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樹村原名樅樹溶,與岩頭寨鎮的洞溪村、沅陵縣的二酉鄉及本鄉的竹山村、山棗村、筲箕村交界。以前這裡荒蕪人煙,叢林茂密,方圓幾十里沒有半點耕地,直到有一天,竹山寨有一姓張農戶家的耕牛不見了,他家整戶人都上山尋找那頭耕牛,直到第三天才到現在的樅樹溶那裡找到他家的耕牛。以後他家的耕牛每次放養時都會跑到樅樹溶那個地方,這家農戶覺得這事很蹊蹺,有一次,這家農戶借找耕牛的機會專到此地方好好觀察了一番,原來在山溶間有一處好水塘,那裡流出的水冬暖夏涼,並且一年四季都沒斷流過,在水塘四周全部都是生長的樅樹,樅樹溶就因此而得名。這家農戶覺得這裡是個風水寶地,於是舉家遷居於此,在此地開荒放牧,繁衍了張家後輩的子子孫孫,這家農戶就是竹山寨張家老三張文玉,也就是現在樅樹溶張家人的發跡祖先,距今約200多年。幾經歷史變遷,後續又有許多村民從其他地方相繼搬遷至樅樹溶四周落戶。在民國初期,屬銀坪鄉(今山棗鄉)樅樹溶保,到民國中期屬和平鄉(今草塘鄉、現屬岩頭寨鎮管轄)樅樹溶保。直到1950年解放古丈,1951年土改後,才正式定名為山棗鄉樅樹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樅樹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山棗鄉東南部
- 人口:農業人口918人
村部,產業發展,
村部
村部設在樅樹溶村國小,距鄉政府4公里(小路),1997年修建公路到筲箕田村連通鄉級公路,距鄉政府17公里,2008年從鄉政府只記煮櫃經山棗村新修建一條公路,距鄉政府7公里,從此,改變了全村村民肩挑背馱、舉步維艱的生活方式。1984年全村村民都用上了電,結束了村民世代用煤油照明的時代。全村共有國土面重棗奔積9.12平方公里,共有稻田面積1025畝;旱糠體格精地艱匪櫃200畝;森林面積12065畝,其中經濟林面積102畝,用材林面積11235畝。山塘水庫2個,用於灌溉稻田面積200餘畝。電力變壓器4個,村衛生室1個,村級國小1所,經銷店3個,組級公路4條,全長11.4公里,全村僅劉家組尚未連通組級公路。全村共有可使用耕牛226頭;能繁母豬35頭;養殖大戶兩戶,龍排向錦好養羊50餘只,坨坪張印忠養魚1200餘尾。全村共8個自然村寨(即坨坪、三角塘、相坪、劉家、龍排、新寨、樅樹、雄溪),8個村民小組(即樅樹一組、樅樹二組、坨坪組(含三角塘)、相坪組、劉家姜求拜組、龍排組、新寨組、雄溪組),共207戶,957人,擊碑盼農業戶203戶,18—45歲男性公民442人,外出務工人員269人。其中以張氏家族為主,占全村人口的57%,其次是周氏和唐氏家族,分別占全村人口的15%和12%。是一個交通較為不便,地處偏遠、生活貧困的苗族聚居村,200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276元。
產業發展
全村設有村支部一個,村委會一個,義務巡防隊伍2支,專職巡防隊員5名,負責全村的社會治安巡防檢查。共有黨員35名。村支兩委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新型工業興縣,綠色產業富民”的戰略思路,在狠抓勞務經濟的同時,紮實推進本村基礎設施建設,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狠抓以茶為主的特色種植業拳采、以山羊為主的養殖業和以勞務輸出的打工業,努力構建產業與勞務經濟同步發展,產業增收與勞務增收齊頭並進的良性格局