾剪去雙翅後能促進交配,而室內飼養出的蛾子不易交配。成蟲壽命5~10天。卵產在石榴的葉背和葉面上,聚集成堆或成塊狀,每頭雌蟲產卵300粒左右,卵歷期10~15天。初孵幼蟲有群集習性,3~4齡後逐漸分散為害。在枝葉上由下而上,晝夜取食,並可遷移。第1代幼蟲在5月為害,幼蟲歷期30天左右。幼蟲蛻皮後常將所蛻之皮食盡或僅留少許。幼蟲老熟後即在樹上綴葉結繭,樹上無葉時,則下樹在地被物上結褐色粗繭化蛹。第2代繭期約50多天,7月底8月初是第1代成蟲羽化產卵時間。9~疊拜遙11月為第2代幼蟲為害期,以後陸續作繭化蛹越冬。第2代越冬繭,長達5~6個月,蛹藏於厚繭中。越冬代常在石榴、柑橘等枝條密集的灌木叢的細枝上結繭,一株石榴或柑橘樹上,嚴重時常能採到30~40個越冬繭。
危害特點
幼蟲取食植物葉片,常將葉片全部吃光影響樹木生長。
防治方法
人工捕捉
成蟲產卵或幼蟲結繭後,可組織人力摘除,也可直接捕殺,摘下的繭可用於繅絲和榨油。
燈光誘殺
成蟲有
趨光性,掌握好各代成蟲的羽化期,適時酷頌糊用
黑光燈進行誘殺,可收到良好的治蟲效果。
藥劑防治
幼蟲為害初期,噴布90%的
敵百蟲1500—2000倍液;也可用20%
敵敵畏重煙劑,每667㎡’0.5—0.7kg,防治幼齡幼蟲效果很好。還可用除蟲菊劑或魚藤精等進行防治。
生物防治
現已發現梧蠶幼蟲的
天敵有絨繭蜂和
喜馬拉雅聚瘤姬蜂、稻包蟲黑瘤姬蜂、樗蠶黑點瘤姬蜂等三種
姬蜂。對這些天敵應很好地加以保護和利用。
生活習性
北方年生1~2代,南方年發生2~3代,以蛹越冬。在四川越冬蛹於4月下旬開始羽化為成蟲,成再跨蟲有趨光性,並有遠距離飛行能力,飛行可達3000m以上。羽化出的成蟲當即進行交配。雌蛾性引誘力甚強,未交配過的雌蛾置於室內籠中連續引誘雄蛾,雌蛾剪去雙翅後能促進交配,而室內飼養出的蛾子不易交配。成蟲壽命5~10天。卵產在寄主的葉背和葉面上,聚集成堆或成塊狀,每雌產卵300粒左右,卵歷期10~15天。初孵幼蟲有群集習性,3~4齡後逐漸分散為害。在枝葉上由下而上,晝夜取笑嬸希食,並可遷移。第1代幼蟲在5月份為害,幼蟲歷期30天左右。幼蟲蛻皮後常將所蛻之皮食盡或僅留少充講蒸連許。幼蟲老熟後即在樹上綴葉結繭,樹上無葉時,則下樹在地被物上結褐色粗繭化蛹。第2代繭期約50多天,7月底8月初是第1代成蟲羽化產卵時間。9~11月為第2代幼蟲為害期,以後陸續作繭化蛹越冬,第2代越冬繭,長達5~6個月,蛹藏於厚繭中。
種群分布
分布在遼寧、北京、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雲南等地。
防治方法
人工捕捉
成蟲產卵或幼蟲結繭後,可組織人力摘除,也可直接捕殺,摘下的繭可用於繅絲和榨油。
燈光誘殺
成蟲有
趨光性,掌握好各代成蟲的羽化期,適時用
黑光燈進行誘殺,可收到良好的治蟲效果。
藥劑防治
幼蟲為害初期,噴布90%的
敵百蟲1500—2000倍液;也可用20%
敵敵畏重煙劑,每667㎡’0.5—0.7kg,防治幼齡幼蟲效果很好。還可用除蟲菊劑或魚藤精等進行防治。
生物防治
現已發現梧蠶幼蟲的
天敵有絨繭蜂和
喜馬拉雅聚瘤姬蜂、稻包蟲黑瘤姬蜂、樗蠶黑點瘤姬蜂等三種
姬蜂。對這些天敵應很好地加以保護和利用。
生活習性
北方年生1~2代,南方年發生2~3代,以蛹越冬。在四川越冬蛹於4月下旬開始羽化為成蟲,成蟲有趨光性,並有遠距離飛行能力,飛行可達3000m以上。羽化出的成蟲當即進行交配。雌蛾性引誘力甚強,未交配過的雌蛾置於室內籠中連續引誘雄蛾,雌蛾剪去雙翅後能促進交配,而室內飼養出的蛾子不易交配。成蟲壽命5~10天。卵產在寄主的葉背和葉面上,聚集成堆或成塊狀,每雌產卵300粒左右,卵歷期10~15天。初孵幼蟲有群集習性,3~4齡後逐漸分散為害。在枝葉上由下而上,晝夜取食,並可遷移。第1代幼蟲在5月份為害,幼蟲歷期30天左右。幼蟲蛻皮後常將所蛻之皮食盡或僅留少許。幼蟲老熟後即在樹上綴葉結繭,樹上無葉時,則下樹在地被物上結褐色粗繭化蛹。第2代繭期約50多天,7月底8月初是第1代成蟲羽化產卵時間。9~11月為第2代幼蟲為害期,以後陸續作繭化蛹越冬,第2代越冬繭,長達5~6個月,蛹藏於厚繭中。
種群分布
分布在遼寧、北京、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雲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